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百科全书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数千年的广州史从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经机器时代,到现在的电子时代,就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近10多年,广州经济增长较快,是与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较快发展同步的。然而,广州现有的科学技术综合水平还偏低。要建设未来的、现代化的广州,必由之路是“科技兴市”。

一、发展简史

广州数千年的科技发展史,可以明显地划分为3个阶段: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兴起,现代科学技术的初创和发展。

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远古到1840)

先秦时期,广州的科学技术落后,仅有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无以与中原地区相匹配。秦汉时期,广州的古代科学技术有了初步发展;两宋时期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明末以后有了较大发展和提高,其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原始技术与科学知识的萌芽(先秦时期) 广州地区及附近多处发现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和骨器、日用器皿陶片(包括彩陶)、稻谷、家畜残骨等,表明生活在广州地区的先民已从事“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并开始饲养家畜。三四千年前的贝丘遗址的发现,说明广州先民渔猎业已有一定的规模。他们在选择石料、骨料,磨制和使用石器、骨器的过程中,已蕴含有力学、地质学知识的萌芽;在原始农业和渔猎业中,包括有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和海洋学方面知识的累积;在火的使用和制陶技术中,则已有化学知识的发轫。(见飞鹅岭遗址、葵涌贝丘遗址)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周末广州进入青铜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并出现了早期城市。广州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已有“夔纹陶类型”、“米字纹陶类型”等之分。这些表明广州的先民在冶金、建筑和农业技术,以及地理学等的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

古代科学技术的初步发展(秦汉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秦统一岭南以后,北方较先进的农业、冶金、纺织、造船等技术南传;两晋北朝时期,中原战乱,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都促使广州地区的科学技术取得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①农业的发展。首先,农产品丰富多样,现代广州人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水果、禽畜和水产品,当时都已经种植或养殖。其次,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已掌握种植水稻一年两熟技术、种蔗制糖技术、一年连续孵化数代蚕种技术、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桔害虫技术等。

②铁器大量出现。仅西汉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已达230多件,且有含碳量不同的钢材锻打制成的锉刀,重达26.5千克的越式大铁鼎。晋朝“大开鼓铸”,形成铸铁业,制造各种铁器。

③纺织业形成。从象岗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纺织物推知:秦汉时广州不但已有麻织物,并有丝织物;不但拥有一般的织机,还拥有提花装置的织机。墓中出土的大小两件青铜印花凸板,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套彩色套印织物的印花工具。两晋南北朝时,已用木棉织布,所织的葛布“薄如蝉翅”,非常细致。唐朝时,广州生产的竹布已列为贡物。

④造船业已有一定规模。在中山四路发现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保存有三个平行排列的造船台,其造船能力可造载重30~60吨的大船。1955年在先烈路发掘的东汉古墓出土的陶船,船前有锚、船后有舵,是至今在中国发现最早的带有锚、舵的船只陶品。

⑤中医开始发展。西汉象岗南越王墓中,发现有完整实用的铜杵、铁杵、铜臼等制药工具,有朱砂、铅块、紫水晶、硫黄、孔雀石等五色药石,以及一些中草药、药丸等。在广州隐居并谢世的晋朝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有对急性传染病、各脏腑慢性病和外科、内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对天花、恙虫病等疾病和治疗的记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⑥平板玻璃已有生产。象岗南越王墓中发现有蓝色的平板玻璃22块,经化验其成分为铅钡玻璃(先秦时期已出现的中国传统玻璃,现常见的是由国外传入的钠钙玻璃)。它们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平板玻璃。

古代科学技术的提高(两宋至1840年) 北宋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较辉煌的时期,广州也不例外。随着北方居民在南宋、明末两次大规模南迁,北方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带到广州。因而,两宋及其以后广州的科学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

①“广铁”称誉全国。这时期广州的冶金业较为发达,明朝已设置铁厂,生产的铁、铜产品远销中外各地,并有一系列传世产品,形成“广铁”。当时即有“铁莫良于广铁”的称誉。现存代表性产品有:铸于963年和967年的光孝寺东、西铁塔,为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铁塔;铸于1316年的明代铜壶滴漏,是中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铸于1378年的明代“禁钟”,重约5000千克,“扣之声闻十里”,为广东现存最大的青铜巨钟;铸于1663年清初六榕寺的3尊三世佛像,每尊高6米、重约10吨,是广东现存最大的古代青铜铸像;铸于1644和1726年明末清初时期的重达1000千克的城防铁炮等。

