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藝術
新幾內亞艾瑪族的儀式用舞蹈面具,美蘭尼西亞,樹皮製作,高95公分,現存牛津匹提河博物館。
大洋洲的島嶼(the islands of oceanic)從新幾內亞跨過南太平洋,至伊斯特島(Easter Island),北界夏威夷,南至紐西蘭。大多數分佈在熱帶區域,擁有東南亞區的花卉和動物。習慣上大洋洲分成三區。分歧最大的是美蘭尼西亞(Melanesia),包括新幾內亞(New Guinea)和一連串東伸的小島,一直到斐濟(Fiji)。往北是麥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四群散花似的小島遍佈太平洋,從菲律賓群島(Philippines)東邊至日本東南邊,大多只是珊瑚礁。再往東去,在廣闊的中太平洋上就是龐大的三角形波里尼西亞(Polynesia),由衆多的火山島(Volcanic islands)和珊瑚礁組成,有些成群結隊,有些遺世孤立。比起美蘭尼西亞,波里尼西亞和麥克羅尼西亞的花卉和動物資源就少了許多。大洋洲的西南角落是澳洲大陸(Australia)。澳洲大陸在地形和氣候上的變化很極端,北部是熱帶氣候,中部爲乾燥的沙漠,南部地區比較溫和。
就人類定居的先後而言,澳洲和新幾內亞(New Guinea)是最古老的區域。至少在四萬年前,狩獵的部族就從東南亞移入澳洲,當時新幾內亞、澳洲和達斯馬尼亞(Tasmania)仍然相連成一大陸塊。幾千年以後,島嶼地形形成類似今日的狀態後,新幾內亞開始有了農耕的生活形態,接著,還有打魚的生活形態也一併進入更靠東邊的美蘭尼西亞群島,最後才進入麥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考古發現仍然必需澄淸這個生活形態的年代先後和性質,但現在已經知道在西元前2000年末期,討海爲生的人口已經遍居大部份的美蘭尼西亞和麥克羅尼西亞群島。還有西波里尼西亞的東加(Tonga)和三毛亞(Samoa)。大約在西元1000年左右,大部分南太平洋原本未有人跡的島也都先後有了住民。
文化上,澳洲(Australia)和達斯馬尼亞(Tasmania)維持孤立,當地居民也不曾採取農耕。美蘭尼西亞(Melanesia)具有多樣性,有幾百個不同文化和語言的族群,雖然在東邊有許多族群仍然擁有一些相同的特徵。波里尼西亞(Polynesian)從東美蘭尼西亞的一個「原初」(Proto)波里尼西亞發展出來,所以在文化和語言上比較統一。麥克羅尼西亞人(Micronesians)和波里尼西亞人比較擅於農業、漁業和航海,對孤立的熱帶島嶼的環境適應良好。大洋洲的族群發展出龐大的易物系統(extensive exchange system),有時候距離相當遙遠;因此貿易經常反應在藝術上。麥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的工藝、祭典和其他特長常在階級性的社會要求下變成制度化。
大洋洲的社會組織差距非常的大。美蘭尼西亞的社會一般沒有階級(non-hierarchical),競爭非常激烈,領導者和他們的對手競爭政治獨立團體的控制權。然而麥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社會,一般都劃分成不同的階級。權力屬於酋長,他們的權威是世襲而來的。
因此大洋洲是個文化古老多采多姿的區域,在與歐洲人接觸之前,當地人的文化和環境緊緊配合,利用環境創造精緻的文明。
藝術品製作的材料取自環境的有樹葉、花卉、種子、石頭、泥土、貝類和羽毛。更普遍的是大量加工的材料:木頭、樹皮、石頭、骨頭、纖維和染料,一般工具爲石頭、骨頭或貝類。麥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ms)和部份的美蘭尼西亞(Melanesia),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西邊有織布機(loom)的運用。大多數區域都有陶器。考古發現在東邊的三毛亞(Samoa)和東加(Tonga)在史前時代就有陶器的沿革,甚至在更東邊的馬奎薩斯群島(Marguesas)也有碎瓷片出土。然而在波里尼西亞,除了東加外,十八世紀歐洲人出現時還沒有陶器的報告。
大洋洲人常常把物品視爲個人財富或名聲(Prestige)的表現,或是靈魂暫時的庫藏(temporary repositories of spirit),或是社會控制的形式。航海的獨木舟和公共建築物都是在專家指導下,由衆人建造裝飾完成。這些造物地位崇高,象徵社會團結的精神。能搬動的藝術品、衣物、身體裝飾或身體部份殘缺往往象徵個人的社會階級或競爭的對象。
西方的觀察家常常比較重視大洋洲藝術的形式,甚於內容,因爲當地的文化史紀錄殘缺,而且就西方的文化理念(Western cultural norms)看來,形式比較容易欣賞。可是把大洋洲文化視爲「原始」(Primitive),顯然是很深的誤解,因爲大洋洲社會裏,藝術和社會行爲(social behavior)之間的關係往往非常複雜。大洋洲藝術不該被視爲在社會之「上」(above)。一方面考慮行爲和思想,技術和經濟,還有政治和宗敎,我們不能夠忽略文化背景(cultural setting)的考量。
