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港澳同胞
广州是中国著名侨乡大城市,有旅外乡亲135万人,其中华侨、华人51.8万人,旅港澳同胞83.2万人。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人数在中国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一;与广东省各侨乡地市比较,则列汕头(467万)、江门(300万)、梅州(186.7万)之后。广州毗邻港澳,历史上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出洋做工、经商的人遍布五大洲。他们在居住国或居住地设立的各种社团,联络桑梓、维护侨益、传播中华文化等,为繁荣当地经济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不但出钱出力支持在广州发生的多次革命运动,而且对近现代广州工业、商业、房地产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发展简史
广州人移居国外的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出洋经商,唐宋时开始有成批人出洋。据宋宣和元年(1119)宋人朱或《萍州可谈》记载,当时广州已有“住蕃”10年不归的商人,从这一记载算起,广州人移居海外至少已有870年以上的历史。明末清初,政府一度实行海禁。17世纪末清政府“开海贸易”,开放广州等口岸,出洋者渐增,外国驻广州商馆亦开始偷运华工出洋。但广州人大量出洋则是在19世纪以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不少人出洋谋生,时值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发现金矿,西方国家在广州设馆招工,大批失业男性青壮年被拐骗当“猪仔”或苦力贩运出洋(见“猪仔”贸易)。此为广州历史上大量人口移向国外时期。祖籍番禺的华侨陆才新,1790年从广州乘木船到雅加达做工,后到毛里求斯经商,毛岛总督任命他为华人甲必丹,并授权他返穗招募华工,至1825年经他招募的华工达3000余人。1849年10月,秘鲁庄园主多明戈·埃利亚斯等在广州为该国私招第一批75名华工运抵卡亚俄港,至1853年,经广州黄埔港运往秘鲁的华工达6123名。1857~1867年从今白云区和番禺市去新西兰当矿工的华侨不下5000人。1900年美国政府进行人口调查,旧金山15940名华侨中自报出生于广州的有883人。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后,又有大批人移居南洋。之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相继废除排华律法,许多妇女、儿童移居北美和大洋洲与亲人团聚。20世纪50~60年代初也是广州向外移民较多时期。据统计,1955~1962年广州市经批准出国或往港澳的共273287人,平均每年34160人;1971~1979年共48763人,平均每年5418人;80年代以后,也有不少人申请移民、出境探亲、自费留学,1985~1990年广州居民出国或往港澳定居共33182人,自费留学19991人,探亲22798人。
二、分布
据广州市侨务办公室1989年9月统计,广州市华侨、华人分布在116个国家和地区。已知人数较集中的国家依次是: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越南、巴拿马、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等(表1)。按洲或大区域计算,东南亚占49%,美洲占39.5%,澳洲占8%。在广州市区及郊县有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亲属100万人,其中归侨2万、侨眷30万。
三、社团
早期侨居国外的华侨主要从事淘金、筑路、餐馆、种植、经营杂货等业。华侨的后代大部分已加入了所在国国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和训练,从事工商、科研、法律、医学、艺术等职业。一部分华侨、华人为联络乡谊,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相继成立了一些社团。19世纪中叶,就有广州籍华侨在外建立社团组织。较早成立的社团有旅美三邑总会馆、三藩市番禺昌后堂、新加坡番禺会馆、加拿大温哥华禺山总公所、三藩市花县总会馆、新加坡增龙会馆、新加坡花县会馆、秘鲁利马花邑会馆、新西兰华人圣公堂等。老侨团成立初期多以扶助新侨,争取权益,兴办慈善福利事业为宗旨。后逐渐开展多项活动,如教授中国语文,组织文艺义演、体育比赛,动员会员支持中国及所在国公益事业等。有的侨团办有会刊。新侨团,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成立的侨团,其宗旨则以弘扬中华文化,协助乡亲融入当地社会,拓展国际交往为主。如1989年成立的美国加州中部中华文化中心、广法广肇同乡会等。
表1 广州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国分布表(千人以上)
(据广州市侨办1989年9月统计)
四、贡献
广州籍华人及旅外华侨为居住国和祖籍国都做出了出色贡献。其中对居住国政治、经济、社会有影响的代表性人士有:原籍海珠区新滘镇的胡璇泽,1830年到新加坡黄埔公司佐理商务,谙数国语言,先后被清政府、俄国和日本任命为驻新加坡领事。原籍白云区新市镇的陈秀连,1880年在吉隆坡投资第一间铁工厂,被称为“吉隆坡华人铁厂之父”,还聘请广州师傅,在吉隆坡兴建陈氏书院。当地为纪念他的功绩,将该书院所在地命名为“秀连街”。原籍白云区江高镇的徐肇开,1869年到达新西兰但尼丁,在鄂塔哥矿区改造手工掘金为机械挖金获得成功。1901年徐去世,当地报纸评价道:“……他带来了鄂塔哥第一次掘金业的兴旺”。戴宗汉,1918年到秘鲁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因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有功,1968年秘鲁政府授与农业功臣勋章。余江月桂连任5届美国加州州务卿职,是美国第一位任高级公职的亚裔女性。周千秋是世界名书画家,与其夫人梁粲缨同被列入英美出版的《1990年世界艺术家名人录》。靳羽西,因任美国公共教育电视台“看东方”节目主持人而蜚声全美。
