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百科全书

历史

广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自古以来,外贸发达,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城市,且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在近现代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一、发展过程

广州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先秦、秦汉至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现代7个时期。

先秦时期 据考古发现,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代,广州已有先民群居,从事渔猎生产。五六千年前,开始由渔猎产生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定居的聚落。石器、骨器、陶器都有制作,有的已相当精美,并有彩陶出现。三四千年前,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已驯养、犬、等家畜。随后,个体家庭、私有制等相继出现。(见飞鹅岭遗址、葵涌贝丘遗址)

西周末年,广州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西周末年至战国早期以“夔纹陶类型”为主,战国中晚期以“米字纹陶类型”为主。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早期的城市,“五衔谷,萃于楚庭”的传说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秦、汉至六朝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统一岭南,设南海等三郡,为岭南置郡县之始。南海郡辖番禺(今广州)、川等4县。以番禺为郡治。任嚣为郡尉,赵佗为龙川县令。任嚣在番禺驻守筑城,史称任嚣城。

在秦末农民起义高潮中,赵佗继任嚣为南海郡尉。公元前204年,赵佗以岭南三郡之地建南越国(见赵佗建立南越国),称南越武王,以番禺为都城,并在任嚣城的基础上扩建为赵佗城。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原后,派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接受汉朝封号,臣服汉朝廷。此后,直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吕嘉之乱,统一岭南,南越国共历五主,存在93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广州建立的地域性政权。象岗山第二代南越文王赵胡(昧)墓以及其他地点一些墓葬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图1),充分地反映了南越国时期广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风貌(见象岗南越王墓)。

图1 南越王墓出土的铜编钟和石编磬

汉武帝平定岭南后,在番禺重设南海郡。东汉末年,岭南置交州,南海郡归其所辖。东吴以步骘为交州刺史,将交州治由广信迁到番禺(见步骘迁州),加强了对岭南的开发与经营,为东吴政权开辟了战略后方。东吴又实行交广分治,设立广州。

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卢循率义军南下,占领广州,称平南大将军,并代行广州刺史数年。6世纪中,侯景据梁都建康作乱,广州刺史元仲景与之勾结,图谋南北夹击。高要太守陈霸先先声夺人,袭取广州,并以广州为根据地北伐,取得胜利。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崛起于岭南的皇帝

秦汉至六朝八百余年间,都十分重视对岭南的经营。尤其是两晋期间,中原人民大量南下,促进了广州地区的开发,贸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因而广州地区较为富庶。

经济的活跃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勃兴与中外文化交流。东汉番禺人杨孚所著《异物志》,是南海郡人的第一部物产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区域异物志。南海郡人王范所著《交广春秋》(已佚),是南海郡的第一部地方志。东吴学者虞翻在广州讲学著书,晋代葛洪师事南海郡守鲍元行医、炼丹,其传世著作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记述了岭南的植物种类及其性状。两晋、六朝时期,已有外国佛教僧人由海陆两路来广州传教,建立佛寺、译经,从此佛教入传广州。

隋唐五代时期 陈朝末年,冼夫人统率岭南诸郡保境。公元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韦洸受命统兵驻师大庾岭,冼氏迎隋军南下,统一岭南诸郡(见韦沈进广州)。唐初,朝廷在广州首设市舶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市舶使的设立,有力地促进了广州的发展和繁荣。唐朝设立的“南选”之制,一方面加强了朝廷对南方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士人进入仕途。唐玄宗年间,张九龄开通了大庾岭新道,大大便利了广州与中原的陆路交通。唐末,黄巢率起义军由浙、闽南下,一度占领广州(见黄巢克广州)。

唐末,刘隐袭父刘谦开创的局面,取广州为根据地,节度清海、靖海二军,封南海王。隐死,弟刘代。公元917年(后梁贞明三年),刘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置百官,开科取士,铸造钱币等。南汉历四主55年(见南汉国建立)。

隋唐五代,广州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陶瓷、竹木器、纺织、铸造、造船、采珠都有了较大的规模与成就。广州通海夷道的开辟,海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和繁荣,造就广州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港市。阿拉伯商人东来,伊斯兰教入传广州,建立清真寺庙怀圣寺(图2)等。南海神庙则是中外通商和文化交流的又一标志。隋代常骏、王君政从广州出发出使赤土。唐代在广州专门开辟“蕃坊”,作为供东来的外国商人居住区。慧能在广州确立了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也有许多僧人从海道西行取经,或由广州北上传教。专门记述岭南事物的著作有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户杂录》,五代刘恂所撰《岭表录异》。