越來越多藝術史家和人類學家(anthropologists)由當地社會的觀點來硏究大洋洲藝術(Oceanic art)。然而,因爲田野調查(fieldwork)分佈的鴻溝,許多藝術仍然不能窺見全貌。很難精確的描述它們,說出它們之間的關係。硏究的情形非常不平均,無法簡單指出其中的特性和意義(character and meaning)。這情形日益惡化,因爲還沒制定出足夠的專用語彙來做精確的描述和分析。類似「藝術」(art)、「工藝」(craft)、「風格」(style)、「形式」(form)的語彙使用並不準確,因爲它們含有的意義都是西方藝術史界定的。大洋洲藝術並不原始,而是非大洋洲人(non-Oceanic)的鑑賞能力非常原始。以下的槪論只是目前知識的縮影,不是整個大洋洲人種誌的全貌(total ethnographic)。
美蘭尼西亞地區·在美蘭尼西亞(Melanesia),藝術主要是溝通(communication)的形式。陳述了人與人,人與外在環境,人與神祇之間的關係。重組強調這些關係的典禮(Ceremonies)和儀式(rituals)本身可能就是富有戲劇性的產物,其中構成的因素:歌、舞、音樂、身體裝飾(body decoration)、雕刻或繪畫都是非常豐富的景象。
新幾內亞(New Guinea)是當今的主要的藝術區域之一,視覺藝術(visual arts)採取非常多樣的區域形式,學者通常把它們分爲幾個風格區(stylistic regions)。(見Gathercole,Kaeppler和Newton,西元1979年出版,頁56~64)這有助於組織大衆和私人的人種學誌的收藏(ethnographic collections),可是每個區都有豐富的創造活動存在吸引人和可供收藏的物品範圍之外,因此常常被剔除不算。
新幾內亞藝術淸楚的反應出深入美蘭尼西亞社會的易物(exchange)精神和競爭(compe tition)方式。人的接觸和靈魂的審判(spiritual sanction)對成功的易物制度非常重要,而以能航行海岸、島嶼和河道間的獨木舟爲代表,這些獨木舟都有一定的功用,並且受到魔咒保護。這些著名的航海船隻間,至今仍然扮演這個角色的是馬辛區(Massim District)有舷外支架的獨木舟(canoes)。船員航行島嶼之間,實行「古拉」(Kula)。「古拉」是一種高度組織化、儀式化的易物制度(ceremonial exchange)。航程中「古拉」易出的寶物從不停止流通,因爲它們象徵的是人在現世中無法擁有的榮譽。一個人暫時擁有這些寶物只是代表他在族群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夥伴的關係。
這種典型的「暫時」(ephemeral)觀念是美蘭尼西亞人的生活主題。另一個例子是海根山人(Mt.Hagen)的摩卡(Moka)易物節慶(exchange festival)。在這個節慶上,一個人的榮譽是依照他所能展示並且送人的物品來決定。海根山人和其他高地部落以舞蹈、華麗的裝扮和演說來競爭。可是海根山人是自己最重要的批評家,在他們同族的身體繪畫上找尋艷麗和黯淡色彩的平衡點,舞蹈的流暢性,演說的邏輯和措辭訓練(logic and bravado in oratory)。
相同的主題亦在其他與超自然接觸的場合裏發展成熟,帕普安灣(Papuan Gulf)的那毛(Namau)男孩要加入成人社會(adult society)時,必須先參加成人禮。他得在男人的祭堂裏,在開艾姆奴(Kaiaimunu)神靈的顎下「跳舞」(danced)。神靈本身是四足的藤製品,發出牛吼聲。演奏的樂器有鼓、銅鑼、笛和牛吼人(bullroarer)。在新幾內亞牛吼人通常扮演著神聖的角色。
在新幾內亞有秘密社會(secret socisties)的地方,祭堂就象徵了男性權威和獨立的精神。馬布立克區(Maprik)的阿卑蘭人(Abelam)仍然建造這些聖所——有些高達80呎(24公尺)——漆著鮮艷的五彩,還裝飾著編織成的角形面具。建築內部藤製的面具用來連接山芋〔有些長達12至15呎(3.5~4.5公尺)〕,這是崇拜活動裏的重要物品。房子內部代表女性,初初成人的男子進入內部表示出生在神聖的領域裏,那兒連畫在祖先雕像上的顏料都有魔力(powerful magic)。
風格完全相反的是西北海岸的可瓦(Korwa)祖先雕像,那兒形式比顏色重要。有些可瓦人像有屛障;有些利用人的頭骨製成。有人把新幾內亞和印度尼西亞(Indonesia)風格相連。可是新幾內亞的「風格」(style)仍然未有完整的定義。這不是暗示無名(anonymity)或無創造性的抄襲才是規則。當代的阿思馬特(Asmat)雕刻匠(Wow-ipits),在許多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s)出現,相當自由的詮釋他們文化裏的視覺象徵(visual symbols),甚至發展出「簽名式」(signature)的圖形。雕刻匠的名聲是建立在創造力和技巧的基礎上。可是對阿思馬特人,物品的效用(effectiveness)比作者的出屬(authorship)更加重要。在祭堂落成時,樹立在屋堂火爐中間的大型雕柱(ancestor poles)應該被視爲聖歌表演和打鼓儀式(ritual drumming)的一部份。這些活動以往是獵首(headhunts)的主要動機。
