自然资源
青海幅员辽阔,地貌复杂,地质结构特殊,自然资源总量相对富集,人均资源潜在价值全国名列前茅,是一个资源大省,也是青海的振兴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一、资源状况
资源指天然存在的、有利用价值的天然物,包括土地、森林、水、矿产、生物、新能源等。
土地资源 青海土地面积72.1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51%,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境内有高山、高原、丘陵、河谷、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众多的江河湖泊,受不同的地形及地理区位影响,生物、气候、植被和土壤、地表径流等自然条件均出现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异,使土地类型及其属性、土地组合丰富多样,构成了7个土地适宜类、115个土地资源单位,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条件。
耕地资源 1994年,青海耕地面积58.4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81%。其中,可浇灌面积17.68万公顷,占30.26%;其余大部分耕地为难以保收的旱地。由于土地资源类型和气候条件等原因,全省耕地分布极不平衡,如东部农业区(黄土高原区)有耕地30.06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1.45%;而青南3个自治州有耕地3.49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97%,其中果洛州0.1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22%。由于各地热量、水源、土壤和肥力状况不同,耕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较大,柴达木亩产小麦可高达近1000千克,而玉树、果洛地区亩产青稞仅50千克左右。
全省尚有宜农待垦荒地60.0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海南台地、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湖滨地区,东部农业区也有分布。已初步勘测规划的面积为55.58万公顷,其中开垦条件较好的一类宜农地占26.33%,二类宜农地占50.31%,水源缺、气温低、土壤含盐量高、开垦条件较差的三类宜农地占23.36%。
草场资源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场辽阔,面积3644.94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0.54%,其中可利用草场3161.04万公顷,占全省草场面积的86.72%。在可利用草场中,夏秋草场1574.67万公顷,占49.81%;冬春草场1586.37万公顷,占50.19%。95.35%的可利用草场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受中纬度高寒地带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草场资源主要有如下特点:①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寒草甸类为主。基于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全省草场共分9类、7亚类、28组、173型。其中高寒草甸类含4亚类、7组、82型,面积占全省草场面积的64.92%,载畜量占总载畜量的80.44%。②草场四季区分不明显,冷季缺草严重。青海牧区一年中无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二季之别。暖季(青草期)90~150天,而冷季(枯草期)达210~270天。冷季不仅放牧时间长,而且牧草量少,营养价值低,粗蛋白质含量不足青草期一半,远不能满足家畜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导致牲畜掉膘严重,出现“春乏”,一遇风雪灾害则大批死亡。③草场植被中莎草科植物占优势,豆科牧草缺乏。全省173个草地型中,40个以莎草科植物为优势种,其面积占全省草场面积的57.38%。豆科牧草分布零星稀疏,在草群中的重量仅占0%~3.7%。全省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3625.45万个羊单位,近年来实际年末存栏畜约2200万头(只),折合3778万个羊单位,生产水平较低。
森林资源 主要由于自然条件严酷,青海森林资源极为贫乏。据1993年普查,林地面积287.5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其中有林地25.01万公顷,占8.70%;疏林地11.58万公顷,占4.0%;灌木林地160.00万公顷,占55.6%;宜林荒山荒地86.07万公顷,占29.9%;另有四旁和农田林网树13144万株。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59%,处全国末位;且分布不均,东少西多,西宁和海东地区覆盖率分别为20.92%和15.94%,而海西州仅为0.85%。青海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是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其次为温性针叶林及少量寒温性落叶针叶林,还有部分落叶阔叶林等。森林资源有如下特点:①林分结构不够合理。灌木林占森林面积的81.4%,乔木林很少。防护林面积占85.5%,用材林和经济林分别占13.47%和1.46%。天然林面积约占全部森林面积的90%,人工林面积小。在天然林中,次生林面积占56%,原始林面积占44%。林龄结构方面,中龄林占64%,成、过熟龄林占28%,幼龄林占8%,后继乏林。②森林分布上南北差异大,东西极不平衡。从水平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经96°~103°、北纬31°~39°,可分为山地森林和荒漠灌丛两类。山地森林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西倾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等山系,荒漠灌丛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海南台地的半干旱沙地上。从垂直分布看,南部长江、澜沧江源头的高山峡谷林区,因纬度低,气候湿润,乔木林垂直分布上限达海拔4200米左右,灌木林可达海拔5000米左右。在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荒漠,也有灌丛分布,世所罕见。北部祁连山地区,纬度高,森林垂直分布上限约为海拔3400米。