图2 怀圣寺光塔

宋元时期 公元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宋灭南汉,统一岭南。两宋十分重视经营广州。宋代先后重修或兴建了广州三城(见宋三城建设)和南城。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并完善了唐代始建的市舶官制与管理条例,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还专门为外商子弟设立了“蕃学”。

两宋之交,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为珠江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取得较大发展,出现了广南米市等。

公元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南逃君臣在广州附近最后被元军歼灭,宋亡(见元军进占广州)。元朝在岭南的统治十分残暴,很快爆发欧南喜起义等。

宋代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是学校的大量兴办和科举开始兴盛。书院的建立,以周敦颐号命名的濂溪书院和钟玉岩创办的玉岩书院最为著名。南宋广州出现张镇孙、陈大震等著名学者。在宋代通过学校和科举考试产生的朝廷大僚和地方大吏,广州有崔与之、李昴英等。著名著作有朱或的《萍州可谈》,方信孺的《南海百咏》。地方志大量修纂,仅《南海县志》就有宋嘉定本、淳祐本和元大德本三种,还有许多私家编写的志书。

明清时期 明初,兴修水利,开垦沙坦,改进生产工具,推行农作一年三熟,广州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跃居全国前列。手工业以冶铁、陶瓷、丝织、棉麻织、榨糖、葵织、造船、制盐业最为发达。商贸方面,广州仍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曾实行海禁政策,影响了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从16世纪初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来到广州叩关索市。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先后发生黄萧养起义、柘林兵变。

明代广州的学术取得了影响全国的地位。大儒陈献章为一代宗师,开明儒心学的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陈的学生中学术上有成就的是哲学家、增城人湛若水。此外,黄佐、伦文叙也是著名的学者。

广州是南明抗清的一个重要地区。1646年(顺治三年),苏观生等拥立唐王朱隶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南明绍武政权建立。当年年底清军入粤。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等起兵抗清,先后失败,后人称为“广东三忠”。1648年(顺治五年),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倒戈归明,广东巡抚佟养甲也被胁迫投降南明。次年,清政府命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统兵南征广东。1650年(顺治七年),尚、耿(此时已由耿仲明子耿继茂代领耿军)二军陷广州,且留镇广州,并称“藩王”。尚、耿两藩暴政统治广州30年,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始撤除藩府。与两藩暴虐广州同时,清政府为防备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力量,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和1664年(康熙三年)先后两次下令迁海(见清初海禁),人民损失惨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663年,番禺疍户、渔民首领周玉、李荣率众起义(见李荣起义)。1668年广东巡抚王来任上疏请求复界。次年,清政府下令恢复康熙三年迁界。直到1684年才全部恢复迁界,历时23年。

康熙中叶以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大规模垦荒,扩筑堤围,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水利设施扩大,推广三熟轮作,粮食与经济作物都迅速发展。一度凋零的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复苏与发展。人口急速增加。同全国一样,康、雍、乾盛世在广州地区出现。对外贸易方面,1685年设立粤海关。次年,设专营对外贸易的十三行。

清代初、中叶,广州的文化也有了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学者和学术著作。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是著名的清初“三大家”,屈、陈还是著名的抗清志士。黎简为乾嘉年间的著名人。嘉道年间有画家张穆、苏六朋。谢清高著的《海录》是最早一本海外各国见闻述录。梁廷柟的著述尤为多产,具有代表性的是《南越五主传》、《南汉书》、《粤海关志》、《广东海防汇览》,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著作还有《海国四说》、《夷氛闻记》等。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及府属各县志,均有一修或数修。阮元任两广总督期间,创办学海堂,提倡刻书,对造就人才、传播文化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此时著名的书院还有粤秀书院等。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广州传教的同时,传播了西方科学文化,包括创办报刊、建立新式学校和西医医院(见医疗卫生)。

近代时期 近代广州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前哨阵地,也是学习西方、进行资本主义的改革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1839年(道光十九年)为反对英国等西方国家鸦片走私的毒害,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前来广州领导禁烟运动,并得到两广总督邓廷桢的积极支持。为了解西方,林则徐组织人员编译《四洲志》等书。1840年,英国首先在广东挑起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军开入珠江,进攻广州,守将关天培、陈连升先后牺牲。奕山被迫同英军签订《广州和约》。三元里人民发动大规模的抗英斗争(见三元里抗英)。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订立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补充。法国、美国亦相继与清政府订立《黄埔条约》、《望厦条约》。19世纪40年代,广州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对外国侵略者进入广州城及在城外租地的斗争。《鸦片奏案》、《两广夷务奏稿》、《英夷入粤纪略》是当时人收辑的关于禁烟、中英交涉的文件集,亦是英人侵略广东的最初记述。《全粤义士义民公檄》、《平海心筹》、《虎门炮台图说》等则是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文献与记述。

