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哥倫布藝術
此爲出自於墨西哥,聖洛倫索城的奧爾梅克場地編號第一號的巨型頭像;高284公分,約於西元前1250~900年間完成,現存於墨西哥的哈拉帕大學博物館。
新大陸的印第安古代文明(ancient Indian Civilization)由北美往南分散,延伸至阿根廷(Argentina)的西北部,而其中表現出最高層次文化發展的兩個區域是中美洲(含括瓜地馬拉“Guatemala”、墨西哥“Mexico”南部、伯利茲“Belize”、薩爾瓦多“Salvador”、宏都拉斯“Honduras”西部以及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西岸)和安地斯山脈(Andes)中部(即秘魯“Peru”和與其相鄰部份的玻利維亞“Bolivia”)。
這兩個區域的「文明」(Civilizations)大約是在西元前1250年以前便開始形成,接著繼續發展出一連串以各種明顯的藝術形態爲代表的不同文化,直到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征服者(Spanish Conquerors)的到來。在哥倫布到達之前(PreColumbian)的整個美洲大陸藝術表現與宗敎和大自然息息相關;藝術也同時與太陽所象徵的權勢相連,而建築與雕塑不僅是政治也是宗敎力量的展示。掌握強權的統治者可命令大量的勞工建築壯麗的祭祀典禮中心。大致而言,這些勞工所使用的工具均是石頭製的;他們亦未曾使用轉輪(wheel)作爲交通運輸工具或者用來製造陶器(Pottery-making)。考慮這些限制後,再反觀他們的種種成就,不免讓人爲之驚歎。
在所有的美洲文化當中,僅僅在中美地區(Mesoamerica)的馬雅文化(Maya,西元300~900年)擁有眞正的文字形態。因此,並沒有眞正的文字記載可幫助後人瞭解這些古老的美洲文明。相關的知識有的來自人種誌資料(ethnographic data),有的是印第安人和歐洲人早期的記述;然而其最主要提供作硏究的依據還是這些人們所遺留下來的物品,如建築物、雕塑、陶器、石刻(lapidary)以及量數不多的紡織品(textiles)等。從陶器的形式和建築及雕刻風格的分佈情形,可定義某區域人民對另一區人民的影響關係;如黑曜岩(obsidian)、玉石、打火石(flint)及貝殼(shells)等,若出現於非原產地的區域便表示著交易現象。
探討這些古老文明最好的知識來源之一便是藝術作品的內容,因爲、雖然他們缺乏文字,但其中高層次的文化卻發展出相當完整的象徵性語言(symbolic languages)。他們世界裡的重要元素,如神話(myths)、諸神(deities)、祭祀儀式(ceremonies)和歷史英雄人物等在在表現於藝術。雖然目前學者對關於如何詮譯這些元素的所知仍少,這些透過藝術展現出的元素卻掌握著大量尚待解答的文化訊息。
哥倫布之前的美洲藝術雖然也描繪客觀的現實,如馬雅文化國王的灰泥及石塑像、飾瓶上的人像、及秘魯(Perw)摩契卡族(Mochica)的各種動植物表現等,但其中也常常滲入了對他們來說同樣具「眞實性」(Real)的神話成份。這種神格(deities)或超自然物體(supernatural beings)以超寫實怪物形體呈現的屬性一般是根源於大自然的種種特性,祇是這些大自然特性透過各種組合呈現後,在外來者的眼光中爲不自然的組合結果。人類特徵可能合併於大型貓科動物(尤其是美洲虎)身上,或是具有掠奪性的飛鳥、蛇類、鱷魚(Crocodilians)、蟾蜍(toads)及靑蛙,或者海中動物身上來呈現。美洲虎(Jaguar)乃美洲大陸上最大型的貓科動物,爲當時英勇的獵人們最想認同的強悍捕食者。美洲虎(Jaguar)最適合生存於熱帶雨林、因而人們多樣化地將牠與夜晚、大地、山洞、水路、降雨及肥沃性等結合。美洲虎有時候甚至被認爲是超自然先祖(Supernatural ancestors)的化身。而其他的動物(常常也都是獵捕或肉食性動物)則與不祇一種以上的生命形體相聯結,且牠們可由某一形體轉變爲另一種生命形體、或者脫掉牠們的死去外皮。所有這些鳥獸的屬性對哥倫布到達之前的美洲人民而言是深具意義的。
死亡的意象(death imagery)在哥倫布之前的美洲藝術表現中頗常見,且可能與表現肥沃性(fertility)與再生能力(regeneration)有關。如同植物由大地新生復甦,人類的生命也被視爲是周而復始的(cyclical)。幾個高層次的前哥倫布美洲文化(high Pre-Columbian Cultures)都有來世的信仰(afterlife)且舉行配備豐富陪葬物品的喪禮。有些作品必定是專門製造用來當作喪葬物品(burial objects),甚至更有可能的是大部分較精美的物品是製做來陪伴死者到那個死後世界。
附加的一些爲這幾個高層次美洲文明所共同分享的藝術特質,包括具特別意義頭巾(headdresses)及服飾(garments)的使用、身分地位高者的配帶耳飾及鼻飾、留疤儀式(tattooing)、臉部或身體的紋身、戰士們所攜帶或配戴的行頭等,乃社會地位的象徵。實行活人祭祀(human sacrifice)、囚犯及祭祀犧牲者的重要性、採用精細陶器及布料爲禮儀用品(ritualobjects)、金屬乃是用來當做裝飾品或儀式用品而不是以實用爲目的、以及強調世界四個方位的宇宙觀(cosmological emphasis)等。雖然同樣的主題在某一特定藝術風格裡也許被重複地表現,但是其中卻沒有完全的重複,甚至由模型製造的陶器(moldmade ceramics)製品也是多樣化地完成。這種缺乏重複的表現是哥倫布前美洲藝術的另一特色。
典禮祭祀用的建築是由石塊或土磚(adobe-brick)形成的建築物環繞著廣場而蓋於平台或者平頂的金字塔上。新的結構通常直接建築於較早以前的建築結構上,這些場地多位於與山丘有關的位置上。
我們必須假定整個哥倫布前的美洲史上各民族間有相關程度的相互往來。在前面所提的兩個主要區域範圍內,毫無疑問地,他們相互知道對方的存在,有時候也相互交易,嘗試改變對方的宗敎信仰,有時候甚至互相征服。然而問題是在於任何某一區域的人民,在任何一段時間,是否意識著其他民族的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徵暗示著必定有某些接觸。譬如說,漩渦形交錯於一階階三角形這個母題(ascroll-and-stepped-triangle motif),很明顯是於第一世紀前沒多久由安地斯山地區(Andean area)傳至中美洲。這個母題很廣泛地分佈於這兩個區域,而且可能在不同的時間與地域內含有不同的重要性。過去,學者提出的可能性是這兩個最早的美洲文明——墨西哥的奧爾梅克(Olmec)文化、秘魯的查文文化(Chavin)——也許有親族關係。至於現在,一般認爲中美洲及安地斯山脈中部各部族的先祖也許是來自南美洲北部低地熱帶叢林的一族。這個假設可以解釋許多各文明的基本共同點,尤其是某些特定的象徵性母題(symbolic motif),同時也可解釋他們的個別差異,——譬如早期的冶金技術存在於安地斯山脈中部地區,卻不存於中美洲(Mesoamerica)。
