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百科全书

风俗

风俗又称民俗,是一定地域内人类群体的共同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一种社会现象,为一种最具特色和最富魅力的地域性文化现象。广州风俗是广州地方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岭南特性。

一、源流

远古之时,广州是一片“硗瘠之地”,属“文身断发”的百越民族的聚居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粤因与吴楚相邻,且数度合并,故其民俗略同,都是“火耕水耨,民食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嬴蛤,食物常足……。信巫鬼,重淫祀。”其“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中原文化首次大规模传入岭南。以后北方数度兵燹,大批中原人南迁,在两晋北朝时期、南宋时期、明末清初时期进入广府之地,确立了汉族在岭南政治与经济上的支配地位,也使其风俗文化在岭南传播。广州自古是中国海路贸易重要的商埠,中国各地商人甚至南亚僧人、阿拉伯商人都云集广州,从事商业和宗教活动,许多人还定居下来,成为广州的永久居民,这些来往者和定居者带来了各国和各地的风俗习惯。因此,广州风俗不仅包容有土著风俗、中原汉族风俗,还含有来自海外的风俗。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风俗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今日广州风俗的形貌。

检阅史籍,可知历史上曾经盛行或当今仍然存在的一些风俗,与数千年前古越族风俗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例如,食鱼自古以来就是广州人的一大嗜好,有“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鱼”之说,由此形成了许多延续至今的食鱼的特殊习惯;吃,亦可追溯到古越人,《南越志》载有“两头蛇,无毒,夷人饵之”。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也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如今蛇仍是广州人的席上珍;端午斗船的习俗(图1),传说也与古越族有关。古越族以龙为图腾,原始时代就盛行以刻画成龙形的木舟在水中进行竞渡比赛,作为图腾祭祀的一种形式。

图1 端午斗龙船

海外或内地少数民族对广州风俗有很大影响。例如,食槟榔风俗在广州曾盛行了很长时间。槟榔原产于来西亚,嚼槟榔为东南亚一带的风俗,传入广州后,成为本地的一种颇具特色的风俗。早在宋代,周去非就在《岭外代答》中记载道:“食槟榔唯广州为甚,不以贫富长幼男女,自朝至暮宁不食饭,唯嗜槟榔。”又被作为食品和礼物,用于婚嫁聘礼、待客应酬、祭祀祖先以及医治疾病等。这一风俗至明清甚至民初还很盛行,只在近几十年才逐渐消失。北方一些南迁广州历史较早的民族(回族满族等),其礼仪服饰、饮食习俗等,都对广州风俗产生过影响。

广州风俗的主体则是汉族文化中的传统习俗。明代《广东省志》评论广州风俗:“海滨遐陬,冠昏(婚)丧祭悉遵典礼,蔼然无异于中州。”因此,广州风俗无论其特色如何,均是汉族风俗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两者的渊源关系,在岁时风俗、人生礼俗和信仰风俗等方面的同源性尤其明显。

广州的岁时节令多与中原地区相同,诸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小年、除夕等节日。还有一些节日如开年、人日、社日、七夕乞巧、中元、冬至等,历史上也曾颇受各地汉族的重视,只是现在在许多地方被淡化,甚至被忘却,在广州民间却还保留着,作为一些庆典或祭祀的习俗,甚至被作为很重要的节日(如冬至)。同时,一些具体形式上也与北方有所不同。

人生礼俗也如此。例如直至20世纪40年代,广州人的婚礼还多仿古代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和“坐轿”、“盖巾”、“合卺”、“闹房”等程式。丧礼则用乐,俗祭用七(即死后七日为一祭,祭七七四十九日),百日亦为祭日。出殡时用箫鼓旛旐,富家更盛用仪仗。祭礼以清明上坟烧纸钱、除夕烧香上供祭祖为最盛等,均与北方汉族风俗相同。

在信仰方面,广州人信奉的神灵也多为南北共有。例如观音、关帝、土地、城隍等。春节贴门神、祭灶君以及一些行业供奉各自的祖师为神灵的习俗,也都源于北方。

二、地方特色

风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又因统治者的倡导或禁止而变化,因此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这种地域性因素包括地貌环境、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它们影响和制约着民俗行为和民俗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使广州风俗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