在西方影響很小,甚至沒有影響的新幾內亞(NewGuinea)地區,武裝衝突仍然是解決紛爭的主要方式。千布利湖區(Chambri Lakes District)、中塞匹克區(Middle Sepik Region)的武器和盾牌利用淺浮雕或彩繪來抵抗敵方巫師(enemy sorcery)的巫術。一些最常用的物品往往都很精心雕製,例如,生塔尼湖(Lake Sentani)的碗,湖翁灣(Huon Gulf)的掛鈎,馬辛區(Massim District)的石灰鏟,基文克灣(Geelvink Bay)的頭枕。有些形式好像只是爲了裝飾,可是連抽象的設計都可能反應日常生活運作(daily interaction)的模式。
整個俾斯麥·阿奇皮拉果群島(Bismarck Achipelago),居住在大海和樹叢間的超自然力量是高度發展祭典和藝術活動的重心。
在新愛爾蘭島(New Ireland)南端,神話祖先(mythical ancestors)的白堊雕像描繪了神聖藝術的「安靜面」(quiet side)。在北部,宗敎信仰和社會財富(Community wealth)的戲劇表演利用「馬蘭根」(Malanggan)典禮表達。這裏每個族群都擁有設計的藍圖來做爲獨特的「馬蘭根」擺設。這些象徵性的形狀都是神靈依附(spirit-chatged)的彩色雕刻,形成神話活動和人物的具體表徵。一旦儀式完成,「馬蘭根」擺置就被毀掉,可是設計卻留在族群的領導人腦裏,可以日後轉售給鄰近的族群或傳授給族內未來的藝匠。雕刻過程本身就包含了巫術儀式,每個步驟都準確的隨著節氣(seasonal calendar)舉行。有些「馬蘭根」面具,例如塔塔奴亞(tatanua)(特定祖先的形象)則從不摧毀。這些面具本質上很有力量,可以把穿戴的人轉變成(transforming)他們所代表的神靈。
鄰近的新布列顚(New Britain)的崇拜活動也是五光十色的化裝活動的來由。在加日耳半島(Gazille Peninsula)的拜寧(Baining),秘密社會成員新戴的彩色樹皮面具(Painted barkcloth masks)代表了社會控制有力的代理人。身爲神靈,他們常常不按社會法律行事——例如在執行命令的過程中(in the process of enforcing order)殺人偷竊。
和新愛爾蘭、新布列顚相反,附近的海軍群島(AdmiraltyIslands)並沒有化裝活動。然而古代的祖先麻萊(Malai)卻化身爲鱷魚和蛇,表現在雕刻上。這些雕刻包括了美麗的碗、梯子、床脚和門柱。黑曜石(Obisidian)製的短刃和箭鏃都用尖形黑曜石或黃貂魚骨來裝飾美化。
所羅門群島(the Solomon Islands)的社會活動往往有崇高的藝術內涵。大型物品建造例如獨木舟(canoes)、典儀的食碗和屋柱都和祭典有明顯的關係,用來召喚守護的神祇(tutelary deities)和祖先。
在東所羅門(eastern Solomons),這類活動的焦點爲船屋(canoe house),所有大型的航海船隻和神聖的捕鰹船都放在此處。這些船隻的裝飾極盡華美之能事,捕鰹船裝飾美麗用來吸引鰹魚,只在特定季節出海。捕捉鰹魚(bonito)的餌是和成群的捕魚鳥分享,而鰹魚本身又是捕鯊魚的餌。這種魚和鳥交織的景象被視爲超自然的現象,代表了人和神祇間的關係。在所羅門西部的島嶼,有站立的鯊魚和鳥類雕刻,還有可能是歌舞的模式。
無由驚奇的是神靈負責召喚或引發所羅門島藝術家的靈感,藝術家被稱爲「有才能的男人」(talented men)。藝術家的眼光很少能超越他製造不同物品的喜好,這種喜好常常反應不同的地方特色。在聖塔安娜(Santa Ana),「有才能的男人」著名的作品是屋柱(houseposts),可是聖塔安娜藝術家「喜好的」(preference)祭碗卻從來不在聖塔安娜雕刻,而在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製作。這些成爲東所羅門風格的象徵,就像中部島嶼貝殼鑲嵌的船首(shell-inlaid canoe prow)和西部站立的瓦達烏(Watawut)雕刻。由於各區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藝術家的喜好也反應出這些差異給所羅門島人看。
所羅門「有才能的男人」(talented men)也要負責男孩子成人禮中切割臉孔的細微幾何圖案。這個工作是替身體刺靑的「有才能的女人」(talented women)所沒有的神聖意味。可以移動的飾品也是身體藝術的一部份,主要是典禮的場合才佩戴。地位高的男人炫耀精緻的貝殼梳子(delicate shell comb)、鼻子垂飾和耳環。女人也炫耀財富,可是大都是展示錢貝(shell currency)。
所羅門群島生活的傳統價値在與西方接觸後,有了極大的改變。由於主要的神祇信仰沒落,加上日增的西方生活方式,使得傳統藝術的基礎大受震撼。最近在西部的瓜達卡南(Guadalcanal)馬卡路卡(Makaruka)的摩洛(Moro)崇拜是個意義深長的活動。這項活動提倡回歸傳統價値(traditional values),這些價値部份表現在雕刻上。他們總部收集了許多傳統作品,用來當作未來藝術和祭典設計的模範。