與太平洋對岸民族直接接觸的可能性也被學者提出。目前,一般都同意美洲新大陸早期人民是遠東地區(Far East)民族跨過當時仍存在的白令海峽陸橋(Bering strait landbridge)一批批緩慢遷移而來。雖然由放射性碳14所顯示人類存在美洲大陸時間僅僅是一萬年左右,但是很可能在三萬年前美洲大陸便有人類的痕跡。飄泊於美洲大陸原來是游牧打獵族群的這些移民成了慣常的農夫,開始耕種、陶器製造、聚居村落、而且開始建築墓塚和神聖祭壇,因爲他們很早便有了複雜的宗敎儀式。有許多視覺及特質上的相似處呈現於太平洋區域,也有許多分別來自美洲及東方的物品値得比較異同。而其中有多少是美洲民族繼承自東方的先祖,多少可能是來自與東方的接觸呢?即使到目前爲止能確切地證明有跨海交易存在的物品仍未被發現,然而有關於有否接觸的爭論實際上不可能證實或推翻。無論是否有接觸,美洲大陸人民的原創性作品是要比任何由亞洲進口而來的物品來得精巧。「新大陸」(The New World)文明的發展並不是直接依賴著它的「舊世界」(The Old World)。
中美洲·稱爲中美洲(Mesoamerica)的文化區域,按次序而言,是指奧爾梅克(the Olmec)族、札波特克(the Zapotec)、馬雅族(the Maya)、泰奧提華肯(Teotihuacan)與亞爾·塔金人民(El Tajin)、托特克族(the Toltec),密斯克特克族(the Mixtec)、及阿茲特克族(Aztec)等所處之區域。靠北的地區,游牧民族過著流浪生活,而東南區的中美洲國度則表現較不統一的文化進展。
中美洲具有相當多樣化的地理環境。其中央有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脊貫穿,山脊兩側則是與海岸鄰接的潮濕森林。由中央的山脊往北突出的猶加敦半島(Yucatan Peninsula)是一大片的低地森林覆蓋,且愈往北愈乾燥。中美洲含括溫和(temperate)及熱帶性氣候,有高地也有低地,且有極豐富的花卉及動物種類。它的地理背景想必對其文明進展有相當大的影響,而文明的進展極大部分是奠基於兩地理環境間思想與物品的交換。
中美洲是由共享的文化特質來劃定,它的居民以耕種爲生,土產的農作物是玉米、豆子和葫蘆瓜(squash)。相對地來說,它人口衆多且密度頗高,有著階級制度的社會結構(hierarchical social structure),它龐大的人力資源可集中於舉行典禮儀式中心,合力興建石塚,頂上蓋有建築構造的階梯式金字塔、廣場、儀式形態球賽的場地及紀念用的塑像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風格呈現於書籍、地圖、天文推算(astronomical Calculations)、複雜曆法及數字記號系統(numerical notation systems)等多種媒體上。這個區域人民中的特權份子於嬰兒期間便使頭蓋骨變平,中美洲人民並有珍貴雕刻的玉器,他們除了於埋葬儀式上散撒肉桂(Cinnabar)外還共享各種其他風俗習慣。
中美洲最早一個爲人所知的文明是現在稱爲「奧爾梅克」(Olmec)的一族。這一族的主要祭禮中心建立於它的「心臟地帶」(heart land),也就是位於維拉庫茲(Veracruz)及塔巴斯科(Tabasco)兩省份內沿著墨西哥灣的潮濕低地森林。此文明大約是從西元前1250年至西元前300年爲止。
兩個奧爾梅克文化的挖掘場地是聖洛倫索(San Lorenzo)和拉班塔(La Venta)。聖洛倫索處在高出環繞它的熱帶草原及寇札寇科斯河(the Coatzacoalcos River)約165英尺的奧爾梅克文化之前的人造平臺上。位於托那拉河(the Tonala River)流域的拉班塔有一個高約100英尺(30.5公尺)的金字塔。
這兩場地都缺少石頭建築,但是卻有極豐富通常由玄武岩塑成的石像。最早的奧爾梅克石頭紀念石像可能建造時期大約是在西元前1250年。其中著名的一種是巨型頭像(Colossal Head),目前知道的有13具,從5英尺(1.5公尺)到將近10英尺(3公尺)高,重大約從7噸(7.1公噸)到超過28噸(28.5公噸)。這些巨型頭像具有肖像的性質,外形順隨著石頭的形狀而變平,且都帶著緊而合適的頭盔,祇刻出頭像而無身體,因而這些頭像也許是在描寫部族的首領,它們同時也是「祭壇」(altars),而那些巨大的長方形石塊現在學者認爲是過去酋長的寶座。這些頭像普通表現一個半立體雕刻人像(half-round human figure)正由山洞前出現,其他紀念性雕像(monumental sculpture)則以立體雕刻表現,許多這些塑像頭部已遭破壞,一些仍存在的頭部有貓科動物的特徵,這也許與先祖的神話或者與人轉變爲美洲虎的想法有關,擁有人面的肖像可能抱著一個臉部,有些部分如貓虎的嬰兒、鳥類、蟾蜍、猴子及蛇等動物屬性也出現在奧爾梅克藝術上,値得注意的方面是其類似象形文字的象徵性圖案(glyph-like symbolic designs)的使用被認爲是書寫文字的前驅。在奧爾梅克文化晚期,雕塑爲淺浮彫(low-relief)風格所支配,直立式的石柱上便刻了好幾個人像。
奧爾梅克人有埋葬供品給土地神(earth God)的癖好。在拉班塔(La Venta)場地,五塊經過紋飾磨光蛇石製成的鑲嵌拼花式「石板」(Mosaic Pavements)被發現埋在地下16英尺(4.9公尺)之深,其外層還精心地塗上彩色黏土,在聖洛倫索(SanLorenzo)發現的石頭紀念碑也大多數儀式般地將受損石碑以直線排列埋於地下,據猜測,大約於西元前900年左右,奧爾梅克世界發生一次分裂事件,聖洛倫索及拉班塔兩地的紀念性石碑因而受損。
奧爾梅克人也是精巧的寶石匠,他們使用玉石或蛇石雕出小型人像及其他物品,小人像一般是裸體,但無辨認性別的特徵,在拉班塔挖掘場的某一區被發現全是小心翼翼埋下的小型人像及石斧,在聖洛倫索雖沒有找到玉石物品,但在其他場地,甚至遠至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都有玉石物品的發現。
心臟地區的陶器並沒有被完整保留,然仍可發現一些中空或實心的手工小人像部分片段,其中就有一些是上白泥釉;嬰兒臉型的小人像,也有一些陶製器皿,包括一個精緻的白陶器皿(Kaolin ware)和一些不同形狀的器皿,其中一些有壓印(stamped)或雕刻圖案(incised designs)。
奧爾梅克與外界的交易廣泛而言是爲換取黑曜石、蛇石及玉石,他們越過山脈到西海岸,甚至遠及東邊的哥斯大黎加(玉石較晚以後才被此地人所應用)。出現於墨西哥中部,奇亞帕斯(Chiapas)南部及薩爾瓦多(El Salvador)境內的一些雕像很明顯地受奧爾梅克影響;且可能爲同一時期作品,其他較遠地區的浮彫作品也與奧爾梅克影響有關,在墨西哥中部有兩批以僅知是奧爾梅克風格的繪畫被發現。類似奧爾梅克心臟地帶的陶器在墨西哥的奧薩卡(Oaxaca)省,墨西哥中央高地以及太平洋沿岸發現。到目前爲止一直仍不是很淸楚的是這項藝術是當代的或者是後來的,因爲奧爾梅克藝術風貌不僅僅涉及的區域範圍極廣,且影響其後代人民的藝術。
奧爾克梅文化對心臟地帶以外的影響情況並不淸楚,無疑的也是與交易有關,而奧爾梅克偶像描繪的盛行,強烈地暗示著某種信仰的散佈,軍事征戰(military conqust)及殖民也是可能的,然而這些影響並非傳入文化眞空的社會,這些與奧爾梅克來往的部族也有高度發展的文化。