水资源 青海水资源可分为淡水、湖泊、冰川和水力四大部分。
淡水资源 全省淡水资源总量为636.74亿立方米,最大可利用水量为434.32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8.2%。青海境内河流纵横,分为黄河、长江、澜沧江、内陆河四大水系,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76条。全省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622亿立方米,列全国第16位,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第二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58.48亿立方米,分布面积66.97万平方千米。其中黄河流域为92.79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5.9%;长江、澜沧江流域为88.87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4.4%;内陆河流域为76.77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9.7%。山丘区地下水绝大部分汇人河道,成为河川基流。平原地下水有较大利用价值,其综合补给量为63.15亿立方米。全省浅层地下水径流总量33.77亿立方米,其中柴达木盆地含水层厚,地下水丰富,浅层地下水径流量为17.97亿立方米,占全省浅层地下水径流总量的53%,对这个地区工农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湖泊资源 青海湖泊众多,面积在0.5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458个,总湖水面积12855.8平方千米。其中,淡、微咸水湖泊300个,湖水面积2722.9平方千米;咸水湖135个,湖水面积8823.0平方千米;盐湖23个,湖水面积1309.9平方千米。盐湖储藏有丰富的非金属矿藏,主要有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钠、硼、芒硝、氯化锂、溴、碘等。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635平方千米,蓄水量854.45亿立方米。湖泊资源是青海省的一大优势,为发展盐化工业,为农业灌溉和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冰川资源 青海境内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山脉顶部海拔多在6000米以上,广泛分布着古代和现代冰川,总面积4620.7平方千米,总储量约3988亿立方米,年融水量约35.8亿立方米,约占青海河川年平均径流量的5.7%,其中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区冰川融水补给占河川径流量的20%~30%。冰川作为高山固体水库,具有调节径流的良好作用。
水力资源 青海河流众多,尤以黄河、长江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干支流共108条,理论蕴藏总量在2153.66万千瓦以上,居西北之首,居国内第五位,占全国水力资源总储量的3.2%。全省初步拟定500千瓦以上可开发的水电站站址有172处(其中与外省共有的6处),总装机容量1798万千瓦,年发电量771.56亿千瓦·时。其中黄河在青海境内的干流长1694千米,流域站址78处(其中4处与外省共有),装机容量1729.38万千瓦,年发电量654.16亿千瓦·时。龙羊峡至寺沟峡276千米的河段上,开发条件尤为优越,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总装机容量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国内平均水平低20%~40%。小水电总蕴藏量68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澜沧江、内陆河四大水系的小支流,可开发的资源量为325万千瓦。青海水力资源的开发将对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 青海成矿条件好,矿种及蕴藏量丰富,截至1994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20种(全国168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10种(全国152种)。能源矿产5种,有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和铀。金属矿产40种,其中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等;有色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镍等;贵重金属矿产有金、银、铂族;稀有金属有铌、钽、锂、锶、镓、铟、镉等。非金属矿产55种,有钾盐、镁盐、硒、石棉、石英、石膏、泥炭、硅灰石等。非金属矿产中的盐类资源得天独厚,储量大,矿种多,品位高,雄冠全国。已发现各类矿产地3000多处,编入全省矿产储量表的矿区331处。按单矿种统计,探明矿产地501处,其中能源矿产地92处(包括油田16处、气田6处)。石油地质储量2亿吨,天然气储量500亿立方米。金属矿产地181处,非金属矿产地228处。各种矿产保有储量在全国位居前10位的有50种,其中位列首位的有11种,列第二位的有5种,列第三位的有6种。在中国经济发展急需的45种矿产中,青海省占全国前10位的有20种。在全国15种支柱性矿产中,青海占前10位的有5种,其中第一位的2种。盐湖资源中钠、钾、镁、锂、锶等盐矿及硭硝6种矿产列全国首位。非金属矿产列为第一位的是石棉、电石用石灰岩、蛇纹岩、玻璃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钾、镁盐保有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6.37%和99.37%。青海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探明矿产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北纬36°以北,主要集中于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带以及祁连山、东昆仑山等地区。主要矿种分布为:煤在祁连山矿区和柴达木盆地北缘,石油和天然气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资源在柴达木盆地。此外,祁连山有铁、铬,北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北缘、鄂拉山、积石山有有色金属矿,海东地区有镍、钴矿和冶金、建材原料矿,同德有汞矿,玛沁有铜钴矿,茫崖和祁连山有石棉矿等。