②“广舶”形成。在过去造船业的基础上,这个时期广州的造船业愈益发展。1978年在六榕路出土的四爪大铁锚,每个高达3.4米。明代广州所建造的航海大船可容纳数百人至1000多人,被称为“广舶”,与福建泉州所造的“泉舶”齐名。

③精瓷出现。广州在西晋时期开始出现青釉陶器,但未完全釉化。宋代的瓷器已有精、粗之分,精瓷又有青白瓷、影青瓷之分。釉色以青釉为主,黑酱釉次之,还有少量低温绿釉瓷器。经测试,精瓷的烧成温度在1200~1250℃之间,影青瓷的烧成温度达1280~1300℃,说明当时广州烧制陶瓷技术已达很高水平。1952年在广州西村发现的宋代窑址,残长达36.8米,可见规模之大(见宋西村窑址)。

④中国的纺织中心之一。这个时期的棉布、丝绸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广绣”形成,至明代广州与松江、苏州、南京形成中国四大纺织中心。

⑤“岭南医学”形成。宋代建立官办医疗机构——惠济军民药局(简称惠民药局),清代惠民药局附设养生所(即住院部),有力地促进了广州中医的发展。至明清两代,名医辈出,并出现医药专著。据《广州通志》、《广州府志》及有关县志、文献记载,有应勋、何梦瑶、郭治、潘名等80多位名医。明末清初,何克谏撰《甘草药性备要》。此草药专著记载的草药大部分为《本草纲目》未载的广州等地区民间草药310种及医疗方法,且首创由草药形态推断药性的方法。(见医疗卫生)

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兴起

(1841~1949)

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最早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也最早接触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近代科学技术传入,并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

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1841~20世纪初) 近代科学技术传入广州,主要有3个途径: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兴办近代实业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①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林则徐是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他在主张坚决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在广州设立了翻译馆,先后编译了《四洲志》、《华事夷言》、《各国律例》等书,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英国人合信(Benjamin Hobson)在广州编写、1855年出版的《博物新编》,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书籍,全书3集,包括天文、气象、物理、动物等知识。化学在第一集,介绍了氧、氢、氮、一氧化碳、硫酸、硝酸、盐酸等的性质及其制造方法。1871年出版的中译本《化学初阶》创译了19个汉字化学元素名称。

②外派留学生。仅1872~1875年4年间,先后公派出4批共120名留学生出国学习,其中广东籍有83名,约占70%。留学生带回了西方的近代科学和技术。例如,中国最早出国学医的黄宽于1857年在英国毕业后回到广州的博济医院行医,成为中国人中第一位西医医生。

③兴办实业。经历了由外国人办、华侨华人办,到中国人自己办的过程。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伯驾(Peter Parker)在广州创设中国第一间西医医院——眼科医局(后发展为博济医院)。该院先后把割治泌尿道结石手术、剖腹手术、卵巢肿瘤切除术、X光机等引进广州乃至中国(见西医传入)。1872年华人陈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在广州最早制成蒸汽机。1874年两广总督瑞麟等创办广州机器局,是广州使用机床之始。接着,张之洞在广州办石井兵工厂(即广东兵器制造厂),1876年刘坤一在广州开办黄埔船厂,1893年在广州成立广茂香罐头厂,等等。

这个时期的科技代表人物是邹伯奇。他通晓天文、地理、数学、光学,于1844年制成中国第一架照相机,绘制有《舆地全图》,并撰《测量备要》。

近代科学的兴起(20世纪初至1949) 广州近代科学的兴起在农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医学科学和工程科学技术等方面有所显露。农业科学方面主要是野生稻种的发现、蚕种和甘蔗品种的改良;自然科学方面主要在地学、生物学方面开展了研究;医学科学方面主要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调查与研究,妇产科和外科病的检查与手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主要有马尾松造纸的试验成功等。