約西元前300年左右的前古典時代末期(Late Preclassic period),逐漸變得輕淡的奧爾梅克特徵仍可在偏遠地區的雕塑上看出痕跡,然而在奧爾梅克區域範圍裡卻出現山脈另一邊的文化特徵,紀念碑銘上描繪著另一部族人的勝利,而奧爾梅克人則處於臣服的姿勢,奧爾梅克風格於是滑進了所謂「後奧爾梅克藝術」(Post-Olmec art)發展,隨著舊有交易路線往外擴散,在奧薩卡(Oaxaca),一批以「丹詹提斯」(danzantes)著名的雕塑便是這時期的作品,所謂「丹詹提斯」(danzantes)是線性浮雕來描繪據猜測爲死亡後「漂浮」(floating)的人像。在瓜地馬拉(Guatemala)高地的一重要古跡場地是卡米那久悠(Kaminaljuyu),遺憾的是,由於現今瓜地馬拉市的擴展,所有的古跡幾乎是破壞無遺,此地由於位處山脈中重要十字交口,千年來一直是重要的策略地點。其他後奧爾梅克風格的資料則來自奇亞帕斯南部與瓜地馬拉沿岸。
現今這種風格最重要的顯現在墨西哥東南角的伊薩帕(Izapa),在此有石面像、金字塔字墓塚,及伴有石碑的圓形祭壇,這種含有淺浮雕的石碑及祭壇組合,帶有馬雅文化特徵,爲此,與其他風格及偶像描繪的理由,伊薩帕風格被認爲是奧爾梅克與馬雅文化間的轉型期風格。
這種風格的藝術含括了許多新成份,如淺浮雕上表現著不對稱構圖的活潑人物,內容上有戰爭、奉獻犧牲祭品、死亡及新神面孔等新母題、構圖上也使用卷軸形、階梯形及斜條紋等圖形與邊緣。
在維拉庫茲(Veracrus)的特斯·札波特斯(Tres Zapotes)有一從西元前31年留傳下來的後奧爾梅克風格(Post-Olmec style)紀念碑。此紀念碑和另一銘刻時期爲西元前36年位於奇亞帕斯紀念碑爲中美洲文化中刻有完成年代的最早兩個紀念碑,由此兩紀念碑更能確定地說記錄年代日期的「長計系統」(Long Count system)由這時開始被採用,而至後來馬雅人時期,這種紀年系統的運用則更顯著。
中美洲古典時期(classic period,西元250~900年)興盛繁榮的數個文明當中,馬雅文化是最突出且最爲人所知曉的。古典時代的馬雅人居住於墨西哥境內的猶加敦、肯培契(Campeche)昆塔那·盧(Quintana Roo)、奇亞帕斯、塔巴斯科(Tabasco),以及瓜地馬拉、伯利茲(Belize)、宏都拉斯西部,這個區域的核心是瓜地馬拉、普田(Peten)省分內的熱帶低地森林、往南則漸漸升高與山區連接。
枕樑式拱頂(Corbel Vault)、多彩陶器(polychrome pottery)、及紀念碑上系列字母字首銘刻等特性揭開了古典時代的序幕,古典時代初期(西元250~550年)的雕塑作品以明快、緊湊、曲線式風格爲表現,陶器方面則以大型、四隻脚、附蓋子的形式表現。大槪在西元550~600年間,也許由於中美洲其他文明在古典時代中期(Middle Classic Period,西元400~700年)趨顯活躍,馬雅文化的活動逐漸稀少,到了古典時代末期(Late Classic Period,西元600~900年),祭典儀禮中心區域增添了較多自然風格,新的陶器形式、建築以及雕塑、位處普田(Peten)中心的提卡爾(Tikal)是前古典時代後期及古典時代一重要地點,也是學者硏究調查最透徹的場地。
馬雅的建築一般被分爲兩典型:一種是築於高聳金字塔上有一至三間房的「廟堂」(temples)結構;另一種則是築於低平臺上多間房並列式的「宮殿」(Palaces),或所謂的「並列型結構」(range-type structures)。很多建築結構並非僅有一層建築,舊的平臺或金字塔也許被覆以碎石後在其上建築新的結構體。馬雅建築在拱頂構造上、裝飾屋頂的浪花種類、房間大小及牆壁裝飾等方面均有相當的變化,例如,巴連克(Palenque)地區建築的正面便有盔甲上的灰泥人像爲裝飾,而在北部普克(Puuc)的建築物則有馬塞克花樣般(Mosaic-like)的石頭註册標幟及朝向角落的雨神頭像(rain-god heads),有時這些建築結構也以雕刻的石頭或木頭楣,以及室內牆上的石頭浮雕作修飾。牆壁則塗上石灰膠泥,有時也上繪彩。目前存在最完整的繪彩在烏蘇馬辛塔河(Usumacinta River)附近的波南扒克(Bonampak)。
紀念性的雕刻(Monumental sculpture)也上繪彩,而最普通的雕刻型式則是柱型石碑(Stela),其雕刻手法可能是很薄的浮雕,如普田及烏蘇馬辛塔(Usumacinta)兩地的作品;也可能刻得很深,如東南區柯班(Copan)及季利夸(Quiriqua)兩地雕刻,或者是如托你那(Tonina)及奇亞帕斯兩地的雕刻,以全部圓雕手法處理。這些柱型石碑一般描繪當地的統治者,並且銘刻有他們出生和登位日期、神話傳說中及眞實的先祖、主持的儀式,以及天文占星上的吉祥日期(astronomicalastrologically Propitions dates)等,一般柱型石碑均有不同形態的「祭壇」(altars)伴隨,這些祭壇的造型由簡單鼓狀或箱型到複雜、混合式的動物形象。
馬雅的銘文,分爲兩欄雕刻,由左向右讀,一般以一「長計」(Long Count)日期開始,由一系列線與點數字組合的象形文字來表示日、月、年、二十年一輪,及從最近的宇宙創始算起的四百年一輪等。
馬雅人使用玉石來雕刻表象的垂飾與裝飾品。最壯觀的一處馬雅人墓地位於巴連克(Palenque)的一座廟宇之下。在一具大型雕刻石棺裡,埋著一位偉大的統治者,其臉部覆蓋玉製面具(jade mask),頭部戴著玉雕頭飾,就連手腕、手部及胸前也都配戴玉製珠寶。關於馬雅人用於雕刻的玉石來源目前所知極少,但確定其供應地之一是瓜地馬拉境內的莫塔瓜河谷(Motagua River Valley)。除了玉石之外,有些物品則以貝殼或骨頭爲雕刻材料,在普田(Peten),打火石被刻成「怪異」(eccentric)的形體,另外有很多小的工藝品被置放於建築物、廣場、雕塑品,以及墳墓等底下供奉的儲存所。
馬雅人的陶器一般是粗糙的,但其圓柱體式(cylindrical)花瓶卻有繪畫精細的景致,這些景致有些描述馬雅神明及神話「這些神明或神話有時可以十六世紀馬雅手稿,波波爾·芙賀(the Popol Vuh)來識別」,而有些似乎描繪某統治者及其隨從在可能是地下世界(地獄)的宮殿裡,至於那些吸引人的小畫像,雖然極爲自然,但卻可能是描繪超自然體(supernatural beings)。
雖然關於馬雅神明種種,現知極少,但卻有很多超自然動物被描繪,如骸骨神(Skeletal God),與水和雨相關聯有長鼻或長嘴唇的神、月女神、以及穿著甲殼被認是地神的不同種類古老地下世界之神(或地獄神),另外有一與王權相關之神,統治者常常以其肖像爲王室的權杖。
到了大約西元900年左右,馬雅人的中心區域大部分被荒棄,而原因爲何到目前仍未眞正被瞭解。外圍的馬雅文化中心卡米那久悠(Kaiminaljuyu)與奇成·伊札(Chichen Itza)則在墨西哥中部的影響下繼續茁壯。
接著在維拉庫茲(Veracruz)中部的沿岸低地,也就是奧爾梅克以北地區,發展出古典時代文化。亞爾·塔金(El Tajin)的建築受墨西哥中部、奧薩卡(Oaxaca)及馬雅區域影響,表現的特色是階梯與漩渦成份以及壁龕的運用。主要的金字塔有365座壁龕,也許用來指示太陽年的日數。
橡膠(rubber)爲此地土產,所以宗敎儀式的球賽在此盛行。於中美洲的儀禮中心地區,球場(ballcourt)的分佈極爲廣泛,但是與球賽有關的建築與雕刻卻在維拉庫茲中部特別盛行,亞爾·塔金(El Tajin)便有十一個球場,由裝飾球場的浮雕判斷,球賽乃是斬首祭典儀式(decapitation rituel),斬首儀式下的血液可能是獻給使土地保持肥沃的天神。