新西伯萊德(New Hebrides)的主要藝術形式和成人禮、社會階級授與典禮和葬禮有關。使用材料有木材、桫欏蕨、石頭或用碎蔓草、桫欏髓、椰子汁和麵包果漿製成的泥糊。最著名的作品來自馬樂庫拉(Malekura)和安布林(Ambrym)群島,那兒有男性社會分級制度(male graded-society systems),另做馬奇(Maki)。大多數島嶼,社會階級、權力、名聲和精神物質的財富都由豬的取得、飼養、借貸、犧牲來決定。豬的上犬齒都被拔掉,所以下犬齒可以長成長牙。長牙的彎度越大,豬的價値就越高,尤其是在社會授階禮的祭典上更有份量。豬不僅用來當做牲禮,而且可以用做祭禮和藝術品的付賬方式。
在中北部的新西伯萊德群島(north-central New Hebrides),大部份藝術品的製造和使用都是利用長牙豬的付給、借償和犧牲。在中馬樂庫拉(CentralMalekula),在男子成人禮儀式中豎立的物品也是利用這種方式付款。在南馬樂庫拉,桫欏製的面具,塗抹上植物纖維糊和彩漆,在聖豬祭殺的期禮上使用。在成人禮之後,進入聖人的房子,男子就接著祭上使他們爬上社會階級的長牙豬。在社會受階犧牲典禮上,桫欏或石頭被豎起來,代表祖先的人像,象徵個人所得到的社會階層。
個人在死亡時所擁有的社會地位決定使用何種形式的葬禮。死者的頭顱被取走,包塗植物纖維糊重塑他的形象。如果一個人得到最高的階級,他死後就爲他製造一個藍巴藍(rambaramb)。這包括了他重塑的頭顱和用竹子或桫欏的糊製的人身,上面畫上代表階級。小型有手臂的塑像(temes nevimbur)則用在中馬樂庫拉(Malekula)的成人禮上。在南部則在表演古代神話(ancient myths)的默劇裏使用。南布吉(Nambuki)面具利用蜘蛛網塑造,在中馬樂庫拉(Malekula)紀念高階級男子(high-ranking male)的祭典中使用。
大多數村落都有鼓隊,以便在典禮中助陣。比較重要的鼓,有些高達10呎(3公尺),是把樹幹挖空製成,通常上面畫有一張人臉。
今日,新西布萊德(New Hebrides)只有三個主要地區生產使用傳統風貌的藝術品:摩塔拉瓦(Mota Lava),岸島(Banks Island)、中北部和中南部的馬樂庫拉和中北部的安布林(north-central Ambrym)。
新卡利多尼亞(NewCaledonia)和西邊的波里尼西亞鄰居相似,都有權威的社會階級結構(hierarchical concept ofauthority)。酋長採用圓形的軟玉「斧頭」(axes)當作權威的徽章。住屋有時候加上雕刻裝飾,門柱畫上精采的人像。木製面具和羽毛披風(feathercapes)在某些儀式使用。
波里尼西亞·波里尼西亞藝術發源自東美蘭尼西亞的同一祖先文化。儘管有些島嶼地處偏離區域,有些地方在風格上有所創新,但是相似的特點却依然能夠流傳下來。波里尼西(Polynesia)社會依照階級劃分成不同的社會團體——酋長(和他們高階層的親戚),平民、奴隷。在這個階級制度裏,特別階級例如祭師(priests)、藝匠(artist-craftsmen),負責特別祭典的舉行方式、重要物品的製作或舞蹈表演。在波里尼西亞流行別緻的刺靑,一般都僱用旅行的專家(traveling experts)來做。整個社會制度根據神祇階級信仰制定的,許多神祇對人類行爲的某些方面特別感興趣。祖先(ancestors)在社會結構裏也有尊貴的地位。波里尼西亞的生活大都和小島環境的捕魚、聚會、農業有關,環繞在神話世界裏,神祇、祖先和人類密切相連形成神聖現世(sacred and secular contexts)的組織。
視覺藝術(visual art)就是這種互相依存的情況下重要的一部分。代表神祇或祖先的人像用木頭雕成,重點都在頭部。風格爲嚴謹的雕刻,浮雕部分控制更是嚴格。簡單沒有裝飾的藝品往往功用非凡。裝飾性的雕刻使用範圍很廣:社區建築(community buildings)、獨木舟(canoes)、戽杓(bailers)、槳、武器、工具、碗、個人飾物、樂器、扇柄、蒼蠅拂(fly whisks)。裝飾品製作材料有貝殼、象牙、骨頭、石頭、牙齒、毛髮和羽毛。人像用石頭刻成,尤其東部把石刻視爲大事。繪畫和色彩的範圍比較小。樹皮布「塔帕」(tapa)的製作和裝飾很重要,織布的技術和裝飾圖案因島民而異。精美的「塔帕」布、身體裝飾(尤其是刺靑)和重要階級標幟的雕刻常常是個人社會階級地位的藝術宣言。波里尼西亞人的手指編織及蓆草編織藝術成就很高,他們生產蓆子、籃子、腰帶、船帆,還利用椰子(coconut)或芙蓉纖維(hibiscus)編製繩索,還有石刻也很重要。把這些技術硬生生的分類(categorizations)成「藝術」(Art)或「工藝」(Craft)是很不得體的事。
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早期的人種硏究(ethnographic evidence)指出在許多島嶼上,視覺藝術已經高度發展。東加(Tonga)可能是最古老也最有組織的波里尼西亞社會(Polynesian society),象牙或木材的女性雕像非常精緻,象牙雕像是用來做頸飾(neck pendants)或典禮上的掛釣。頸飾和碗皿往往線條簡單美麗,戰棍則往往雕刻華麗,還鑲有象牙。類似的形式在斐濟(Fiji)也有,還有大片的「塔帕」(tapa)布。斐濟、東加、三毛亞之間原料和成品的貿易大大的影響了當地的風格,但是松脂釉陶器則是斐濟的特產。