青海已探明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约在1.1亿亿元以上,上全国储量表的矿产保有量的潜在价值约81200亿元;但由于地理环境差、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尚很低。
生物资源 青海生物资源异常丰富,不少是全国稀有品种和名贵药材。
野生动物资源 省内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有不少珍禽异兽,有记录的野生脊椎动物有468种。其中兽类103种,约占全国兽类种类的1/4;鸟类292种,约占全国鸟类种类的1/5。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7种:一级保护动物21种,其中鸟类11种;二级保护动物43种,其中鸟类23种。还有省级保护动物24种,其中鸟类16种。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白唇鹿、雪豹、黑颈鹤、黑鹳等。著名药用动物有马鹿、水鹿、麝;珍贵的毛皮动物有水獭、喜马拉雅旱獭、赤狐、香鼬、猞猁;观赏动物有藏原羚、鹅喉羚及天鹅、灰雁、大鸨、斑头雁、藏马鸡、红腹锦鸡;还有被誉为草原卫士清洁工的金雕、胡兀鹫、秃鹫、玉带雕等。
全省有鱼水面积106.7万公顷,各种水体中共有野生鱼类57种,隶属6科、25属。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7种,主要有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黄河裸裂尻鱼等。
野生植物资源 青海是野生植物资源的宝库。药用植物约有1350种,包括中药和藏药。著名药物有50多种,其中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有冬虫夏草、西宁大黄、枸杞、黄芪、秦艽、罗布麻、唐古特莨菪等10多种。纤维植物有16科、50多种,其中紫斑罗布麻可代替毛、丝、棉,织成各种布料,系高级纤维,其花为蜜源,秆可制炸药,叶可代茶,是很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野生油料植物近70种,其中可作食用油利用的有7科、23种,可作药用油利用的有2科、5种,可作工业用油的有23科、38种。淀粉植物约14科、26种,分为茎(皮)类、根类、种子类和果实类。化工原料植物种类多,贮量丰富,其中沙枣树胶质地优良,可作阿拉伯树胶的代用品,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香料植物有16科、60余种,可作矫味剂或赋香剂、保香剂、调香剂等。干鲜果植物丰富多样,主要有毛樱桃、山楂、东方草莓,沙棘等。珍贵野菜主要有发菜、地皮菜、各种食用蘑菇和蕨。观赏植物主要有山丹、杜鹃、绿绒蒿、金露梅等。
农作物、畜禽和果品资源
农作物资源 主要粮食品种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青稞耐寒力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宜在青藏高原种植。蚕豆、豌豆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湟源县产的马牙蚕豆驰名中外。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种植面积大,为主要油料作物,其中白菜型油菜主要有本省育成的“青油号”、“门油号”、“浩油号”、“丰收号”和当地小油菜。油菜还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马铃薯(又名洋芋)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以味正、个大、皮薄、淀粉足而闻名全国。蔬菜品种主要有茄子、辣椒、蒜薹、大头菜、各种萝卜、菜瓜等。
畜禽资源 主要畜种有:①藏系羊。世代生活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是青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家畜,所产“西宁毛”驰名中外,是生产地毯的优质毛。青海细毛羊和半细毛羊是当地改良羊的优良品种,适应高寒气候,遗传稳定,羊毛品质良好。②青海牦牛。起源于青藏高原羌塘等地,由古羌人从野牦牛驯化而来,是青海的主要畜种。1994年末有青海牦牛482.1万头,占全省大家畜和羊总数的21.29%,占中国牦牛总数(1400万头)的34.44%。牦牛素称“青海之舟”,其肉、乳是当地藏民生活必需品,皮毛、骨、绒为轻纺工业原料。③犏牛。牦牛与普通牛种的杂交一代牛的统称,有明显的杂交优势。④马。主要有河曲马、大通马、玉树马等品种。河曲马是青海主要马种之一。大通马亦称浩门马,产于青海,是中国著名马种。玉树马为青藏高原独特马种,能适应海拔4500米左右的严寒环境。还有黄牛、共和驴、骆驼、骡、尕力巴牛和互助猪等畜种。1994年末,全省大牲畜和羊的存栏数为2264.55万头(只),猪101.62万头,鸡311.45万只,兔15.76万只。
果品资源 主要有苹果、酥梅梨、贵德长把梨、乐都沙果、民和核桃、民和接杏等。青海的“三红”苹果(即红星、红元帅、红冠)具有果实香甜、色泽鲜艳、风味独特、耐储运等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新能源资源 青海的新能源资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水能。青海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80%以上的地面太阳能总辐射量大于630KJ/cm,按全国太阳能区划标准划分为一类区;其余不到20%的地面太阳能总辐射量在502KJ/cm~630KJ/cm,属二类地区。年可用风能贮量达250KWH/m。青海也是中国地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有农作物秸秆、畜粪、薪柴、泥炭,年资源总量为368.6万吨。