浮雕及陶器上顯示,比賽球員配戴有腰帶和保護配備,這些配備可能是木製或手織,因此並沒有留存的例子,但卻有許多可能是這些配備的石頭複製品留存,它們可能是用於祭典與葬禮,或者僅作喪葬之用。如軛一般“U”型物體稱爲「約克」(Yokes),重約50磅(22.5公斤)代表球員配戴的腰帶,這些腰帶通常精心刻意雕鑿,如靑蛙般的土地怪獸是其經常描繪的對象。稱爲「哈恰斯」(Hachas)的斧狀物有刃形頂部,後面底部有一砍口,這些「哈恰斯」也許象徵不同物體及雕刻風格,另一類似型體稱做「帕瑪」(Palma),有較寬廣頂部。從後奧爾梅克風格脫胎換骨而出的亞爾塔金(El Tajin)雕刻風格,乃由修飾的複雜漩渦設計意象組成,也有許多吸引人的小雕像出自維拉庫茲,其中有名的是模型製造含著笑臉的人像。
現代奧薩卡城(Oaxaca)周圍的高地的哥倫布之前歷史至少可追溯至西元前1500~900年間的前古典時代早期(Early Preclassic Period),當它與奧爾梅克交易的時期。文字及中美洲曆法推測上始於前古典時代中期(the Middle Preclassic,西元前900~300年)的奧薩卡,因爲當時的雕刻有時銘刻著人名和地點的象形文字,甚至也有二十進位計算法(bar-and-dotsystem)的點與線系統(點表示一,線表示五),此系統乃後來馬雅人算術(Maya arithmetic)的基礎。
蒙地·阿爾班(Monte Alban)乃是處於某平山頂的重大地點,周圍有較高山環繞,約於西元200~700年間因札波特克語系(Zapotec-speaking)人民的擴展而興盛起來。其柱型石碑及建築種類均附有此時期的銘文。
寬大廣場空地之上除了塗上灰泥的階梯式墓塚外,廣場及天井地板底下發現有大約150個石匠砌成的平板墳墓,有些則是廟堂結構的縮小複製品,有些並有壁畫。在一墳墓之上的天井描繪著供奉的景象,其中包括5個修飾富麗的陶器小塑像,一幅坐著火神像(fire-god figure),一隊樂團,中央則有一石製面具放置於可能象徵死者的包綑型體之上,最普通的喪葬陶器(burial-pottery)是描繪著草木生長之神、氣候之神或者帶著面具及頭飾的天文之神等的骨灰甕,這些骨灰甕(Urns)顯示著一由前古典時代(西元前900年)開始的簡單形式之複雜進展。表現整個人像或死亡者臉孔頭部的玉雕垂飾於陶製容器內發現存放於墓地的貯藏所。
墨西哥市以北高地的泰奧提華肯(Teotihuacan)城於前古典時代開始形成聚居城市,在古典時代中期(Middle Classic)形成優勢主宰城市,然後約於西元700年衰落。此城乃一眞正的複雜都會,甚至可能是中美洲最大的城市,涵蓋有7.5平方英里(20平方公里)的宮殿及房間組合,其人口估計約有好幾十萬。
其祭典儀禮中心在一端設計有兩座大型金字塔,另外有一長列的廣場,其兩側建有直與斜鑲板交替形式(talud-tablero)的石頭建築。建築物並有雕塑,如屋頂裝飾和榫頭,以及繪畫來修飾,其中有許多至今仍存在。它的繪畫以單調形式及呆板姿勢表現著高度風格化的人像。這些人像佩帶著幾近於象形性格(near-glyphic character)的象徵性元素,如鳥型頭飾、雨神的眼環,盔甲及弓箭、薰香袋、「講辭卷軸」(speech scrolls)、網結、水滴、切割的海螺貝殼(Cut Conch-shells)、以及其他的主題,也有混合式的動物形像呈現,最具自然風格的壁畫其描繪的可能是雨神的天堂。
雖然獨自站立式的雕塑並非令人注意的泰奧提華肯(Teotihuacan)藝術形態,但是仍有小型雕刻作品、呆板姿勢的石頭小塑像、不具人格且張口的面具等雕塑。
泰奧提華肯藝術的影響遍及整個中美洲,由於泰奧提華肯的象徵元素(symbolic elements)呈現於古典時代馬雅紀念碑上,表示至少有一馬雅統治家族原本是來自泰奧提華肯。斜直鑲板交替形式(Talud-tablero)建築結構廣泛地分佈於馬雅區域、蒙地·阿爾班(Monte-Alban)、亞爾·塔金、墨西哥境內的墨瑞洛斯(Morelos),以及普也布拉(Puebla)的丘魯拉(Cholula)等地,尤其最後三個地區也許與泰奧提華肯有極密切的關係。泰奧提華肯與丘魯拉(Cholula)擁有中美洲最大型的金塔,丘魯拉也有壁畫,雖然它的壁畫一般比泰奧提華肯的較具自然風格。泰奧提華肯的影響也可在最近於墨西哥附近的卡卡克斯特拉(Cacaxtlai)發現的壁畫上,以及科促馬華帕(Cotzumalhuapa)附近、瓜地馬拉(Guatemela)的太平洋斜坡地的雕塑作品上可看出痕跡。
一種平脚附蓋的圓柱體式三脚壺的散佈是泰奧提華肯影響的另一指示。在卡米那久悠(Kaminaljuyu)及提卡爾(Tikal)可發現製於當地的作品,然而,大部分泰奧提華肯的製品乃是精美橘色器皿,在這段時期亦未在其他場地出現。
泰奧提華肯與其他古典時代部族生活有密切關聯,而其本身的衰落,也許與其他古典時代文明的衰退有關。蒙地·阿爾班與泰奧提華肯大約同一時期瓦解;古典時代的馬雅也僅多持續短短一段時期,處於中美洲北部交接附近,泰奧提華肯部分地被燒毀及其衰落,可能是由於來自北邊某一較不文明部族的侵略所致。
吐拉(Tula),場地學者相信是古代托特克(Toltec)之首府-托蘭(Tollan),它處於泰奧提華肯以北的高地,乃是文明中美洲的北部邊境。根據傳說,托蘭創於第十世紀末期,其重要的統治者名爲「羽蛇」(Quetzalcoatl,feathered serpent)超自然的羽蛇觀念在中美洲極爲古老,在後古典時代(Postclassic period,西元900~1520年),「羽蛇」(Quetzalcoatl)乃重要神明之一,被視爲與農業和金星結合的造物之神,關於此名,常有混淆,因它同時是神,也是歷史上國王的名稱,在吐拉(Tula)則四處有「羽蛇」的象徵,最重要金字塔便有巨大的女像柱,雕刻得短而結實的人像胸前則有此神的蝴蝶象徵。由這些柱子曾經支撑的建築結構內部有小型;上彩的大力士石像,也許是用來撑起祭壇。廟堂的柱脚石上有橫飾帶描繪著窺伺的美洲虎、食心的老鷹,以及「羽蛇」頭部的整個臉孔,廟堂由「查克·幕爾斯」(Chac Mools,一種簡化、腹部上有一容器的仰臥人像)守衛,而廟堂結構的前面則矗立著由柱子支撑的一建築物遺跡。
這座廟堂結構與奇成·伊札的「戰士廟堂」(Temple of the Warriors),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奇成·伊札(Chichen Itza)位處猶加敦半島(Yucatan Peninsula)北部中心,也是古典時代馬雅文化遺物的場地。不僅前面提到的托特克特徵出現於奇成·伊札,其金塔結構的形態亦相似,由大力士支撑的祭壇實際存在於奇成·伊札,而且兩地都有相似的小型標準挑夫人像及其他的雕刻特徵。奇成·伊札的人像不僅穿戴托特克衣著,而且也表現著一些墨西哥中部的母題。
傳說上說「羽蛇」國王被逐出托蘭(Tollan)後,向東走,進入墨西哥海灣而消失,一週之後,他以早晨之星金星(venus)重新出現。這個傳說也許根據托特克人的一次遷移來到奇成·伊札而形成,後來,於阿茲特克(Aztec)時期,「托克特」(Toltec)則代表著文明、貴族、知性與藝術的一切,而阿茲特克王候們更不辭一番麻煩來承認其托特克先祖。
後古典時代最精良的工匠是居住於奧薩卡的密斯克特克人(Mixtec),他們於古典時代的札波特克人(Zarpotec)勢微之後成爲強勢民族,奧薩卡河谷的後古典時代地區中,密特拉(Mitla)最爲馳名,而且可能因其各種不同紡織般迴紋圖案的拼花石頭製品而爲最俊秀的一區,密斯克特人並未在蒙地·阿爾班添加任何新結構,但是他們卻利用古典時代的一些墳墓而加蓋他們自己的墓地,並且以金製品及陶器爲陪葬。