東波里尼西亞(eastern Polynesia)的人像雕刻也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社會群島(the Society Islands)、庫克島(Cooks)、澳斯大(Austral)簡單有力的木雕也很出色,多爲獨立雕像和拂柄(whisk handles)。有些比較形式化和風格化(formal and stylized),例如拉羅東加(Rarotonga)男性漁神蹲像,其他司職的神像比較抽象。彎曲的人像精美的雕刻在斧柄和扇柄上,船首船尾也有。類似造形中比較戲劇性的表現爲拉瓦瓦(Raivavae)的石雕(現藏牛津匹提河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Oxford)。人像雕刻更繁複的作品在澳斯大群島,不只是人像還運用在鼓的設計上。組合藝術的代表作品爲大溪地人(Tahitian)的孝服,利用塔帕布、鳥羽、珍珠、龜殼和木材做成,在高階級(high rank)人死亡的葬禮上穿著。
馬克人(Marquesan)藝術裏,木材、骨頭和石頭的雕刻表現都很傑出。像站立人像、棍棒、獨木舟裝飾和高蹻等木製品的工藝技術都特別高超。還有少量的象牙雕刻用在扇柄、耳環和其他首飾上。表示身份的物品如貝殼、羽毛和椰子纖維,製作都格外精美;它們反應在戰事不斷的社會裏酋長的權力。
夏威夷藝術(Hawaiian art)有力又富戲劇性,技巧非常卓越。外衣、披肩、頭盔、和神像利用成千鮮艷的紅黃羽毛加上纖維、藤蔓組合成波里尼西亞最震撼的服飾。碩大的木像擺置在廟宇外面,看顧衆生的福祉(well-being),其他小型的尖頭像則被召來幫助漁人、造船匠和巫師。這些半蹲的雕像都很強壯,肢體部份彎曲相連。這些神像有時被雕在碗皿上,用來侮辱戰敗的酋長,有些刻在鼓面上。夏威夷的塔帕布的品質和設計無人出其左右,利用凹刻、水印、內襯和蓋印技巧創出正反空間的設計(direct designs and designs out of negative space)。
伊斯特島人(Easter Islanders)和紐西蘭毛利人(Maoris)的藝術深受當地環境因素影響;產生許多獨特的形式。伊斯特島人發展出不凡的祖先人像石雕、崇拜用木雕,還有獨特的神像畫在「塔帕」布上。這些畫像顯然受到有限的材料影響。這些作品反應了波里尼西亞藝術的目的在陳述隔絕的環境(islated environment)裏人和祖先和神祇的相互關係。
類似的宇宙觀(Cosmological inter-dependence)主題在毛利人的雕刻裏也可以看見,這是現存最完善的波里尼西亞藝術。木刻可能是最重要的視覺藝術,可見於房屋的形狀和裝飾、獨木舟和獨木舟的裝備、木樁、樂器、祭品、武器和工具。
神像很少,大都是祖先造像。形式和裝飾都用曲線(curvilinear),各區風格都可識別,這和熱帶波里尼西亞的直線風格形成對比。刺靑(tattoning)、石刻,尤其是軟玉飾品(nephrite ornaments)、繪石和雕刻也都用曲線圖案。大型雕刻的聚會屋一般以爲是傳統的產物,實則爲十九世紀末才有的,裏面有重要祖先的雕像和其他人像,象徵在英屬殖民政府控制下部落在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團結(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unity)。這項特別的雕刻作品反應當時的種族關係。像大多數傳統藝術的形式,也顯示毛利人社會中藝術深遠普遍的地位。技巧突出的藝術還有手織麻衣、編索和結網、葉籃、骨製魚鈎和石製工具。
麥克羅尼西亞·麥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的藝術不似大洋洲其他地區那麼具有趣味性,也沒有那麼精巧。許多麥克羅尼西亞島上資源匱乏,尤其是木材、石頭、纖維、葉子、雅瑚和貝殼的使用已經發揮到最大的範圍。因此反應藝術作品的風格高貴可是形式簡單含蓄。外來的人往往忽略這個情況,忽略實用物品如手斧、椰子刨刀、碗和魚釣箱的製造往往結合了美感和自我約束(aesthetic sensibility and self-discipline)。身體的裝飾包括故意增長耳垂和刺靑。
麥克羅尼西亞的階級社會(hierarchic societies)不像波里尼西亞的,沒有奢華的公共儀式(Public ritual)來表現階級,宗敎組織也不太嚴密。通常石雕和木雕不得而見,除了「帕勞」(Palau)的男子聚會屋角上有木雕人像和雕刻或繪畫的故事板。建築的木工和纖維編繩的水準很高。在西卡洛林(Western Carolines),架屋樑是好木匠(master carpenter)的絕活。船屋和獨木舟的建造也一樣精確。實際上,航海獨木舟對稱的船身和精美的工藝就是麥克羅尼西亞藝術最高的表現。從一些殘存的作品看來,例如吐魯克(Truk)、帕勞(Palau)和莫洛克群島(Mortlock Islands)的房屋雕刻、獨木舟裝飾、人像都具有高度的美感。最著名的作品大槪是東卡洛林(eastern Carolines)的奴庫渥羅(Nukuoro)的「帝諾」神像(Tino)。這些神像的風格經常被認爲屬於波里尼西亞的,可是或許該說是長久共同的傳統表徵吧!