长期以来,广州籍华人华侨积极支持和参与了祖国的革命活动。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花县旅美华侨宋居仁等首先参加,并首设筹饷局,发动侨胞捐款,之后又回国策划广州起义。黄花岗72名烈士中(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华侨就有29名(广州籍7名)。在省港大罢工中,华侨捐款300万元,占罢工费用的半数以上。1926年7月华侨在广州成立“北伐后援总会”,推选彭泽民为主席,援助国民军出师北伐。旅美三邑总会馆、温哥华禺山总公所等侨团在抗战期间都发动华侨参与救国活动,或捐款购飞机,或购救国公债,或慰劳抗日战士等。
广州是中国最早吸收华侨投资的城市。1862年秘鲁华侨黎某等就在广州创办起中国第一间华侨投资的进出口行“万隆兴行”,经营商业、汇兑、药材等。至1940年,华侨在广州投资共9125宗,投资额为1.45亿元,占在广东投资额的37.74%,占在全国投资额的20.73%。投资房产者众,至1949年广州市共有华侨房屋7580户、10854幢、面积171.65万平方米,占全市私房总面积的20.45%。其代表性人士及其创办的企业有:黄秉常(美国)兴办的广州电灯公司;马应彪、陈少霞(澳大利亚)兴办的广州先施公司,蔡昌(澳大利亚)创办的广州大新公司,伍籍盤(美国)开办的广州电车公司,1923~1946年陈汉子(美国)等集资兴建的民星新街、侨兴新街、中山戏院(今南方玉器厂址)、中兴戏院(今中华电影院址)、中华戏院,1934年朱荫桥(美国)集资兴建的金声电影院,以及陈卓平(美国)于1934年投资兴建的广州爱群大厦等。此外,华侨还热心支持广州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广州培正中学、培英中学、广雅中学、执信中学及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等都有华侨的资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激发了华侨港澳同胞及其在穗眷属的爱国爱乡热情。1953年广州市华侨、归侨侨眷认购公债497431元(折新币计)。1956年华侨及港澳同胞在广州投资共计人民币624万元,利用这些投资在广州兴办的企业有广州苎麻纺织厂(现广州绢麻纺织厂)、广东华建麻袋厂、广州华侨糖厂等8家。其中年产1800万米麻布的广州苎麻纺织厂是当时全国同类型工厂中规模最大的1间。1961~1962年,华侨及港澳同胞进口化肥13874吨,支持广州农业生产。至1965年,华侨及港澳同胞在广州兴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共10所。其中位于华侨新村的广州华侨小学接受捐赠46.8万元于1955年落成,可容1200多名学生上课、700人住宿,曾先后接收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华侨子女入学。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与广州市的经济文化交往更为活跃,其在广州的投资占广州市引进外资的80%以上,1979~1991年在广州经侨办认可已享受减免税优惠的华侨、港澳同胞投资企业共796家。通过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牵线,广州先后邀请了17个国家和地区214个科教代表团,共3719名专家、学者来穗,组织了3296场学术报告会。至1990年,华侨、华人、港澳同胞自愿捐赠支持广州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公益事业折款为4.96亿元人民币。其中1978~1989年为3.47亿元(表2)。1986~199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先后为35名对广州现代化建设贡献突出的外国专家、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其中有引进先进养鸡技术创办广州机械化养鸡场的美籍华人许志俭先生;为促进广州市包装业发展而捐赠瓦楞纸箱自动生产线的新加坡籍华人陈德薰先生(见羊城纸箱厂);为发展中国儿童保健事业,帮助广州儿童医院更新设备、培养人才的加拿大籍华人谢华真博士;为促进广州与温哥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而积极努力的梁甦华博士和余宏荣律师;有第一批回故土投资、兴建白天鹅宾馆,捐资发展交通和社会公益事业超2亿港元的香港工商界名人霍英东先生;在各地捐资达4300万元人民币,热心支持广州市教育事业的香港知名人士曾宪梓先生;有鼎力匡扶、积极资助家乡建桥修路、兴医办学的秘鲁著名侨领戴宗汉、戴贺廷先生和香港同胞何添、张耀宗、吴有源先生;有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先后向广州及全国30多个单位捐赠图书30多万册的香港知名人士石景宜先生;为促进广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香港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温祥来博士;投资达15亿元兴建中国大酒店、广深高速公路、沙角电厂B厂以及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香港实业界人士胡忠及其子胡父瀚、胡应湘先生;有投资2500万港元兴办起广州第一间现代化饲料工业企业,并热情资助文教公益事业的香港同胞陈伟南先生;有在穗率先开办“扬手即停”出租小汽车公司,并热心捐资办学的香港同胞刘耀柱先生及其夫人刘郑惠莲女士;有为修复西汉南越王墓主动出钱出力的香港著名文物鉴藏家杨永德先生,以及赖炜裳、何耀光、范鉴尧、彭磷基、李发、黄桂、林赖元芳、胡雪年、郑黄月芳、朱恩余、张紫珊等先生或女士。
1978~1989年广州市接受华侨华人
表2 港澳同胞捐赠统计表参考书目
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89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州古都学会编:《名城广州常识》,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90年。广州华侨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广州侨界之光》,广东旅游出版社,广州,1991年。
-
- 董卓的盗窃之道
-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
-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和齐宣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
-
- 苏秦合纵
- 苏秦,东周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他学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