大約至西元1000年,黃金製品成爲重要物品,而密斯克特克人在此方面最爲拿手,他們以脫蠟法(cire perdue)過程來鑄金,製造貝殼形狀珠子或鈴鐺垂飾串成的項鍊,以死神臉孔或戴著老鷹頭飾的戰士爲胸飾,以及耳、鼻、唇等部位裝飾品;在蒙地·阿爾班的一處密斯克特克人墓地,有著札波特克骨灰甕(Zapotec urns)守衛,墓地內有500件以上裝飾品,其中多數爲黃金製品,也有雕刻複雜的鹿骨及玉器,因爲密斯克特克人同時也是優秀的寶石匠,他們以鑲嵌藍寶石製造面具及圓盤,或者覆蓋人的頭蓋骨,他們也雕刻易脆黑曜石以製成耳朶線軸。這個時期陶器由裝飾著梯狀與漩渦圖案及動物或鳥頭的鉻黃附脚架碗杯和水壺取代較早期人的骨灰甕。
當托持克人大致在後古典時代末期(Late Postclassic,西元1200~1520年)消失之時,密斯克特克文明卻仍舊延續著,阿茲特克時期(Aztec period)許多精美物品乃是出自密斯克特克工匠之手。
西元1518年,當西班牙征服者(Spanish Conquistadors)抵達墨西哥盆地內的阿茲特克首府,提諾契提特蘭(Tenochtitlan)時,他們看到的是宮殿矗立,水道以縱橫四等分格子圖案分佈、廟堂和金字塔形成祭典儀式中心的一座俊秀帝國城市,此首府廢墟座落於現今墨西哥市之下。
墨西哥盆地極早便被佔領。前古典時代早期(西元前1500~900年),製陶的村落便與奧爾梅克文明相互往來,如特拉提科(Tlatilco),乃在現今城址的郊外,它控制著泰奧提華肯境內的黑曜岩礦,並且製造擁有其自己風格的精美陶器。此盆地乃是南北向及東西向穿越山區所必經交易及活動的十字路口,泰奧提華肯在盆地邊緣,吐拉(Tula)則在其北邊不遠之處。
提諾契提特蘭乃於大約西元1325年,由一隊流浪的人民在特克斯科科湖(Lake Texcoco)邊緣定居後而創立,他們很快地便控制了整個盆地,並且在接下來兩世紀內將領域由墨西哥灣擴展至太平洋岸。
阿茲特克人有極爲衆多的神明,而衆神均是透過他們的藝術來表現,惠契洛波特利(Huitzilopochtli)爲阿茲特克的守護神,乃是由奉獻的人血來滋養的太陽神。絲培·托特克(Xipe Totec)爲阿茲特克之前便存在的神明觀念,乃是一去了皮、主掌生命再生及春天時節草木生長復甦之神,另一源自中美洲史前之神是特茲卡特利波卡(Tezcatlipoca),對阿茲特克人而言,它乃造物之神,與夜空相關聯,「羽蛇」(Quetzalcoatl)亦頗爲突出,柯尤薩烏吉(Coyolxauhqui)乃是爲太陽神(惠契洛波特利)所殺的月亮女神。阿茲特克人因承受爲其所征服部族的神明,於是加添神明的數量及其表現的複雜性,而有些著名阿茲特克的神明也許是從維拉庫茲(Veracruz)境內善於製造俊美神明雕像的後古典時代部族——華斯特克人(Huastec)身上接收而來。
阿茲特克神明雕像通常是紀念碑式,兩邊對稱,短而結實,較像是敍述神明故事的種種象徵集合,甚於寫實的表現,頭顱、蛇、人手和人心乃這些神明的配備一部分。
但是阿茲特克雕刻家們亦雕製高雅自然的動物及蔬菜描寫,也有一些雕刻精緻的木製物品留存下來,如木鼓、擲矛者及黑曜石鏡的鏡框等,亦有以藍寶石,水晶石及黑曜石等爲材料的寶石匠作品,當然還有就是令西班牙征服者注目的黃金物品,雖然當時西班牙征服者較感興的的是這些物品的價値,而不是它們所表現的工匠技藝,但是由征服者的著述,仍可看出他們對中美洲人民當時藝術成就的深刻印象。當時,有些阿茲特克被帶回歐洲展示,丟勒(Albrecht Dürer,西元1471~1528年)看過展示後,在其日記上如下記載:我這一輩子沒有看過比這更令我心靈喜悅的物品,因爲我所看到的是完美的藝術作品。
墨西哥西海岸,尤其是柯里馬(Colima),哈利斯可(Jalisco)及那雅瑞特(Noyarit)幾省份,一般是孤立於中美洲其他地區之外,獨自發展,它在某些時期似乎與南美北部有接觸,由放射性碳14所測日期顯示,此由高地及海岸平原組成的村落文化,大約在西元前200年至西元後330年間達到最高度發展,其坑道式墓穴停屍間內放置有狗及其他動物肖像的陶器供奉品(當時的中美洲人食狗肉),亦有戰士、頭上長角的巫師,婦女(有時爲懷孕婦女),以及屋子和廣場上許多人像的壯觀景象,人像與容器均由手製模,柯里馬和哈利斯可的陶器通常由磨光潤飾,而那雅瑞特(Nayarit)作品則是上繪彩。
安地斯山脈中部·安地斯山脈中部(Central Aondes)所指的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魯沙漠(Peruvian desert),沿著鄰接平行於山脈及高原的地帶延伸至東南的玻利維亞(Bolivia)。阿根廷西北邊及智利(Chile)北部乃是安地斯山脈中部的外圍南部邊界,其北界則是厄瓜多爾(Ecuador),此地出產許多早期陶器,而在哥倫比亞(Colombia)境內亦有早期的陶器及豐富的黃金手工品被發現。
秘魯沿岸是世界最爲乾燥的沙漠之一,其海面有哈姆伯特潮流(Humboldt Current)經過,由南極流來的冷水通常提供其爲世界上富饒漁場之一,沿岸的沙漠地則由河流切割,與海岸垂直,由高山區引水至沙漠,這些水源的控制一直便有極大重要性,各河流域,以河流灌漑的農業,已執行了幾千年,玉米爲其重要的農作物;在山區,山谷及梯形坡地均有農業發展,海拔較高處則栽種根生農作物,並放牧駱馬及羊駝;由祕魯(Peru)南邊高地向下延伸至玻利維亞(Bolivia),高於海平面13000英尺(4000公尺),是一片共約500英里(800公里)長的高原,而東部山區則急劇下降與亞馬遜河流域(Amazon Basin)的熱帶森林相接,祕魯境內考古學上最早的一些資料(archaeological material)乃是得自安地斯山脈東部較低的坡地。
幾千年來,海岸、山脈與森林邊緣的居民間便一直相互接觸,貨物與影響由一地流向另一地,然而,於藝術和生活方式上,這些民族仍有基本的不同,石頭建築和雕刻乃是山脈部族的特徵,有時自然的山丘前刻意以石頭相對來模倣建築結構,海岸地帶的建築則以曬乾的房屋磚塊興建,且少有雕刻作品,陶器形式並非高地與海岸的差異,而是南與北的不同,馬鐙嘴管的壺瓶(stirrup-spout pot)乃是北部特別陶器的古老形式,而橋樑式嘴管容器(bridge-spoutedvessels)則是南部的形式。表現人形化動物、蔬菜及複合式景象的肖像容器則分佈極廣,尤其是早期時代,人頭模型的球狀容器極爲普遍。
海岸地帶的藝術通常描繪漁夫與海洋生活,在此有許多貝殼製的裝飾物品被發現,然而山脈地區的雕塑可能含有海洋貝殼設計,而海岸地帶製造的陶器也許表現山區景象。
紡織品乃是整個安地斯山脈重要的象徵性貨物,因爲保存的環境不同,雖然也有早自西元前2000年的紡織棉布於北部發現,但是現今存在的大部分例子是來自中部或南部,至於繪彩的棉製紡織品則出現於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棉料也與駱馬(llama)或羊駝(alpaca)毛料一起使用製造普通布料,雙層布、織錦帷或其他編織。許多衣服則是用美麗燦爛熱帶鳥類羽毛綁成的布料而製成,最通常的一種衣服稱做「蓬丘」(Poncho),乃是以不同大小及比例織成的長方形布,中間及兩側開洞讓頭部及手臂伸出。
安地斯山區藝術的主要主題之一與「人頭」戰利品儀式(trophy-head cult)有關。中美洲藝術上也有斬下的頭部描寫,但是此儀式在安地斯山區藝術則有極高的出現頻率,而描繪的常是超自然怪獸提著一把刀和可能將用來奉獻與神的人頭。雖然有關他們的宗敎所知不多,但其藝術上表現的主題則暗示著向山、海洋及貓科野獸奉獻祭品的信仰。
關於安地斯山脈中部的歷史分期,曾有多種不同的年代名稱,但是目前最普通的分法是將考古上的時期分爲所謂「地平面」(horizon)或普及風格(widespread styles)時期,及中間時期的區域性風格,因爲貫穿其整個時代,總是有盛衰及權力轉移的模式。當然,某些區域的歷史分期則比其他區域的較長或較短。