充满南国风情的生活习俗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因此广州人讲究饮食,其饮食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远高出全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据统计,1990年广州市区居民饮食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1.16%(全国其他9大城市平均为55.59%)。尽管如今广州人在衣着的质量和款式上日益讲究,但衣着费用占整个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1990年广州市区居民衣着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为6.92%(全国其他9大城市平均为13.94%)。形成这种重饮食的特色,气候是最重要的原因。饮汤、饮凉茶、饮糖水等习俗,都是为了在湿热的气候中保持身体的健康。其他生活习俗,如冲凉、铺凉席、穿木屐,以及近代盛行的骑楼建筑等,也都是适应广州气候环境的结果。

重利和唯实的特征明显 其形成与广州人的“重商”传统是分不开的。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广州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中国与海外交往的重要港口。亦农亦商、亦工亦商成为广州普遍的社会风尚。正是商品意识的驱动,使广州风俗带上了许多迥异于中原风俗的色彩。例如,财神在广州人信奉的诸神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从店铺开张、男婚女嫁,到电话号码和车牌数码等的选择,人们都十分重视发财的“意头”(见讲意头)。

善于兼收并蓄 除前文所述广州风俗源流的多元性以外,近现代对于传统风俗的影响莫过于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广州以其处于中国对外交往的门户和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将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内容融于广州的风俗中,这种融合在语言和生活方式方面反映最为明显。如广州人称球为“波”,称出租车为“的士”等。

对鲜花怀有浓郁感情 广州的自然环境是花木四季生长的理想场所,因而广州人有条件常年以花木来美化和装点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种花、插花是一种不可缺的乐事,游花地、行花街,春节摆年桔、摆水仙、插桃花等习俗已延续了百多年,成为广州人颇具特色的审美习俗。

三、类别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广州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和革命,风俗民情也处于急骤的变迁中。总体上看,其变化趋势是封建性减弱,现代性增强,带有文明改良的性质。下面分类叙述:

岁时风俗 在广州,传统的节日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以及天穿节、立春(见立春风俗)、七夕乞巧和盂兰节等;新俗节日包括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

春节 为农历元旦,是中国也是广州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广州春节风俗与全国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是:①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②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水仙、摆年桔、插桃花、插鲜花(由菊花、芍药、剑兰、银柳等组合)。③庆人日。人日为大年初七,广州人多在这天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示庆祝。

清明节 为扫墓祭祖之日。在此前后,广州成千上万的人前往先人墓地祭拜,不少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也远道回乡祭祖,俗称拜山。

端午节 除了吃粽子外,一般都有组织地举行划龙舟活动。(见端午风俗)

中秋节 又称“团圆节”。重要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广州中秋风俗的特色是食品种繁多、皮薄馅美、色泽鲜明、味香可口的广式月饼。赏月之夜,除吃月饼外,还要摆上杨桃、香蕉、柚子、柿子、菱角、芋头及田螺等食物。

重阳节 又称“重九”。是日人们登高、赏菊,其中最盛大的活动是登白云山。(见重阳登高)

冬至节 在中国曾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节日,现在北方已不甚重视,在广州则仍一直视为重要节日,有“冬大过年”之说。是日,家家户户都会设一顿丰盛的晚宴。

人生礼俗 主要包括婚嫁、生育、丧葬等习俗,与汉族其他地区基本相同,差异主要在某些表现形式带有地方色彩。

婚嫁习俗 广州的地方特色表现在:婚宴上必备烧;婚宴结束前,新娘要向亲友敬心抱(即“媳妇”)茶;接新娘时,新郎要派姊妹钱。

生育习俗 旧时孕妇需在家分娩,胎儿落地叫“下世”,孕妇产儿叫“落月”,产妇则称“月婆”。孩子出世当天,用姜葱汤为其擦洗身体,取姜、葱“强壮”、“聪明”的谐音。然后用熟蛋抚擦婴儿额部及全身,谓之“赞黄”。婴儿“七朝”(七天)时,亲戚便提鸡担酒来看望,俗称“担鸡米”。婴儿满月需剃胎发,并谒祖命名。习惯上命名男由祖,女由婆,无祖无婆的则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命名。如今,生育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妇基本上是在医院分娩,“七朝”等礼俗已不时兴,多数青年夫妇也不懂这些旧俗。但是,命名、满月等规矩依然沿续,吃姜醋、派红鸡蛋等习俗也颇为流行。