青海的自然资源不仅种类繁多,蕴藏量或贮量丰富,而且还具有如下特点:①有独特的优势。例如:生物资源有显著的青藏高原特色,许多动植物品种为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少有;黄河上游河段水量充沛,水流湍急,落差集中,是水力资源的“富矿带”,开发成本比其他地区低得多;盐湖资源中的钾、镁盐保有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6.37%和99.37%,锶、锂等矿种在国内其他地区也少有。②资源品种比较齐全,而且从资源开发和加工角度上看,各类资源间,如能源资源(水电、石油、天然气等)与矿产品、畜产品、农产品、盐化工等的加工生产之间,还具有互补配套的优势。
二、资源开发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全省耕地面积最高达到52.05万公顷(1943年),粮食总产量30多万吨,牲畜存栏数最高达到1238.1万头(只)(1937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土地资源随之也得到大规模的深度开发利用。1994年全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有耕地58.42万公顷,生产粮食116.84万吨、油料18.44万吨、蔬菜34万吨;草场利用面积3161.04万公顷,牲畜存栏数2264.55万头,产肉17.84万吨、羊毛1.8万吨、牛皮84.04万张、绵山羊板皮672.21万张、山羊绒209吨、牦牛绒1735.5吨。为发挥产品优势,先后建立了毛纺织企业15个,拥有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86亿元、流动资金5.96亿元,还建立了若干皮革、皮鞋和肉类加工厂。全省有果园面积5702公顷,零星果树241.72万株,生产水果25704吨;水域利用面积约251.1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3602吨;林产品中年产花椒85吨、核桃110吨,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量2.67万立方米。此外,通过兴修水利工程,不断扩大了对水资源的利用,全省水浇地由1952年的6.46万公顷扩大到1994年的17.70万公顷,增加了1.74倍。众多水库的建成还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矿产资源开发 青海的矿产资源开发较早,明洪武年间(14世纪末叶)居民就在大通娘娘山采掘煤块作燃料,自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开始有矿主雇工开采煤,至1895年在大通煤矿区建立了竖井。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互助北山建成一家有两座炼铁炉的铁厂,日产铁3000千克。元至正年间(14世纪中叶)已有开采金矿的记载。中华民国以后,青海的金矿开采被控制在马氏家族手中,每年采金民工达数万人,年征收的“金课”、“金账”和收购的黄金数最高达4万两以上。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锡铁山矿区曾设铅矿局,采炼铅锌。柴达木等地的盐池,清初多属王公或千百户管辖,雍正二年(1724年)后由清朝廷统管。
1952年,地质物探部门开始对青海进行地质考察。1953年后成立了青海省地质局等单位。几十年来,地质物探部门在青海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调查、勘探,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1980年以后,中共青海省委确定了“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矿产资源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①盐湖资源的开发。盐湖小规模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80年后逐步形成以青海钾肥厂为骨干、察尔汗盐湖为中心的盐化工基地。截至1994年底,在柴达木盆地内有各类盐矿山46座,建成一批盐化工企业,形成了年产原盐100万吨、精制盐3万吨、钾肥41万吨、氯化镁10万吨、硼砂0.7万吨、硼酸0.3万吨、硭硝4万吨、硫化碱5万吨、纯碱4万吨、烧碱1.3万吨、金属钠0.5万吨、金属镁0.4万吨、碳化锶0.3万吨的生产能力。②有色、黑色和贵金属资源的开发。1994年有有色金属矿山37座,采掘矿石100多万吨,已建成的骨干企业有锡铁山铅锌厂、青海锌冶炼厂。黑色金属资源为青海省弱势矿产,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已探明储量的有铁、铬、锰、钒4种。1994年,全省有乡镇铁矿山2座、锰矿山5座,国有铬铁矿山1座,共采掘矿石1.3万吨。贵金属资源已发现矿产地284处,金、银、铂族已探明储量的矿床有41处。1994年,全省有金矿山16座,产金300多千克,产值3330万元。③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大规模的勘查始于1954年,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1987年6月,国家计委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正式批准建设青海石油3项工程(年产原油120万吨的尕斯库勒油田、花土沟至格尔木436千米的输油管道、年加工原油1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并将其列入国家“七五”建设重点项目。该项工程已于1993年前全部建成投产。截至1994年底,整个柴达木盆地有石油钻井3000多口,累计进尺约380万米。1994年开发油田3处,采原油107.1万吨,加工成品油85万吨,实现产值10亿多元。④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青海已发现各类非金属矿产地646处(不含盐类矿产),探明储量的矿种主要有石棉、石英岩、电石用石灰岩等30余种,矿产地95处。除化肥用石蛇纹岩、滑石、菱镁矿、泥炭及硅灰石外,其他各类非金属矿产均有不同程度开发,尤以石棉、石英石及水泥用石灰岩等开发规模为大。1994年全省有各类非金属矿山344个,采矿石近700万吨,产值约1.6亿元。生产的产品中,铁合金16.20万吨,纯硅0.86万吨,石棉6.37万吨,水泥62.79万吨。