秘魯的第一個文明稱作「查文」(Chavin),放射碳測定其年代可追溯至大約是西元前1250年,以名乃根據位於這古老文明的主要廟堂附近一村落,黃塔的查文(Chavin de Huantar)而來,這個小河谷內有位於馬羅儂河(Maranon River)之兩支流交會處的古代廢墟,馬羅儂河則沿著安地斯山東部山坡,從10500英尺(3200公尺)的高度往下流向亞馬遜河流域(Amazon Basin)。以海岸地帶觀點來說,其偏遠的位置正暗示此場地乃刻意形成以作爲所謂難以親近的「至聖神殿」(sanctum sanctorum);但是這些場地附近也有一些查文風格及更早期的遺跡,因而這地區的活動也許正好反映此地和其某處於亞馬遜河流域熱帶叢林部族(tropical-forest people)祖先之間的親密關係,而此亞馬遜河流域可能是所前哥倫布之前美洲高度文明的發源地。
查文地區的複雜石頭結構,是以四個主要階段建造,面對著下沈的中庭,有內室、長廊、斜坡道、階梯及通風口等。建築物由潤飾過的石頭爲表面,並以石雕修飾,例如怪獸臉孔的榫頭、石雕楣、石雕嵌板及大門兩側的石柱等。雖然榫頭和其他一些雕刻,例如「藍仲」(the Lanzon)或「宏偉塑像」(Great Image),被置於建築物最古老部分的十字形小房,乃是以全雕手法刻成,但是大部分的雕刻則是以淺浮雕或切割技巧製成,甚至使用圓雕的雕刻品也刻得不深。「宏偉塑像」呈現的是有著笑口和蛇狀頭髮的神像,它被認爲是此地最早被展現的重要神明。出自查文(Chavin)的其他重要雕塑品有萊蒙地(Raimondi)柱形石碑,此石碑表現著一兩手各持著精巧的蛇頭柺杖人像,及泰洛方形尖塔(Tello Obelisk),此乃是四面刻有鱷魚或其他母題的石柱。一般而言,查文藝術的人像具有人的身體、圓眼睛、貓獸的銳牙、蛇的附肢、鳥爪和翅膀、美洲巨鷹的頭冠,臀部和尾部帶著面具,以及鱷魚的特徵等;其圓滾眼睛可能自蛇、鳥或貓科動物眼睛演變而來,雖然眼角爲方形,眼珠位於上部中間的眼睛也很普通,其他藝術設計有時候也以這些母題的基準模式反覆呈現來組合,小型石頭容器也有相同的形像描繪和切割技巧。
早期的查文陶器有淺浮雕裝飾和肥胖的馬鐙嘴管(fat stirrup spouts),後來的陶器則可能以繪畫修飾,且形式也變細。馬鐙嘴管的形狀變化乃是查文和較晚時期有用的年代記號(Chronological marker)。除了也許附有肖像形的嘴管朝上壺瓶之外,也有碗和窄口的瓶子。
查文時期,黃金已經由簡單的敲打和切割過程而被使用。黃金垂飾(GoldPendants)及耳飾重複著表現於雕刻上的相同主題。
有關查文宗派的勢力本質,爲人所知有限,但是很明顯的是,它影響了廣大的區域範圍,跨過安地斯山脈到中部及北部海岸可發現查文風格的建築、雕刻及陶器,在南部海岸地帶也有查文風格的陶器,而北海岸的查文風格陶器,通常以出土一些這種陶器的狹窄河谷而稱做「卡皮士尼克」(Cupisnique),此外,目前所知僅有的查文紡織品則來自南部海岸,不曉得它們是當地所製,或者是由北方輸入,因爲紡織品極易攜帶,這也許正是查文地區(Chavin de Huantar)向外輸送其風格的工具。
查文文化末期,由於可能是來自北方的新影響進入了此山區,藝術作品變得較簡單而自然,但是查文的觀念(concepts)及表現母題(motifs)仍舊持續於廣大的範圍和一段頗長時期。
北部沿岸雖然有數個沿襲自查文的早期藝術風格,如沙林拿(Salinar),高利那周(Gallinazo),和維卡士(Vicus)等,但是西元開始的最初幾世紀中於北部海岸地區佔優勢的卻是摩契卡或摩契(Mochica or Moche)風格,根據其遺物顯示,這裡的居民必定認爲他們是查文人的後代,於查文有一些摩契卡(Mochica)容器被發現,表示兩地間的接觸,摩契卡藝術上所展現的一神明與查文的某一神明極爲相似,而墓地發掘出的許多精美陶器身,馬鐙朝上的形式一直存在。由考古學家所制立摩契卡次要分期的年代順序大部分而言乃是依據嘴管朝上壺瓶的外形。
摩契村子裡的「太陽的聖地」(The Huaca“Sacred place”of the Sun)是整個美洲新大陸最大的單獨房屋結構,摩契卡的祭典儀式建築原本有描繪景象的牆壁,但是除了聶潘那谷地(Nepena Valley)的巴那馬卡(Panamarca)場地外留存的極少。雖然並沒有摩契卡的石雕存在,但卻寶石雕刻成品及雕刻或鑲嵌的木製物品,由於北部海岸的沙粒具有破壞性鹽分,因而僅有小部分的紡織品斷片留存,表象的紡織品以織錦畫圖樣表現神話性的動物(mythical creatures)。
摩契卡人也精於製作金屬物品,他們在銅鍍金,合併金與銀、耳鼻裝飾品、頭飾以及面具等的鑲嵌上有極大技術性的進步,於摩契(Moche)曾發現一俊美的面具,但是最重要的發現是幾年前於偏遠北邊的洛馬·奈格拉(Loma Negra)所發掘500件以上鎚打製成的金屬作品。
然而,摩契卡藝術最主要的部分是附有塑像或描繪各種不同重要祭典、儀式景象的大量精美陶器,除了馬鐙嘴管壺瓶之外,也有寬邊緣的碗(floreros)、杓子、調味瓶造型的壺瓶(Cruet-shaped Pots),寬肩的花瓶,以及雙容器的哨音罐(double-vessel whistling jar)。
在摩契卡沿岸谷地與查文心臟地區中間的山區內,有個稱作「瑞奎」(Recuay)或「華伊拉斯」(Huaylas)的文化。以手揑成、防腐塗料修飾的陶器表現著與摩契卡藝術相同的母題,如戰士、婦女、貓科野獸、鳥禽、駱馬、以及各種不同的服裝細節和祭禮物品等,不同的是,他們將這些運用於不同的象徵系統,此外,摩契卡作品的面部可能是肖像,而瑞奎(Recuay)的面部則總是毫無表情或者形式化,而中心的人物兩側常有一對貓獸或其他形象,就如同摩契卡藝術,瑞奎壺瓶通常是模型與扁平光滑表面的組合,但是其基本的陶器形式仍是不同,寬緣有吊環把手的瓶罐(Wide-rimmed jars)也極爲普通,嘴管朝上的容器則很稀少。
這個區域的石雕像由笨重龐大且形式化的人體形象組成(stylized human form),有時則提著人頭勝利品,且頭飾上有手部形象,另外也有可能是演變自查文的原型、但卻較粗糙的榫頭,瑞奎風格也許比摩契卡稍早,大約於西元前200年開始,也較早結束於大約西元600年。
秘魯南海岸地帶也是查文風格的繼承,其陶器及紡織品有類似查文藝術的母題,但是大變於西元前600年,當地開始發展稱爲帕拉卡斯(Paracas)的風格,其最驚人的代表作品是精心刺繡而成的服飾,尤其是龐大的斗篷,大約是10英尺(3公尺)長、3英尺以上(1公尺)寬的大小,可能需花3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些斗篷有棋盤式圖樣,方形與刺繡交替出現,刺繡部分描繪人形化怪獸配合蛇、魚、鳥的特性,眉與鼻面具、人頭勝利品、刀等其他行頭,沒有兩件斗篷的基本圖樣設計是相同,即使同件斗篷上的畫像也祇是類似,卻不是完全相同。據推測,這些斗篷僅做喪葬之用,從木乃伊身上發現的斗篷有時包含十數種以上的刺繡織品,如襯衫、頭巾、短裙和纏腰布等,雖然木乃伊捆身的內容主要是布製品、但是褪白的雙管嘴與橋樑式陶器及黃金首飾是某中一部分。
同一地區的另一環境背景之下,一些小塊,上面有長邊的繪彩棉布被發現,這些乃是用來做木乃伊(mummy bundles)的面具,它們似乎演化自查文的繪畫紡織品,但是風格上較簡單,伴隨它們的是以切割設計且塗上焙燒過樹脂漆的陶器。