①野生水稻发现。1926年丁颖在广州东郊发现野生水稻,1933年发表论文“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较早地论证了中国是世界栽培稻的原产地之一;并选育了一批水稻优良品种。

②蚕种和甘蔗品种改良。岭南大学在1918~1919年间成立的蚕桑科经研究培育出无病毒新蚕种,解决了当时广东蚕种不良、蚕病丛生的问题,而且新蚕种一年可孵化七造。1932~1936年间,分别引进国外上百个蔗种、数千万株,办起了4个甘蔗良种试验场和3个繁殖场,解决了广东原有蔗种不适合榨糖等问题,为广州的蔗糖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③地学研究。1927年在广州成立两广地质调查所,对两广五分之四的面积进行了普查,划分了地层,确定了地壳运动分期,发现了不少矿产。当时创建的“英德灰岩”、“南雄层”、“丹霞层”等名称沿用至今。

④生物学研究。1924年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设立生物系和农林植物研究所,岭南大学成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他们采集动植物、建立标本室,并进行研究。其中突出的有中山大学罗宗洛的植物营养生理研究、朱冼和张作人的实验动物学研究等。

⑤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调查研究。例如陈心陶发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徐锠藩发现中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有白鲩、黑鲩、大头、鲤鱼、土鲮鱼等14种淡水鱼。

⑥妇产科和外科的检查与手术。柔济医院1918年为一病人切除了重38.56千克的巨大卵巢囊肿;1940年率先使用巴氏染色法检查癌细胞,开展宫颈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早期诊断妇科肿瘤。博济医院开展胃癌切除、甲状腺瘤摘除、膀胱切开取石、胆囊切除、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等较重大手术。

⑦马尾松造纸试验。1931年筹建的广州造纸厂对该厂陈丕扬工程师提出的用产量丰富的马尾松作原料造纸问题,进行了试验,获得成功,并于1938年11月正式产纸百余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马尾松作原料生产新闻用纸的工厂。

现代科学技术的初创和发展

(1949~ )

40多年来,广州的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初创时期,现已迈入发展时期。期间大致可划分为初创、停滞和发展3个时期。

初创时期(1949~1965) 在这个时期,广州地区省属及以上科研机构由初期的1个(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到期末增至40个;市属科研机构从无增加到16个;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由1952年的685人增加到1965年的10582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也于1958年成立。较突出的科研成果如下:

①水稻矮化育种有突破。1955年华南农科所黄耀祥提出“创造矮杆类型水稻新品种”方向,经数年杂交试验,培育出矮杆大穗、穗数较多、耐肥抗倒的新品种“广场矮”。1960年开始推广,水稻产量成倍增长,从而确立矮化育种的方向。

②池塘家鱼人工繁殖成功。1953年起,珠江水产研究所在钟麟主持下进行这个课题研究,1958年成功地使池养鲢鱼、鳙鱼在人工控制下产卵,并孵成鱼苗。数年后,其成熟率和孵化率等都达85%以上。随后,又使池养的鲩鱼、鲮鱼、团头鲂等人工繁殖相继成功,彻底解决了淡水养殖种苗的供应问题,这是世界淡水养殖技术的一个突破。

③桑蚕杂交育种成功。1953年始,华南农科所李燮华、华南农学院唐维六等人合作进行这方面研究,于1957年育成白茧新品种“南农七号”,使蚕茧的单产和质量提高,每担桑茧产丝量提高17.4~38.1%。

④花生杂交育种成功。1958年起,华南农科所开展花生杂交试验,陆续培育出“粤油22”、“粤油551”等新品种。这两个新品种增产16~24.2%,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⑤《广州植物志》编成出版。由陈焕镛倡议和组织,侯宽昭主编,1956年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地区性植物志。