有些社會非常好戰(warlike)。吉伯特群島(the Gilbert Islands)木製的矛和短刀都綁上鯊魚齒(shark's teeth)。魚齒的擺置和纖維綑綁的間隔旣有實用目的,也有裝飾性質。高階級的戰士(warriors of high status)穿著用椰子纖維精工編成的戰甲。
織布和編結(plaiting)都高度發展,各地普遍織有衣物、袋子、籃子、蓆子等。有些品質優越,例如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編蓆和織布機用香蕉纖維織成的腰帶。個人飾品的範圍各有不同,包括了木梳、貝殼項鍊(shell-neck laces)、耳飾、頭箍、花項鍊。男女都有刺靑,圖案都爲幾何形。織布機的使用是印度尼西亞(Indonesia)傳入的影響,可是一般認爲南部受到美蘭尼西亞的影響,東南部則深受西波里尼西亞影響。有限的知識也可能是在西元1520年西班牙人入侵關島(Guam)之前從印尼傳入的。可是麥克羅尼西亞人類的定居應該最少在西元2000年前,隨後外來影響的模式也非常複雜。有些建築,例如波那普(Ponape)海岸外,利用石頭堆砌的小島用意爲何,至今仍不得而知。
澳大利亞·澳洲(Australia)原住民的藝術與大洋洲島嶼的大異其趣。澳洲藝術表達的是沒有農耕和定居生活的社會。原住民部落爲半遊牧(seminomadic)的獵人和逐水草而居的族群,他們工藝技術簡單,可是符合他們的需求。對他們比較重要的是敎他們了解控制自己環境的經濟和宗敎。大多時間都花在祭典上,包括了音樂、唱歌、跳舞、傳述神話(telling of myths),這些能保護他們在環境裏安全,也保護了他們的歷史。「做夢」(The Dreaming)是心靈的一種狀態,結合社會成員和他們的環境,增強和神秘的神靈的連繫。
藝術就是宗敎,就像狩獵對個人和團體一樣重要。圖騰祖先(totemic ancesters)——動物、植物或大地的景物——都象徵性的表現在雕刻品、岩雕、岩繪和地畫(ground paintings)上。這些藝術式的選擇分佈根據當地的傳統。中澳洲的「邱林加」(Churinga)是橢圓形的木板或石板,雕著幾何圖形,一般是圓形或拱形,象徵擁有者的圖騰關係。同一地區發現的地畫和身體畫對男子成人儀式很重要,儀式中未成年男子(uninitiated young men)和女人不准參加。繪畫利用赭石、木炭和白鳥毛繪在硬平的高地上,都是曲線設計。身體裝飾(body decorations)也很相似:鳥毛用接受成人禮的人的血來固定。
整個澳洲大陸到處可見平滑的石面上有雕刻或繪畫。西元1970年代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新的地點,一致認爲澳洲延續了世界最古老最豐富的岩石藝術(rock-art)。在南澳洲的古那達(Koonalda)岩洞,在地底上有許多曲線和直線的V形刻槽記號,可能超過兩萬年歷史。比較晚期的有在五千至七千年前埋葬在北界(Norther Territory)印加蘭地(Ingaladdi)的沙岩碎片,上面刻有直線和「鳥足」(bird track)的圖案。其他考古場所常見的赭石碎片顯示身體藝術可能早至三萬年前,和澳洲人類一樣古老。因此岩石藝術分布如此廣泛也就不足爲怪了。彩繪的岩洞從西澳洲的金伯利(Kimberleys)到阿漢地(Arnhem Land)和蓋普約克半島(Cape York Peninsula)。中部沙漠也發現繪畫,南部比較少見。北部的雕刻很著名,也是雕刻一路分佈到南部——從西澳洲的黑蘭港(Port Hedland)到華伯頓區(Warburton Range),再到西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其他考古場地爲昆士蘭(Queensland)北部、西尼(Sidney)北部獵人河(Hunter River)和豪斯伯利(Hawksbury River)之間。還有許多孤立的場地。
最常見的雕刻圖案是動物的足跡(animal tracks)和圓形。有些地區以動物圖案爲主。有些像人體一樣大,象徵「做夢」(the Dreaming)裏神祕的靈魂。畫洞裏人像常是動人的題材。金伯利區的宛及那(Wandjina)繪畫表達祖先靈魂創造天地的神話。據說這些靈魂使得繪畫變成有力量的人形和人頭。阿漢地(Arnhem Land)著名的「X光線」畫裏有動物和人類,往往畫出像解剖學上的細節(anatomical details)。還有所謂的迷迷(Mimi)像,就是有害的精靈在跳舞、打獵或打架。蓋普約克半島(Cape York Peninsula)的繪畫主要是人物,也有動物、武器和植物的紀錄。許多畫洞有幾百個人物。
另有兩項藝術形式値得一提。一種是樹皮畫(barkpainting),從前到處皆是,現在只有阿漢地仍然以傳統方式繼續製作。第二種是雕刻,從前分佈可能也很廣,現今最好的作品是在阿漢地東北部、巴瑟斯特(Bathurst)、梅汶島(Melville Islands)、北達爾文(North of Darwin),以及蓋普約克的奧魯岡(Aurukum)。幾乎所有的原住民雕刻都有神聖的目的(sacred purpose)。巴瑟斯特(Bathurst)梅汶島(Melville)的殉葬柱至今仍然依照儀式放在墓旁。有些地區,原住民藝術表達個人在團體裏和過去的團體的關係。表達的意念是短暫的,可是藝術品本身在原住民生活裏仍然是重要的一部分。
音樂、舞蹈和口傳文學·許多大洋洲藝術評論(Commentaries)都偏重在雕刻和裝飾藝品上,很少關乎它們的功用(function)和意義(meaning)。表演藝術——音樂和舞蹈——硏究的程度不及雕刻,因爲就藝術範圍而言,它們比較沒有意義,也比較難以紀錄解釋(interpret)。雖然早在西元1898年有些多雷海峽(Torres Strait)音樂的紀錄,新幾內亞有些地區的音樂在西元1904至西元1906間也有紀錄,可是人種音樂學(ethnomusicological)的分析仍然很罕見,許多資訊也遺失了。舞蹈人種學(dance ethnology)的硏究就更少了。兩個範疇的專家近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