於帕拉卡斯半島(Paracas Peninsula)的河谷內地區域,緊接著帕拉卡斯風格而發展的是納斯卡(Nasca)風格,早期納斯卡陶器展示著帕拉卡斯的切割技巧,並且一些相同的偶像描繪,然而漸漸地,明顯的多彩風格便取代了早期風格,描繪著農業和海洋的主題,有鬍鬚的神明或帶著鬚嘴面具的神明,接近納斯卡風格末期,陶器設計以主題和附屬物的重複出現而變得更加華麗鮮艷。
表現於帕拉卡斯斗篷(mantles)及納斯卡陶器上的眉部及口部面部也發現於納斯卡的金屬製品(Metal Work)上,大部分的納斯卡金屬製品以簡單的、鎚打及切割過的金屬製成,比起與它同時的摩契卡(Mochica)金屬製品則較少潤飾。
此外,紡織品方面有棉布和毛料所製的襯衫、纏腰布以及用來裝典禮上嚼的古柯葉(Coca leaves)袋子,圖樣設計上有帕拉卡斯紡織品的痕跡,但卻較趨於簡化與抽象。
這個時期的南方建築大部分爲磚屋及支撑構造、比其他任何地點的建築都較小規模,然而納斯卡區域內的卡華契(Cahuachi)場地則具龐大規模,包括一個廣場及一65英尺(20公尺)高的耀眼金字塔,而此塔實際上卻祇是天然山坡上覆蓋磚屋而成。
納斯卡區域內最有名的非其地面上的印記莫屬,這些直線、幾何形式,有時候甚至是動物或鳥類形式的印記,乃是除去表面層沙土使露出較淡顏色的下層泥土而畫於沙漠地上,此種印記很可能具有天文上的用意,也有可能是獻與天神的供品。
幾乎高於海平面13000英尺(4000公尺)的提亞華納可(Tiahuanaco)場地位於的的喀喀湖(LakeTiticaca)屬於玻利維亞(Bolivia)那一邊的高原上,這南端的湖是世界上可通航湖中海拔最高的,此湖目前仍以古代設計的草筏通行,這一片荒蕪,樹木不生,不具人類規模的高原,實際上曾經被佔據了幾千年,而提亞華納可更是中間時代早期(Early Intermediate Period,西元400~550年)的一偉大祭典儀式中心。
此場地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石雕和建築,包括一雕有石面像的天然山坡,一下沈中庭,其榫頭具有查文風格,以及紀念碑式的站立人像,這些人像有淺浮雕的模式及如同臉上刺靑(tattooing)及衣服上紡織設計的切割直線。這些人像採取著集中注意的姿勢,手持象徵性物品,眼睛周圍畫有鳥頭和翅膀。
這場地內最宏偉的雕像是「太陽之門」(the Gate of the Sun),這乃是由單獨一塊安山石精細修飾雕刻而成,大約是10英尺(3公尺)高,接近13英尺(4公尺)寬,其中央有一大型正面人像,兩手各持有蛇頭柺杖,站於平台上,人像兩側有一排排朝向中央持著手杖的人物化鳥形側面像。正中央人像的服飾上則以雕刻的勝利品及蛇頭來裝飾,其面部爲方形如同面具一般,以較凸的浮雕手法處理,故比其他部位突出,鳥頭形的眼淚(bird-headed tears)正由眼睛滴下,四散蛇髮的尾端則是蛇頭。
具特色的陶器形體是其稱爲「卡羅」(kero)頂部華美的無脚無柄杯子形式,以及另一較矮、頂部亦華麗的容器,其一端有貓獸頭型,另一端爲尾部,頗似現今所用的船型淋汁容器。
提亞華納可的「太陽之門」縮簡了由當地向外傳佈的風格,此風格經由秘魯南部高地上接近阿雅古丘(Ayacucho)的瓦利(Wari)場地傳至南部海岸,然後向上發展至偏遠北方,形成雖短暫但卻顯著有效的衝擊,瓦利與提亞華納可(Tiahuanaco)之間的關係雖然未被完全了解,但是兩地的文化特徵似乎是經由軍事與宗敎活動向外傳佈。
瓦利(Wari)的範圍極大,包括一群由堅固石頭砌成的長方形建築,四周圍繞著數百碼長,高20至40英尺(6~12公尺)的牆壁,其他由牆圍繞的大型城市也在此時期發展,在別處也有平板石建築結構,極可能是作爲儀式典禮之用,但是這樣的建築及雕刻沒有比提亞華納可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瓦利的雕刻類似於提亞華納可的雕刻,其龐大的獨石人像有類似的面具般方形臉部,頭飾帶,及相似的衣著,但卻較小,較簡單,較不精細、似乎表示其創作者的注意力不在此,而是在於表現出對其他部族的政治管轄。瓦利也許控制極大帝國,因爲分散整個祕魯,數個中心地點的建築、陶器及紡織品帶有「瓦利——提亞華納肯」風格(Wari-Tiahuanaco style),此「瓦利——提亞華納可」風格由南部高地向外擴展,影響並合併所及的當地風格,在後來藝術表現上留下其痕跡。
由南部海岸地帶留下來許多「中地平線時代」(Middle Horizon」紡織品,最値得注意的是大型長袍,其圖樣設計乃是演變自「太陽之門」上鳥形側面像,有蛇形頭飾、顯明牙齒、著襯衫和短裙,以及這些設計的簡化成份,例如眼嘴與梯形漩渦母題合併表現,另外細毛布製的四角帽子上亦有這些設計圖樣。
北海岸摩契谷地內靠海地方,偉大的城市「長長」(Chan Chan)於中間時代末期(西元900~1430年)興起,此城乃奇姆人(Chimu)於奇莫爾(Chimor)王國所建的首府,涵蓋了9平方英里(23.5平方公里),有9個高牆複合宅邸,大型廣場且牆內有小房間,有些似乎是祭典房間、有些則是儲藏室,有些牆壁部分是打開的,有磚砌的格子花樣,實心牆壁則可能塗上泥土形成如紡織般的圖樣,一般認爲這九個複合宅邸乃是宮殿、儲藏室及此城九個神聖統治者的陵寢,根據當時習俗,某一國王死亡後便予以厚葬,而其宅邸也被棄置,其繼承者則另建新的複合宅邸。
嘴管朝上陶製品繼續被使用,而且許多承繼於摩契卡的母題呈現於模型大量製造的奇姆容器,如水果及蔬菜塑像,和描繪神與魚怪獸打鬥的浮雕設計,然而比起摩契卡作品,奇姆(Chimu)的主題變化較少,表現較簡化,而其陶器亦沒有摩契卡的來得美麗或具多樣性,通常其馬鐙嘴管在馬鐙與嘴管的彎角處有一小雛猴。
現存的紡織品有薄紗或毛、棉製成的「篷丘」(Poncho),這些「篷丘」有時甚附帶羽毛或金屬別針(metal plaques)。
其金屬製品雖華麗,但技術上並未比摩契卡進步多少,有金板製的皇冠,雕於權杖上巨大的耳朶圓盤,寬扁且通常附有垂飾或寶石鑲嵌的金製或銀鍍金木乃伊面具,(mummy masks),附有鎚打設計圖樣的無脚無柄「卡羅」(Keros)容器,以及帶柄的精緻刀子等,此刀柄可能是一神像帶著由複雜細工與寶石鑲嵌製成的頭飾,至於精緻的象徵性飾品則由鑄銅製成。
奇姆人(Chimu)征服北邊各谷地,南邊遠至帕拉蒙加(Paramonga),比摩契卡的版圖還大,直到大約是西元1470年才由印加人(Inca)所征服,印加人由於仰慕其金匠的技巧而將他們帶至庫茲可(Cuzco)。
「中間時代末期」(Late Intermediate Period,西元900~1430年)的其他文化繁榮於中部及南部海岸,來自利馬(Lima)北邊常凱谷地(Chancay Va-lley)的有織錦布或繪彩布,表現帶頭飾人像及反覆的魚與鳥設計圖樣,除外,也有精細薄紗,一般紡織品均比陶器複雜精緻,塑像容器中有些以裸身人像(nude figures)呈現。由含砂礫黏土製成,粗糙表面上有粗糙的繪畫線條,這與穿衣木偶可能是僅作爲陪葬(mortuary)之用,安孔(Ancon)場地所製造的「早期地平線時代」(Early Horizon,西元前1400~400年)物品是一些此「中間時代末期」物品的來源。
利馬(Lima)南方的帕恰卡馬克(Pachacamac)場地乃是同名造物者之神的殿堂,久爲重要地點的帕恰卡馬克有完成於「中間時代初期」(Early Intermediate period)的物品及許多由「提亞華納可——華利」(Tiahuanaco-Huari)擴張時期產生的陶器,此神聖殿堂及其聖諭影響力非凡,甚至爲印加人於「末期地平線時代」(Late Horizon,西元1430~1532年)所征服時,僅被添加印加結構,其基本的完整性則原封不動地保留。
