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百科全书

医疗卫生

1956年广州先烈路发掘的西汉初年古墓中,发现有中药朱砂和供煎药用的铜熏炉,表明广州的医疗卫生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2000多年来,广州医疗卫生的特色明显,现存的问题也不少,需要在深化改革中解决。

一、发展简史

古代广州为百越之地,土著越人有病不进药饵,由巫医求鬼神庇祐。秦统一岭南后,中原医药传入,宋代设立官办的惠济军民药局(简称惠民药局),医药始向平民推广;元、明、清沿用宋制,清代惠民药局附设养生所(即住院部)。明、清两代的医生数量日增,名医辈出,据《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及有关县志、文献记载,广州地区名医共80多人,并形成中医“岭南医学”。广州是中国最早传入外国医药的城市,唐代已有胡医(外国医生)设诊;痘接种术于1805年传入后向全国推广;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伯驾(PeterParker)设眼科医局,后发展为博济医院(即今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见图),为中国和远东最早建立的西医院;1866年设博济医学校,为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1879年(改名为博济医院南华医学堂)招收女生,为中国近代女子医学教育之始。广州在全国率先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一些中医也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洋医学知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在广州兴起。1898年博济医院院长嘉约翰(John Glasgow Keer)在芳村建惠爱医院,成为中国第一所精神病医院。1899年美国长老会派女医生富利创办广东女医学校和道济医院(后改称夏葛女子医学校和柔济医院、端拿护校)。

由博济医院发展来的孙逸仙纪念医院

1907年广州西医医生梁培基等创办光华医社、医校和医院,开创由中国人自办西医教育和西医院的历史,改变了中国西医医疗和教育事业被外国教会垄断的状况。1909年潘佩如等又创办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和医院。从此,光华、广东公医学校和医院与外国教会医校、医院在广州三足鼎立,直至1949年公医学校发展为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发展为光华医学院,博济与夏葛医校发展为岭南大学医学院。而且前二者的毕业生人数远超后者。至1929年,广州西医事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公私立医院达60所(含公立医院10所,外国教会医院4所,军医院2所,私立医院44所),床位4501张。1938年广州沦陷,不少医院停办或内迁,1941年仅有医院13所。抗战胜利后逐步恢复,1949年全市有公私立医院37所、病床3641张、卫生技术人员2371人。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下,中医受到歧视压抑,针灸疗法被禁用,全市医疗事业十分落后,霍乱、疫、天花、伤寒等烈性传染病猖獗,1948年市区人口死亡率高达15.3‰,平均期望寿命3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州市医疗卫生工作遵循“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大力进行城乡卫生机构建设,建成并逐步完善了城乡卫生保健网络;积极发展医学教育,培养了一支专业齐全的医药卫生技术队伍;传统医学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有计划地开展防治疾病工作,消灭和基本消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烈性传染病,降低了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妇幼保健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和发展;医学科研取得一系列成果,国际医学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1991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47个、病床31293张、医疗卫生人员48618人,分别为1949年的63.4倍、8.5倍和20.5倍。婴儿死亡率1950年为103.7‰,1990年下降到16.8‰;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1948年的35岁提高到1990年的75岁,这两项指标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91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发展规划》,广州市人民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40多年来广州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成就是:

①建成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据1991年统计,全市卫生机构2347个,包括各类医院(含综合性的、专科性的、教学的,以及区县和镇级医院等)194所,疗养院(所)20所,门诊部(所)2020个,专科防治所(站)24个,卫生防疫站22个,妇幼保健所(站)5个,药品检验所11个,医药科学研究机构10个,高等医药院校5个,中等医药学校11个,其他卫生事业机构25个;还有1639个村卫生站(点),个体开业人员285人。形成了由中央、省和部队驻穗系统,市属系统,区县属系统,工业及其他系统互相协调、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多种形式办医的新局面。病床31293张,平均每千人口有医院床位5.04张。医疗卫生人员48618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8.12人,医师3.04人(其中西医师2.52人),护师(士)2.58人。