丧葬习俗 旧俗兴披麻戴孝,讣告亲友祭悼。出殡时,道士作“开道冥路斋”,孝子扶仗,长子持神主,沿途燃爆竹,撒纸钱,抬棺至墓地。纸钱又叫“瘗钱”,用于笼络游魂野鬼,以便死者顺利通过,故谓“买路瘗钱”。丧期的重要活动是为死者超度亡灵,在“头七”、“三七”、“五七”和“百日”设坛解亡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旧俗多被摒弃。火葬基本代替了土葬,骨灰撒大海的海葬也为人所接受;丧礼仪式也大为简化,一般是讣告亲友,在殡仪馆瞻仰遗容,开追悼会。但在部分市民中还保留有为死者超度亡灵和烧纸钱等旧俗。

生活习俗 风俗中最富地方特色的一类。主要包括饮食、衣着、民居等习俗。

饮食习俗 生活习俗中最能反映广州地方特色的习俗。“食在广州”一语广为人知,它不仅指粤菜精湛的烹饪技巧、繁多的花式品种以及独具特色的风味,而且还概括了广州人崇尚饮食的风气以及食法的独特性。它具体表现在:①饮食风气特别浓厚。广州街上餐馆酒楼鳞次栉比,无论是高档的宾馆酒家还是大排档,从清早到深夜总是食客盈门,生意兴隆。对广州人来说,饮食既是人体的物质需要,补充因炎热气候而消耗的体能;又是一种生活情趣,是沟通和联络亲朋好友感情、社会人际关系以及洽谈工作、生意商务的重要方式。②食谱广泛。广州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广州人利用这些物产,制造食物达数千种之多。除了有各地菜系所选的食料外,各地菜系不用和很少用的、蛇、虫、等野味,也都纳为烹饪材料。蛇餐、“炒田螺”、“开煲狗肉”、“龙斗”、“瓦钵炖禾虫”、“佳鹿(田鼠)”宴等,都是有代表性的菜谱。故外省人对广州饮食有“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下爬的除了火车,无不入食”的夸张比喻。③食法丰富。其一是特别注重饮汤水,包括老火靓汤、凉茶、糖水、原盅炖品等,都是广州人四季饮用的。制作汤水的特色在于用料,往往有清凉滋补的中药,以淮山、杞子、沙参、玉竹、红枣、蜜枣、桂圆等最为常用,并用文火长时间煲或炖(凉茶除外)。其二,粥的烹调多样。粥品种类繁多,最有名的有及第粥、艇仔粥、生滚鱼片粥等。其三,饮茶风极盛。饮茶内容丰富,茶点品种繁多。以往饮早茶(图2)和晚茶为多,现饮下午茶也极普遍。其四,粤菜具有浓郁的南国风味,注重质和味,讲究鲜、爽、嫩、滑、香。以清淡为基调。制法有煲、炖、扣、烩、滚、炒等。

图2 饮食习俗之一——饮早茶

衣着习俗 由于广州气候几无冬季,人们的衣着多为单衣薄衫。20世纪上半叶,郊区农村男女则多为布衣素裳、跣足戴笠,妇女还有缠足穿耳的习俗。市区男装先是盛行长袍马褂,后盛行西装革履;女装以各式旗袍最为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衣着风格一段时期内单调一色,70年代末后有了根本的改观,不仅衣着多样化,款式新颖、色彩鲜艳,而且讲究质地。在穿着方面最具广州特色的要数穿木屐。现在,许多广州人喜欢穿凉拖鞋,旧式痕迹依稀可见。

民居习俗 近现代经历了几次演变。清末的广州,民宅多与店铺合一,一般是两层楼的木构建筑,上为住室,下为店铺。底层有的用砖砌成,店门一般高出街道一个台阶,漆制招牌挂在店的两侧柱子上。上、下楼层有陡梯相连。广州传统民居以竹筒屋和西关大屋为代表。20世纪20年代至抗战前夕,广州临街骑楼建筑一时兴盛,也出现了东山花园洋房式的西式民居。80年代后民居向高层公寓发展,即使是郊区农民住宅也是多层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社会风俗 20世纪50年代以前,广州民间各职业集团均有本行业供奉的祖师爷。例如,铁匠业供李老君,木匠业供鲁班,裁缝业供轩辕氏,理发业供吕洞宾,酿酒业供杜康,制茶业供陆羽,染作业供葛洪,制笔业供蒙恬,草药业供神农氏,武馆供关公,银号钱庄和商店供赵元帅,厨师供灶王爷等。供奉的方式都是在商店或作坊的醒目位置置供桌,立神位,或于墙上置神龛。供桌和神龛上常设有烛台和香炉。1956年后私营企业逐渐改造成为集体和国营企业,这类民间行业习俗也逐渐消失。80年代以后,随着个体和私营经济再度发展,供奉祖师爷之旧俗又重新出现。