美蘭尼西亞的舞蹈主要用在祭典或生活有危機的時候,然而波里尼西亞和麥克羅尼西亞常有詩相伴。這項差異反應出「大人」(big-men)社會和酋長社會絕大的不同。美蘭尼西亞有兩種類型的舞蹈:擬人化(impersonation)和參與性質(Participation)。前者的舞者代表神話或祖先人物,他戴著面具,面具本身就是藝術品。參與性的舞蹈,觀衆可以加入舞蹈,創造集體的韻律表現。這類舞蹈,語言就不重要了。兩者舞蹈都是領導者召集來炫耀他的權力和財富(wealth and power)用的。
在波里尼西亞恰恰相反,詩才是舞蹈的中心,舞蹈是用來說明詩的吟唱。舞者是講古的人(story teller)。歌和詩的表演加上舞蹈是在初次收成節(first-fruit festivals)和大衆典禮上,表現社會團結(unity of society)。波里尼西亞的音樂舞蹈細節可以找到,尤其在東加,詩伴著舞蹈代表神話、重要的地方和歷史事件。麥克羅尼西亞音樂和舞蹈扮演類似的角色,有些島上,舞蹈則有其他的功用。吉伯島(Gilbert Islands)和西卡洛林的伊法力克(Ifalik)舞蹈是用來裝飾詩,而不是說明詩。雅伯帝國(Yap)舞蹈的功用特別確定,用來表示雅伯控制鄰近的島嶼。
大洋洲的樂器有鼓、樂弓(musical bows)、箏(zithers)、魚鼓(slit-drums)、貝殼喇叭(shell trumpets)、笛子、排笛(panpipes)。這些樂器分布不一,有些島嶼比較少。毛利人(Maoris)用身體代替鼓,鼓卻是熱帶東波里尼西亞人重要的樂器。人聲(human voice)往往比樂器更重要,雖然後者在重要祭典中不可或缺,而且裝飾美麗。
澳洲原住民的祭典裏,音樂和舞蹈都是重要的因素,用來表現神話的來源(mythological origins)和圖騰的關係。這些藝術常常是口頭文學(oral literature)的視覺表現(visual demonstrations)。它們和裝飾藝術有絕對的關係,可是這關係的本質卻很少被仔細硏究。
大洋洲的口說藝術也鮮爲人知。尤其像中波里尼西亞地區因爲傳敎士的影響,造成藝術品全面的毀滅,有系統的比較硏究可以澄淸其他藝術的功用和意義。藝術品最常見的主題是原有的神話,反應了居民宇宙觀,族氏的紀錄(generalogical recitations)呈現出政治的地位,傳說和故事也藉由詩的意象反應出日常的生活。
和西方接觸後,視覺藝術的變遷·和西方接觸後的大洋洲歷史就變得極爲複雜,各個文化的反應在形式上各有不同,外來影響程度的深淺也各有差別。西方的影響包括了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ideological)。大洋洲幾個地區,尤其是新幾內亞,有些傳統的藝術依然存在。然而在大部份的麥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當地社會直接受到歐洲、美國或日本的控制比較長久,本土的視覺藝術早已不是獨立文化(independent cultures)的要素了。有些學者已經論定一旦外來影響開始影響當地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所有傳統藝術就會絕跡。事實並非如此,只是變化相當的細微。有些藝術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許多將外在文化納入自身中,或發展非傳統的民間藝術,或生產大量所謂「機場」(airport)藝術,順應外在觀光客市場需要。這些種類的藝術往往同時並存,它們之間的平衡因時而異。我們只能提些潮流來說明情況的複雜性。
在美蘭尼西亞,有些功能藝術(functional arts)仍然和特殊需要息息相關。有時候這些需要是新的,因爲文化接觸而產生新的形式。因此在新幾內亞和新西伯萊德(New Hebrides)有些地區,雕刻、繪畫和身體裝飾仍然非常重要。在這些地區,購買日益減少的傳統作品常常附加日益增加的「機場」藝品。現在製造的藝品的特色、品質、大小和種類反應的是國際需要,而不是當地人的需要,可是這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可是這些改變往往深深影響當地社會對自己藝術的態度。
許多年來,波里尼西亞和麥克羅尼西亞也受到類似因素的影響。十九世紀有些島嶼的視覺藝術受到傳敎士(missionary)和執政者的壓迫,有些地方因爲社會觀念的改變,雕刻、個人飾品和「塔帕」布的製作在許多方面也做了修正。然而在中波里尼西亞在十九世紀前半葉,許多視覺藝術就完全消失了。夏威夷的情況也相同,雖然雕像和「塔帕」的製造一直堅持到十九世紀。在更小的離島像曼加瑞瓦(Mangareva)、伊斯特和尖山(Chathams),傳統藝術的衰落更快速。然而在西波里尼西亞和紐西蘭,一些藝術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常常反應出對白人控制的態度。「塔帕」製品是很受歡迎的商品,許多製成手提包之類的物品。「塔帕」和蓆子在西波里尼西亞仍然有重要的功用,尤其是在國家慶典或婚慶葬禮上。「塔帕」和木雕或岩雕的設計現在常出現在進口的織布和桌墊上。