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传染病横行肆虐的年代一去不复返。1950年使霍乱、天花在本市绝迹,1957年消灭恙虫病,1984年消灭血吸虫病(原在花都市赤坭、炭步和增城市派潭等地流行),1985年消灭血丝虫病,1987年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控制在基本消灭的标准内。20世纪60年代普遍施行儿童计划免疫,1987年进一步健全全市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1988和1991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卫生部和广东省联合考核,广州市计划免疫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受到国家卫生部表扬。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1年全市总发病率为205/10万。对麻风病和肺结核病分别实行系列化预防管治措施,大大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取得较好效果,全市建立了85个防治点。改善饮水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增进人民健康的重要措施,1991年全市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93.68%,达到国家“七五”改水计划的要求。

③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成绩。1991年底全市新法接生率达99.65%,围产期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达60.98%,0~6岁儿童系统保健覆盖率达50.14%。孕产妇死亡率由1950年的202/10万下降到1990年的35.4/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50年的103.7‰下降到1990年的16.8‰。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92.78%达到正常值标准。全市妇幼保健工作除部分农村外,已达到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甲类地区妇幼保健卫生标准要求。

④中医药事业获长足进展。20世纪50年代组织中医进入医院治病,市、区、县卫生局专设中医处(科、股),加强对中医工作管理。1985年成立了广州市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有力地推动全市中医工作的开展,并实行财政单列。1986~1990年间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投入中医事业建设经费达2442万元,基本实现区、县都有中医院的目标。1986年9月复办广州市中医药研究所,几年来完成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36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整理方面,已出版有《广州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医学论述选》(胡肇基著),《针灸医案与临症备忘》(张济民著),《奇难杂症》(黄振鸣著)等。1990年广州市政府和国家卫生部共同投资2096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8150平方米的广州市中医医院医疗大楼投入使用。1991年底,全市共有中医医院20所、病床2229张、中医师3860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6倍、7倍和4倍多,中医门诊诊疗人次占全市总门诊诊疗人次40%以上。

⑤医学教育不断发展。1991年底,高等学院有中山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广东医药学院和广州医学院。中专卫校除中山医大卫校、省医卫校外,广州市有7所卫校。仅改革开放以来的13年,广州医学院共培养出研究生27人、本科生2783人、专科生368人、成人大专生246人。市属7所中专卫校培养出中级卫技人员3600多人。在职教育逐步加强,各类学习班受训者达6000多人,送外省或国外进修学习2000多人次,还引进各种医药专业人才3152人。

⑥医药卫生科技研究成果丰硕。已建有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眼科研究所、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州市医药卫生研究所、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市中医中药研究所、市毒研究所、市神经医学研究所、市化学致癌研究所、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市创伤外科研究所、市妇产科研究所、市优生围产研究所、市儿科研究所、市传染病研究所等17所,仅广州市属单位在改革开放以来已有科研项目280多项,从1983至1991年有70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获局级科研成果奖170多项。“两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足月分娩成功”、“异体肾移植手术成功”、“经皮穿刺肾石取出术”、“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孕早期绒毛直接制备染色体G显带技术临床应用”等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人工通气抢救严重呼吸衰竭”、“单克隆体免疫复合物(生物导弹)治疗白血病”、“血液过滤新技术治疗急慢性肾衰和心衰、肝中毒及各种化学中毒症”、“电子人工喉”、“脑肿瘤切除术”、“药物治疗眼型重症肌无力”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气囊窦管成形术”已赶上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特点

综观2000多年的历史,广州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如下特点:

①广州是中国最早传入外国医药的城市,亦是向国外介绍中国医学、与国外进行医学合作的重要城市。史料证明,中国的进口药物曾在2000多年前由广州传向全国。据元开的《东征传》记载,在唐代广州不仅有大量的外国药物输入,而且已有胡医(外国医生)。牛痘接种术是英国医生A·皮尔逊于1805年传给南海人邱熺,邱在广州实践10多年后写成《引痘略》一书向全国介绍推广的。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在广州开办眼科医局(后改名博济医院),这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该院在中国最早实施割治“淋石”(泌尿道结石)手术(1844),最早在外科手术中应用西方麻醉药品(1847),最先施行剖腹手术(1875),购置了第一台X光机(1901)等。1851至1886年,博济医院院长嘉约翰等将西方医学书籍16种在广州译成中文印刷发行;在该院工作的中国医生尹端模译述的9种西方医学书籍出版,在中国传播了西方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1866年博济医院设立博济医学校,这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掌握西方医学的医生。该校于1879年(已更名为博济医院南华医学校)首招女生,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女西医。

1977年第三十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在未来数十年中的主要卫生目标应该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并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普遍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到各国考察后,主动向中国卫生部提出要在中国建立“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第一个点确定在广州市从化县,1979年建立“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广东从化合作中心”。该中心从1980年10月至1985年12月共举办国际初级卫生保健讲习班7期,接待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600多人,为国内外初级卫生保健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学习和考察的现场。1980年5月,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1981年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在广州组织召开国际鼻咽癌学术会议,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首次召开这项专业会议;以后又负责组织中日鼻咽癌医学交流会等。1980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心血管病防治及培训中心,该所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研究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好评。

②广州的医学教育较为发展。在广州的医学院校有中山医科大学、广州中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药学院、广州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等,中专卫校也较多。中山医科大学是全国重点医学院校,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著名病理专家梁伯强、秦光煜、寄生虫病专家陈心陶、放射医学专家谢志光、消化内科专家陈国祯、眼科专家陈耀真、毛文书、小儿科专家钟世藩、生理学专家林树模、微生物专家白施恩等教授长期在该校任教,在眼科、鼻咽癌研究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7个,可以授予硕士、学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23个;1953年以来已培养出近2万名毕业生、研究生和一批外国留学生

③华侨医院和华侨投资建设的医院多。据初步统计,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间华人、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建医院和赠送医疗器械共计1亿多元人民币。计有霍英东先生捐建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霍英东心脏中心(港币2200万元)、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英东门诊大楼(港币200万元),香港德士活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兆先生捐赠给市第二人民医院港币300万元、市儿童医院港币400万元,美国波特兰市美中友协主席张廷业先生捐赠美元13万给市红十字会医院购医疗器械,香港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温祥来博士等集海外人士捐赠港币1000多万元建立广州神经科学研究所,温博士夫人冯丽嫦及其姐冯丽华捐赠港币300万元给广州医学院建立康复医学科,香港何贤先生捐建番禺市何贤纪念医院,何贤、霍英东等先生捐建的番禺市人民医院内科楼、外科楼、门诊大楼,香港何善衡先生捐建海珠区石溪中医院,还有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花县胡忠医院、花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白云区人和华侨医院、归华侨医院、蚌湖华侨医院,番禺市中医院、化龙医院、石楼医院、大岗医院,增城县三江医院、增城县示范中医院住院大楼等一批新医院,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地区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

④卫生改革起步早,初步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办医形式。从1983年开始,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普遍推行院(所、站、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干部聘任制和工人合同制;在经营管理上推行全面承包责任制(现改为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经营权、财务支配权、人事调配权、福利奖金分配权;同时实行经营方式多元化,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卫生产业经济发展,使广州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经营。在单位内部逐步建立和健全新的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促进各单位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扩大服务项目,增加合理收入。市红十字会医院即是典型,其改革经验多次在全国和全省介绍推广,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省、市级文明医院和广州市最佳服务单位。《广州市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全面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方案》和经验,得到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肯定,在1987年转发全国和全省各卫生部门学习。