⑥赤眼蜂的繁殖利用。1951年中山大学在浦蛰主持下开展这项研究,后取得繁殖甘蔗螟虫赤眼蜂试验成功,防治蔗螟效果较好,使单产平均提高10%。该成果1956年获全国科学成果三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⑦寄生虫研究获得成果。中山医学院(今中山医科大学)陈心陶等对广东全省的寄生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1个新科、1个新亚科、20个新属、110个新种,还对全国吸虫类的区系分布、形态分类进行了总结,发表论文290多篇,2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⑧全弓切除及人造血管置换手术成功。1960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迎汉等为一例急诊情况下的主动脉肿瘤病人施行全弓切除及人造血管置换手术,获得成功。当时是在病人窒息、缺氧、昏迷的状态下施行的手术,且未用体外循环,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患者生存17年后,死于肺炎。此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⑨高密度聚乙烯试产成功。1956年广州市轻工业局技术人员用乙醇作原料,在高温下经磷酸脱水制得乙烯。1958年广州塑制厂以酒精为原料制得乙烯,并建成年产60吨的高密度聚乙烯生产装置,开创中国高密度聚乙烯的生产工艺。

相对停滞时期(1966~1977)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广州地区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停止了科研活动,广大科技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劳动。1972年以后,广州地区科研机构及活动逐渐恢复。由于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这个相对停滞的时期才出现了相应的科技成果,较重要的如下:

①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69年,广东省成立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并先后在广州石牌、从化等地进行不育系繁殖和制种研究。1975年后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增加50千克以上。

②转移因子提取研制。转移因子是细胞免疫调节剂。1973年广州中医学院李道中等提出用葡聚糖凝胶G25型分子筛提取转移因子的工艺,并在中国大陆首次利用人和的脾脏制成脾转移因子。1975年广州医学院梁希若等在中国大陆最早利用人的扁桃体细胞制取扁桃体转移因子,其制作工艺在全国推广应用。

③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合成。70年代初,中山大学开展这方面研究,合成保幼激素734-Ⅱ、734-Ⅲ号,对家蚕丝腺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合成有促进作用。以后与有关单位合作用于家蚕生产,茧丝产量增加15%左右。此成果获1983年度国家发明三等奖。

④16毫米电影放映机研制成功。1966年广州电影机械厂试制成16毫米流动式放映机。1972年又研制成16毫米流动式双片道同步放映机,中央电视台曾用此机转发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的卫星广播节目。1976年又研制成16毫米固定式强光源放映机。此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⑤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研制成功。1970年中山大学光学研究室与广州机电研究所、南方玉雕厂合作研制成红宝石激光器,用于加工人纤喷丝头;1974年又研制出单模巨脉冲红宝石激光器,在全国率先开展激光动态全息研究。1976年广州钟表元件厂在广州玻璃搪瓷研究所和广州轻工研究所协助下,研究出钕玻璃激光打孔机,用于加工宝石轴承。1975年广州玻璃搪瓷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全对离的1.2米氟化碳激光器、全石英结构的二氧化碳激光器。1976年中山大学、广州机床研究所分别研制成氦氖激光器。在全国同类激光器的质量评比中均列第一名。

⑥聚乙烯高效催化剂研制成功。1972年起,广州塑料厂与中山大学开展高效催化剂研究,制得G2-1载体催化剂,其催化效率比齐格勒法提高100~150倍,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能耗和成本,解决了聚合物粘釜问题。此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978~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截至1992年底,广州地区县以上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有162个,其中省属、部属的科研机构94个,市属机构增至68所。县(市)、区各部门研究与开发机构有17个,集体、个体科技机构有250个。在这个时期自然科学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建立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经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无论在农业科学、基础性自然科学(指数、理、化、天、地、生)、医学科学、工程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都取得大量成果。仅1981~1992年获国家奖186项、省级奖1264项、市级奖1220项,合计2670项。

①农业科学。突出的是80年代以来,成功地引进了大量蔬菜和水产新品种。仅广州市蔬菜研究所和白云区蔬菜研究所等陆续引进的西菜,试种成功并大面积推广的就有西芹菜、芦笋、西圆椒、西生菜、明珠番茄等20多种,销量1亿千克以上。广州市引进、养殖的水产新品种有东北鲫、草胡子鲶、亚马逊河淡水白鲳、美国加州鲈鱼、美国叉尾鮰和方斑鮰、罗氏沼虾、西德镜鲤、露斯塔野鲮等;培育成特高产水稻品种“特青2号”,一般亩产450~550千克,被农业部列为南方稻区重点扩繁品种。(见农业科学研究成果)