20世纪50年代之前,广州还曾存在一些特殊的职业集团。例如,专门负责主持红白喜事仪式的“仪仗铺”,专门为主人家主持婚礼仪式和接待工作的职业群体“爷门堂倌”,以哭丧为业的妇女群体“喊口婆”等。其他特殊的社会群体或组织还有乞丐组织“关帝厅人马”、独身女子群体“自梳女”及“金兰会”等。50年代以后,上述职业集团和社会群体已基本绝迹。

在人际交往中,广州人历来注重礼尚往来,以“手信(小礼品,一般为食品和水果)施礼”为尊重他人的表示,尤其在亲友之间,通过它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友善或礼尚往来等感情信息。如春节送年货,中秋送月饼,端午送粽子,逢喜事封“利市”等。此外,在寿诞、乔迁、荣升、开业等喜庆日子,亲朋好友通过礼物、贺词,以示庆贺也颇为流行。

信仰风俗 外来宗教,例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都拥有部分信徒,但影响并不广泛;真正构成民间信仰主体的是完全世俗化的佛教、道教混合信仰,以及出自万物有灵观念的鬼神崇拜。20世纪中叶以前,在广州人的家中神是无处不在的。门口有镇宅驱邪的门神;大门则有“南昌五福车大元帅,都天至富财帛星君,门官土地福德正神,敕封五显华光大帝,三田和合樟柳榆仙”五行诸神;院内墙角设“天地三界尊神”牌位;堂屋中央有神龛(又叫神楼或神堂),供奉观音、天后、华光、关帝、金花、马王、财神以及祖先牌位;小孩住房供奉阿婆神,床前设桌供奉张仙。还在井边供有井神,灶头供灶君,厕所供紫姑神。一年四季的祭祀诞会也特别多,主要有农历二月十三日祭祀南海水神的南海神诞(亦称洪圣诞);农历三月初七祭祀八仙之中唯一的女仙——何仙姑诞;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祭祀护海女神的天后诞;农历四月十七日祭祀保祐妇女平安产子的女神——金花诞;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为祭祀仙医郑安期的郑仙诞;农历八月十二和九月二十八日分别是盘古王诞和火神华光诞。此外,每年农历正月、七月和十月的十五日,为道教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诞辰,称为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届时善男信女们络绎前往三元宫,烧香祈祷,虔诚致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移风易俗,鬼神观念和迷信色彩在广州人的头脑中已逐渐淡薄,一些祭拜习俗已消失。但近10多年来,供奉财神、设祖先神位、祭门神以及烧香拜佛等旧俗又重新出现。

审美风俗 最富广州特色的有:①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有荔枝湾歌艇、成水歌、沙湾飘色、市桥水色、鳌鱼舞、麻车火狗、木鱼书说唱、八音锣鼓等。②以鲜花美化生活,无论在家庭或大街小巷,人们都以各种鲜花来装点(图3),迎春花会、菊展等大型活动更为人们所喜爱,因而广州又有“花城”之美誉。③名扬海内外的广绣、广彩、广雕等民间工艺也都凝聚着广州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图3 集中体现广州人岁时习俗、生活习俗和审美风俗的花市

总之,广州风俗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渊源,更反映了岭南地理气候、物产、心态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质。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州风俗会不断变化,逐渐淘汰陈旧的内容,不断丰富新的生活内涵,并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地方特色。

参考书目

叶春生:《岭南风俗录》,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1988年。

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室:《广州的文化风格》,广州文化出版社,广州,1988年。

邓演超主编:《广州人的生活方式》,海南人民出版社,海口,1988年。

伍岳峰、卢博仪:《广州民俗趣谈》,广州文化出版社,广州,1989年。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在秦国,甘姓,是一个名门望族。前面故事里提到的甘茂,就是甘姓中的翘楚,他最大的官职,做过秦国的上卿。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召公遗物召公簋讲述的往事
召公遗物召公簋讲述的往事
2006年11月,陕西省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出土器物27件(组)。其中两件带有铭文的五年琱生尊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