⑤对农村卫生事业建设抓得早,并有成效。广州市在搞好城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同时,一直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重点。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县、区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普及了大队卫生站,培训了农村医士担任“赤脚”医生。1979年,从化县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广东从化合作中心”,1980~1985年间共举办国际初级卫生保健讲习班7期,向世界各国系统介绍该县基层卫生组织与管理情况等。80年代又在增城县开展了农村医疗卫生重点整顿建设,使该县的县、区两级医疗机构有了新发展。从1983年以来,广州市每年都从卫生经费中挤出50万元用于农村医疗器械装备、培训“赤脚”医生和帮助老区重点建设,坚持10年不断。对农村卫技人材在广州医学院设了定向招生培训班。办了7所中专卫校和各类中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班,专为农村培训中级卫技人才。实行市属医院定期派出医生到农村卫生院帮助工作、在农村基层锻炼的制度,有力地提高农村卫生院的技术水平。1991年起,又对农村卫生事业实行“一无三配套”建设工程(无危房,医疗设备、人员、房屋配套),两年来已动工改造48所镇卫生院、3个防疫站、1所妇保院,总投资达3183.5万元,新建扩建业务用房面积68107平方米,维修面积8171平方米,消灭危房20066平方米。至1993年底可把全部农村乡镇卫生院和防保机构基本改造完毕,消灭危房。1991年底,市78所县、镇、乡卫生院已有76所配备了大专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占总数的97.8%。1992年为13所卫生院购置“B超”、18所卫生院购置胎儿监护仪、10所卫生院购置200MAX光机。各郊县医院还分别添置CT机、500~800MA带电视(日本)大型X光机、体外震波碎石机、人工肾机、高压氧仓、各种纤维内窥镜、自动血液分析仪等新型医疗器械,提高了诊疗水平、医务质量。

三、问题和展望

广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①在深化卫生改革中,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过去卫生改革的一些政策多是从卫生部门提供服务的角度提出的,需要完善,就必须要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才能深化改革。如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政策、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和人事、劳动方面的政策等,都要与医疗卫生改革相衔接,才能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转变,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②医院深化改革必须推动医院向“科技兴医”发展。这几年不少医疗机构增添了高、精、尖医疗卫生设备,但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应重视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以科技兴医。③卫生管理体制应提高卫生服务的整体效能。目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状况,使广州地区区域卫生资源的总体效益发挥受限,功能作用发挥不好,卫生监督执法与业务服务混同,卫生行政部门综合监督执法职能受到削弱。

针对广州市卫生事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展望未来,要建立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服务、监督体系和健康保障制度,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高效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和不同层次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加快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当前,重点要抓好如下工作:①改善卫生改革的外部环境,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强化全民健康意识,加快卫生事业深化改革的步伐。②转变职能,提高卫生行政部门综合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要突出做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等方面工作,逐步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从指挥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过渡,成立卫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和药品监督执法机构,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逐步将执法监督与服务分离。③转换投入和经营机制,提高医疗卫生单位自我发展能力。包括鼓励职工集资或单位自筹资金购置设备、办卫生产业及服务行业,办康复、老年病区;在一些单位进行股份制试点;内部挖潜,扩大服务项目,兴办家庭医疗保健服务和集体所有制的老年病、康复、临终病区,提高综合效益。发展制剂生产,提高药品自给率,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放开特种服务和集资贷款办医项目价格,达到按成本收费;积极发展“以副补主”、“以工助医”的卫生产业。④加快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双向选择、最佳配置”的原则,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逐步实行浮动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百分工资制等多种形式分配制度。⑤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奖罚分明,敢于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事故者,单位应有权给予各种处分,直至辞退公职等处理。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资料图:川岛芳子戎装照在日本的谍海中,“巾帼女豪们”的手段丝毫不逊于男子,而这些女谍中的头号人物,无可争议的当数川岛芳子。她的活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汉文帝废除肉刑
汉文帝废除肉刑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司马错:司马迁之先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司马错:司马迁之先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袭的史官,从周朝开始就是宫廷史官,司马错更是他的直系祖先。司马错剧照司马错是个神人,他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