②自然科学。在数学、物理学、地震学、化学、海洋学等方面都有较突出的成果(见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例如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研制出10多种性能优良的灌浆和堵水材料,较突出的见表1。

表1 几种突出的灌浆和堵水材料

③医学科学。较突出的有广州医学院黄济群等于1984年创立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酶标电泳测定法,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又创立酶联火箭电泳测定法、甲胎蛋白分子变异体交叉亲和酶联免疫电泳分析法。1989年9月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州计划生育指导所和暨南大学生殖免疫中心协作完成2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研究,并足月分娩,顺利地产下“试管婴儿”。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区宝祥完成的“鼻咽癌前病变生物学特征及其检出指标”和蔡海英等完成的“鼻咽部癌前病变与癌变化学预防和治疗的实验研究”,于1990年11月通过部级鉴定,被认为达国际先进水平。(见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耳鼻喉科研究成果)

④工程科学技术。在机电、食品、农药、医药、化工塑料、电子计算机研制和应用、遥感技术应用、新技术治理废水和建筑方面都有较突出的成果(见工程科学技术成果)。80年代以来获国家、省和国际奖的建筑项目见表2(据不完全统计)。

表2 若干获国家、省和国际奖的建筑项目(不完全统计)

⑤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等研究,取得可喜成绩;还开展了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方志编纂学,以及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例如应用社会学、都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情报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的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研究是广州经济学界的一个优长学科,其中对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是广州地区经济学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突破。早在60年代初,卓炯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见解。代表性著作有卓炯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研究)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是广州地区史学界的研究重点。其中对孙中山中华民国史、太平天国史、港澳史、东南亚史、华侨华人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在全国占有相当的学术地位。

对哲学、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的研究,不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还强调在改革中的应用研究,开拓了管理哲学、生产力发展动力论、精神文明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粤港澳关系、领导科学、城市流动人口、教育心理、华侨教育等一系列研究领域。

二、特色

广州科学技术的特色是较明显的,主要有以下4点:

善于吸收、消化外来的科学技术 广州古为百越之地,土著越人崇尚鬼神,有病不进药饵,而找巫医祈求鬼神庇祐,或用砭石等法治疗,医药以及农业、手工业等远较中原地区落后。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北方居民大量南迁,遂使中原较为先进的古代科学技术传进广州。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再次大批移居广州和岭南,使广州的古代科学技术取得较大发展。两宋和明末清初期间,北方人口又两次大规模南迁,广州的古代科学技术明显提高,“广铁”、“广舶”、“广绣”、“广彩”、“岭南医学”的出现,说明明代以后广州的科学技术在吸收、消化中原的科学技术后,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中原地区。

在近现代,广州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最先接触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西方先进的地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物理知识等的传入,及各种实业的兴办,促使了广州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1978年以来,广州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亦直接或间接地与吸收、消化外来现代的科学技术,尤其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有关。

重视农业科学研究 尤其以水稻方面的研究更为突出,且成果较多。早在秦汉至五代十国时期,已出现水稻一年两熟的技术;在20世纪20年代即发现了野生稻;以后矮化育种、杂种优势的研究培育了一系列新品种,水稻亩产量提高了五、六倍。

医学研究较为发达 广州气候湿热,瘴疫、瘟疫、暑热等疾病长期流行。北方居民南下水土不服,疾病丛生,这从客观上促进了广州医药的发展。明清两代已名医辈出。在近代,广州又是中国西医的肇始地,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第一所西医学校都建于广州。至今,广州的医学研究成果一直较为突出,仅1979~1989年10余年间获国家、省级奖的医药产品就有10多种(表3)。(见医疗卫生)

表3 1979~1989年获奖的医药(疗)产品

较早地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 广州市自1984年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截至1990年底,市属68个科研所已有60个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创办技术经济实体35个,其中与企业联营15个,独资10个,中外合办10个。1985年广州市设立技术市场,实行技术转让合同登记制度,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据统计1980~1990年广州地区的科研成果投产率达78.2%,在全国是较高的,亦使科技成果的创造或发明人和单位获得实惠。1987~1990年技术转让合同登记情况见表4。