十九世紀時,毛利(Maori)雕刻在佈置集會場所和建築上非常重要,這些對英國移民引進政治、經濟、技術革新的反應所引起的藝術復興。新的音樂形式也促成廿世紀初的「音樂舞會」(concert party)。兩種藝術趨勢日漸分歧。一方面,一些雕刻匠和藝人繼續因襲傳統風格創造。另一方面,有些毛利藝術家採用西方藝術形式,加上紐西蘭環境的啓發或毛利神話,有些非毛利藝術也在做相同的努力。紐西蘭人常常採用毛利傳統的設計來象徵集體的認同,但並非無往不利。當代的毛利人中,東加(Tonga)、三毛亞(Samoa)、斐濟(Fiji)和有限度的在夏威夷中,歌舞的保存比較完善。形式和內容常常已經改變,部份原因來自敎堂音樂的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流行音樂的影響。觀光客「機場」(airport)藝術中的雕刻和其他藝品的製作頗爲廣泛。有些和當地傳統有關,大都只是僞造「史實」(history)。傳統藝術的學者可能不屑於「機場」藝術,但對藝術史家和人類學家,則是社會歷史的重要現象。
今日,人們對整個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藝術史的興趣越來越高,這和人類學、紀錄史(documentary history)、考古學越來越有系統的硏究發展有關。在大洋洲新興的國家裏,藝術成爲認同的重要表現。每幾年就舉行一次泛太平洋藝術節(Pan-Pacific festival),其視野和重要性上也會逐年增加。當地小說家、詩人和畫家的作品量還不算多,我們期待他們的藝術會和雕刻家的成就一樣可觀。他們都在尋求重建或重新定義傳統的價値,這些價値對大洋洲的島民都有文化和美學的意義。
參考書目
Barrow.T.T.Art and Life in Polynesia,Wel-lington(1971),Bellwood,P.M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Auckland.Sydney,London(1978).Berndt.R.M.(ed.)Australian Aborigin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1964).Bodrogi.T.Art in North-East New Guinea,Budapest(1961).Buhler,A.,Barrow,T.,and Mountford.C.P.Oceania and Australia:the Art of thd South Seas,London(1962).Burrows.E.G.A Flower in my Ear.Seattle(1963).Christensen,D.and Kaeppler,A.“Oceanian Peoples,Arts of.Ⅲ.The Performing Arts:Music and Dance”.Encyclopaedia Britannica.Chicago(1974)Vol.13 pp456-61.Dodd.E.H.Polynesian Art.London(1969).Gathercole,P.,Kaeppler,A.L..and Newton.D.The Art of the Pacific Islands,Washington(1979).Gerbrands,A.A.Wow-ipits,The Hague(1967).Mead,S.M.(ed.)Exploring the Visual Art of Oceania,Honolulu(1979).Strathern.A.and M.Self-Decoration in Mt Hagen.London(1971).
大洋洲主要島嶼及分佈點
新幾內亞化粧的海根山人在摩卡易物慶典中。
所羅門島(美蘭尼西亞)的鯊魚形木雕,長91公分,現存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右圖/美蘭尼西亞新西伯萊德島馬樂庫拉族的南布吉人偶面具,高140公分,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波里尼西亞澳斯大島拉瓦瓦族的石雕神像,高97公分,現藏於牛津匹提河博物館。
波里尼西亞夏威夷的酋長斗篷·羽毛製,122×269公分,約西元1840年,現存於牛津匹提河博物館。
紐西蘭的人形胸墜·高10公分,現藏牛津匹提河博物館。
左圖/麥克羅尼西亞卡洛林島奴庫渥羅人的帝諾神像,高35公分,現藏於巴黎人類學博物館。
右上圖/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岩窟繪畫。
右下圖/波里尼西亞社會群島木雕,表現男女兩性神靈,高30×33公分,現藏於牛津匹提河博物館。
-
- 文曲星和长寿星对决
- 状元出对清朝嘉庆年间,朝廷重臣戴衢亨到四川微服私访,看到一户姓祝的人家在办喜事,十分热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来到对面酒店沽酒,忽
-
-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
- 曾子杀人是真的吗?曾子为何曾经被传杀人?
-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鲁国也有一个人叫做曾参,也就是重名了,有一天这个人在外面杀了人,被人传到曾子的家乡,所有人
-
- 齐宣王拜颜斶
-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
-
- 张仪连横
-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
-
- 詹天佑买马车
-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先后指挥了塘沽、天津间的铁路铺轨工程,完成了滦河大桥工程和著名的京张铁路工程。詹天佑一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