原本帕拉卡斯(Paracas)及納斯卡(Nasca)風格盛行的南海岸地帶,至「中間時代末期」(Late Intermediate Period)則由印加及「沁恰」(Chincha)風格佔優勢,邊緣華麗的球狀容器,通常附手把,以及重複紡織品上小而抽象的多彩設計,紡織品本身的圖案設計則如同補綴拼成的被單。
大約於西元1200年,原本是無名小卒的印加民族由祕魯的南邊高地崛起,然後逐漸增大其勢力直到西元1532年西班牙人的到達,印加帝國的範圍南達至智利(Chile)和阿根廷(Argeutina),北達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Columbia)邊境,其勢力的擴張在印加帕加庫提(Inca Pachacuti)的領導下於大約是從西元1470年開始,「印加」爲神聖領導者之意,也從此成了這個部族的代號。
首府庫茲可(Cuzco)乃「世界的中心」(navel of the world)之意,位於海拔約11000英尺(3400公尺)以上的小山谷內,爲重要交會地,可通往海岸、亞馬遜河流域及錯綜山區內的谷地,此首府與其帝國一樣劃分爲四部分,稱爲「塔萬提蘇尤」(Tawantinsuyu),乃「世界的四方」之意。
印加帝國由統治階層謹愼小心地界定與控制,有道路連接各地以便人民間的正式往來,有駱馬商隊運載貨物,並有聽差跑者傳遞訊息,有一主要道路沿著海岸,另外一條則穿越山區,道路上沿途有儲存倉庫及路站,印加人的築路工程和建築祭典中心的精確未拌灰泥石牆技巧極爲馳名,具有不等四邊形門廊特色的印加建築遺跡,至今仍在舊址上四處可見。
對印加人而言,石頭是神聖的,印加傳奇中有關石頭變成人或人轉變爲石頭的故事極多,因此印加神聖建築結構有時便合併天然石塊而形成,尤其將山洞般之地(cave-like places)小心刻意地修飾及築上人造牆,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馬丘·畢丘,(Machu Picchu)的所謂「皇塚」(Royal Tomb)。自然表現的紀念性印加雕刻極少,但是卻有大型石頭雕成的自然界物體造型以及建築和抽象的形狀,祭典儀式所用的小石碗、匙狀物及鼻煙管也都經過刻意雕刻及裝飾。
印加人同時也是精良的工匠,從中間時代早期開始,便於北海岸地帶發展出極進步的冶金技術(metallurgy),除了鎚打金和銀製成人像和駱馬外,他們也鑄造刀、工具以及鑲有銅或銀的靑銅飾品。庫茲可(Cuzco)首府內的太陽廟堂及月亮廟堂鑲有金和銅線條,其中央天井的花園內有覆蓋黃金的石頭噴泉及人造的金色植物。
印加人也是精良的陶器製造者,雖然這個時期仍生產塑像形容器,但是其主要特色的陶器形狀爲「阿利巴洛」(Aryballo),乃是尖底,有把手、長頸,邊緣華麗的瓶子,這些容器上的圖案設計比以前的大部分容器都較具幾何性,而較少象徵形體,紡織品圖案設計亦有同樣的特性,尤其是編織而成的外套(turics或Uncus),羽毛製品則依舊傑出,除外也有一些木製品,包括「卡羅」(無脚無柄容器)及雕刻精細的墓穴支柱。
雖然印加帝國執行組織化統治,在「晚期地平線時代」(Late Horizon)的藝術表現上仍有地方風格的元素存在,而且常可從物品風格來辨認其製造的區域。
西班牙人到達之後,印加帝國開始瓦解,神聖統治者阿他華帕(Inca Atahuallpa)所付出的一整間黃金手工製品作爲贖金,界定了哥倫布前美洲藝術的結束。
參考書目
MESOAMERICA:Coe,M.D.Mexico,New York and London(1977).Coe,M.D.The Maya,New York and London(1980).von Winning.H.Pre-Columbian Art of Mexico and Central America.New York(1968).Wau-chope.R.(ed.)Handbook of Middle American Indians(16 vols.),Austin(1964~1976).CENTRAL ANDES:Bushnell.G.H.S.Peru,London and New York(1957).Lapiner,A.Pre Columbian Art of South America,New York(1976).Lumbreras,L.G.The Peoples and Cultures of Ancient Peru,Washington,D.C.(1974).Rowe,J.H.and Menzel,D.Peruvian Archaeology:Selected Readings.Palo Alto(1974)
中美洲文明的幾個主要地點分佈圖
位於柯班的馬雅文化場地中之柱形石碑B,此乃由象徵性行頭包圍著的馬雅國王,以浮雕刻成,其左邊一面有象形文字內容;第八世紀作品。
出自柯班,以浮雕刻成的馬雅玉製徽章,描繪著坐於王位的統治者,其脚下有一侏儒;古典時代末期作品(西元600~900年)。
出自蒙地·阿爾班的骨灰甕,刻繪臉部爲蛇嘴面具的神明。西元200~700年間作品,現存於墨西哥市的國立人類學博物館。
位於吐拉,原本用來支撑廟堂金字塔屋頂的石頭女像柱,高460公分;第十世紀~十三世紀間作品。
發掘自蒙地·阿爾班第七號墳墓的密斯克特克金銅合金胸飾,描繪的是死神。
安地斯山脈中部的主要地點分佈圖
查文人鎚擊製成的金匾,21×11公分,約製於西元前1250~300年間,現存於華盛頓特區的當巴頓橡木硏究圖書館。
一對摩契卡耳塞,黃金製品,鑲嵌石頭及貝殼,直徑各爲9公分。第三世紀~第四世紀作品,現存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帶著面具並持著人頭勝利品肖像高25公分;西元前200~900年間作品,現存於西柏林的國立圖書館。
提亞華納可的「太陽之門」,高約300公分;完成於西元400~700年間。
奇姆人斗蓬上的細部,裝飾圖樣爲小鳥以擔架扛著大鳥,高度約69公分,現存於華盛頓特區的紡織品博物館。
鑲有金片及土耳其石的奇姆人刀鑄品,附神像刀柄,高34公分,大約製於西元1200~1440年間,現存於芝加哥藝術學院收藏。
馬丘·畢丘的「皇塚」入口。
-
-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 在秦国,甘姓,是一个名门望族。前面故事里提到的甘茂,就是甘姓中的翘楚,他最大的官职,做过秦国的上卿。
-
- 床母胎记———血管瘤
-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晋穆侯攻戎之战,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
- 晋穆侯攻戎之战是发周宣王执政期间的战争,其时间约从公元前8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90年的战争。那么,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晋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
-
- 吴王诸樊剑为何出现在蔡聲侯産墓?
- 工䱷太子姑發剑,1959年在安徽淮南的蔡聲侯産墓出土。蔡聲侯産墓此次出土遗物112件,以青铜兵器和车马器为主。其中,有工䱷太子姑發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