电力、新能源和煤炭资源开发 在电力方面,第七个五年计划之前,全省电力基础非常薄弱,1978年发电量仅为6.52亿千瓦·时。龙羊峡水电站于1989年建成发电,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使青海由电力输入省变为输出省。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小干沟中型水电站、大通桥头火力发电厂五期工程基本建成。冷湖柴油发电厂、天桥山水电站、吉卡电站、科玛电站、曲什安电站等也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截至1994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为172.4万千瓦,其中水电为138.51万千瓦,变配电容量为279.1万KV-A。与龙羊峡水电站配套的330千伏输变电系统投入运行后,青海电力工业跨入了“高电压、大电网、大机组”的行列。
青海的新能源资源开发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等10多个单位都曾进行过太阳能、风能设备的研究和生产。1979年以后,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光伏家用电源等太阳能光电利用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较先进水平。风能资源利用仅限于应用微型风力发电机的低级阶段。在生物质能的利用方面,东部农业区基本普及了节柴省煤灶,河湟谷地农村推广了沼气。
煤炭是青海重要矿产。至1994年,全省有大小煤矿110个,其中国有煤矿36个。1994年采原煤269万吨,产值约1.35亿元。
野生生物资源开发 青海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开发利用情况为:①药物资源。民间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采猎、利用很早,涉及的种类也多,植物药有1350种,动物药有196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种药物年最高收购量曾达200万千克左右。1976年后,青海省医药部门陆续研制了“止泻灵”、“藏茵陈片”、“虫草精”、“急肝宁”、“乙肝宁”、“青海麝香膏”、“天力”系列产品等。目前,全省1500多种野生动植物药物中,开发利用的仅有100多种;总资源量有数亿千克,年产量最高不过200万千克左右。②野生鱼类。青海有野生鱼类57种,其中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主要分布在青海湖、鄂陵湖、扎陵湖、托素湖和黄河干流中,年产5000吨左右,青海湖由于捕捞过度,渔业资源急剧衰退。③野生蔬菜、野果类和野味。年产发菜约6吨,蘑菇约250万千克,蕨菜约750万千克。对白刺、沙棘、山楂、草莓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④野生动物毛皮等资源。青海已成为全国皮革原料生产基地,除牛、羊皮外,每年产不少野生兽皮。据不完全统计,1965~1984年的20年间,生产野生杂皮140万张、旱獭皮310万张、雕翎6万多套。1994年全省产水貂皮约9000张,獾皮约800张,旱獭皮约13.39万张,马鹿皮约800张,兔皮约1.97万张。
资源开发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青海经济所以发展较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海认真实施了开发资源战略,加快了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全省经济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①扩大了经济总量。青海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为15.54亿元,1994年为135亿元,增加了119.4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61亿元。②增加了财力。20世纪80年代,青海财政收入仅1亿多元。1994年,全省财政收入15.1亿元,其中资源开发型和高耗电企业利税达5.6亿元,占财政收入的37%。各地通过开发资源,壮大了经济实力。例如果洛州班玛县1987年财政收入仅78万元,发展采金业后,1994年财政收入已达1361万元,实现了县财政自给;1994年海东地区硅铁生产上交财政2333万元。③带动了基础设施和下游产业的发展。全省铁路延展里程达1175千米;公路通车里程达17220千米;民航开辟有西宁至北京、广州、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航线;市话交换机容量15万门,其中程控占77%。资源的开发项目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龙羊峡水电站建成投产后,相继新建了一批高耗电产业,原有的钢铁、金属镁等生产厂家也扩大了生产能力。此外,工矿企业的建成,普遍地带动了周围地区第三产业、乡镇工业的发展,对农牧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青海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上,长期以来只重视生产,忽视生态保护,导致草原严重退化,山区水土大量流失,不少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②在矿产资源开发上缺乏资源保护意识,盲目开发,乱采乱挖现象严重;同时忽视资源的综合利用,至今基本停留在单矿种开发上,致使不少矿种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
未来15年,对青海来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第九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规划的实施和完成,将为资源的更大规模和深度的开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将对青海的振兴和现代化建设发挥决定性作用,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