表4 1987~1990年技术转让情况

在研究方向上,强调科学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机构以科研为主体,以生产和经营为两翼,兴办科工贸经济实体。不但农业科学、基础性自然科学、医学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等研究紧密地联系生产实践,而且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也尽可能地与广州经济建设,与改革实践紧密结合,研究了一系列在改革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例如,第三产业经济、外向型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管理哲学、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生产力发展动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领导科学、一国两制构想、城市流动人口、教育管理、教育心理、消费心理、公共关系,以及广州人生活方式、广州文化发展战略等,涌现了一批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

三、科技水平和能力

在1949年,广州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原有的科学技术人员很少,水平也很低。经过4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10多年间,有了迅速发展。到90年代,广州已拥有一支学科专业较齐全和有一定攻关能力的科技队伍。

科技机构 截止1990年底,共有309所科研机构,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究所164所,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机构18个,情报文献活动领域机构7个(表5)。

表5 广州地区科技机构(截止1990年底)

科技队伍 1990年底,广州地区共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专业人员31.4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66815人(市属76499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80.7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有60964人(市属22846人)。各类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的分布较为合理(表6)。

表6 各类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分布(截止1990年底)

科研成果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广州地区科技工作者投身于改革,面向经济建设,为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1980~1990年共完成科研项目达1.4万项,其中成果投产率达78.2%,仅市属工业系统试制成功新产品就达6000多项。1981~1990年获国家、省、市三级奖的成果有2100多项(表7)。

表7 广州地区科技成果10年获奖情况

科技水平 广州地区已拥有一支学科专业较为齐全、且有一定攻关能力的科技队伍,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技成果,科技咨询、科技情报、科技标准和科技专利,以及科技市场、科技进出口等科技服务亦已形成初步的体系。但是,广州地区科技综合水平仍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相比,约处于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的水平,仅有少数领域达到80年代水平;与国内16个主要大城市相比,也只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技资源潜力居第五位,科技活动能力与科技产业居第七位,科技投入居第十位。广州市人均科技人员偏少,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还不多,科技论文数亦少,科技投入也较低。

四、展望

与亚洲4个新兴国家(地区)(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相比,广州的重要差距之一是科技综合水平偏低,尤其在高、新科技的应用上差距更大;与广东“四小”(顺德、中山、南海、东莞)相比,在高、新科技的应用上亦有相当的差距。为此,广州市已采用了一系列措施:1987年制定并通过了《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纲要》;1988~1989年在智力高度密集的天河(拥有华南理工大学等11所高校,中科院和国务院各部、省、市的科研机构22所)专辟48平方千米,建立“广州天河高新技术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该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从1989年起,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科委在广州每年主办一届“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1990年,明确提出“科技兴市”,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技兴市”的具体目标是:①经济建设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45~50%;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和农业产品,到2000年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值25%;③以科技进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力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值,力争到2000年其出口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5%左右;④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到2000年每年产品更新率要达到30%,名优产品率要达到15%;⑤引进先进技术,加快设备更新,到20世纪末达到8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要占85%以上;⑥加强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引进人才,到2000年使广州市科技投入和人均科技人员达到国外发达或较发达国家90年代初的水平。

广州要在15~20年赶上或超过亚洲四个新兴国家(地区),关键是“科技兴市”,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使广州的经济持续不断地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使广州的综合实力有一个质的飞跃。20世纪90年代是广州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加快“科技兴市”的步伐,为赶上或超过亚洲4个新兴国家(地区)、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创造条件。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霍去病和卫青是什么关系? 霍去病和卫青谁厉害
霍去病和卫青是什么关系? 霍去病和卫青谁厉害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朝著名大将,两人多次征战,打败匈奴,保卫了汉朝不再受匈奴的侵略。那么,卫青和霍去病有什么关系,两人都是怎么死的?
苏洵为什么是大器晚成 苏洵的经历
苏洵为什么是大器晚成 苏洵的经历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
隋唐盛世的奠基者 宇文泰一手打造八柱国!
隋唐盛世的奠基者 宇文泰一手打造八柱国!
北魏孝明帝末年,六镇起义爆发,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风暴中主宰后来近半个世纪的英雄人物逐一登场,在战火中经受锤炼,见证一个伟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作者:长空星照 来源:新浪博客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