鸦片战争后不久,1843年洪秀全即同冯云山洪仁玕等共同创立拜上帝会,把从梁发编著的基督教传教书《劝世良言》中接受的独一真神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相结合,提出农民革命新理论。洪秀全还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著述,发动并领导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1854年(咸丰四年),广东天地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以广州地区为中心举行起义。主要首领有陈开、李文茂等(见洪兵围攻广州)。《平定粤寇纪略》、《粤东剿匪纪略》是清朝官方编辑的记述镇压太平天国与洪兵起义的专书。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船事件,与法国组成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再次沦陷。地方大员如两广总督叶名琛等或被俘或投降。侵略者组织傀儡政权对广州实行殖民统治达3年之久。罗惇衍等组织团练局,领导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触藩始末》是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著述。

鸦片战争以后,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上,广州地区产生了一批主张经世致用、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陈澧的《东塾集》,邹伯奇的《邹征君遗书》,由后人所辑的朱次琦的《朱九江先生年谱》,以及学者张维屏、谭莹,画家居巢、居廉等。

19世纪70~80年代,张之洞督粤,与其前任在广州创办了一系列洋务企业,借款兴修珠江防务,兴办各种学堂,推动了广东近代化的进程,所兴办的学堂以广雅书院最为著名。

民间也兴起了创办近代工业企业的热潮。华侨企业家陈沅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为中国第一家民办近代企业。陈启沅还著《蚕桑谱》一书。早期的广州近代企业,大都由华侨投资兴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的日本,也在广州兴办了许多近代企业,并开设银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建广九、广三、粤汉铁路(见广九铁路、广三铁路、粤汉铁路兴建)。

广州得西方风气之先,出现中国最早一批系统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如容闳、黄宽等。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改革派的代表,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讲学,撰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鼓吹改革,为其做理论准备。以梁启超为首的康门弟子成为改革派的中坚力量。

20世纪初,广州人民兴起或参与了广州拒约运动、广东保路运动和立宪运动。

孙中山及其追随者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成为时代的潮流。1895年(光绪廿一年)以后,他们在广州先后发动数次起义。最终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高潮中,推翻了清政府的地方统治,实现了广州和全广东的光复(见辛亥广州光复)。代表人物有陆皓东史坚如陈少白、李纪堂、朱执信胡汉民黄兴、赵声、廖仲恺、精卫等,女志士有何香凝、张竹君、徐宗汉等。各派创办了许多报刊,主要的有《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拒约报》、《羊城日报》、《人权报》等。

辛亥革命后,广州先后落入龙济光和桂系军阀统治之下。从1917年到20年代初,孙中山先后三次来广州建立政权,领导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此时,广州工业企业又有较大的发展,产生了协同和等一批重工业企业。华侨资本仍占有突出的地位,华侨实业家有张振勋、黄秉常、应彪等。

现代时期 1920年前后,杨匏安等在广州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其后,广州共产党小组随之成立。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也宣布重建。国共两党酝酿合作。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决议实行国共合作(见中共“三大”)。同年,孙中山发表《国民党改组宣言》。次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接受共产党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决议发表“一大”宣言(见国民党“一大”)。中国国民党改组为统一战线性的组织,领导了迅速发展的革命高潮。广东成为新的工农革命运动基地。孙中山向苏俄学习,聘请鲍罗廷为顾问。建立黄埔军校,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成立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成立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曾任所长。国共两党的报刊,在广州大量发行。其中有国民党的《广州民国日报》和共产党的《新青年》、《向导》等。

1924年末,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广东革命运动继续高涨,经过东征、南讨,广东统一。7月,国民政府成立。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北伐,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大好形势下隐伏着严重的危机,廖仲恺被刺、“中山舰”事件、蒋介石的“整理党务案”相继发生。

为了适应北伐胜利进军的形势,1926年12月,国民政府北迁武汉。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于上海发动政变之后,4月15日,国民党新军阀在广州发动政变,建立了反动统治(见“四·一五”政变)。萧楚女、何耀全、刘尔嵩、雄等数千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发动广州起义,反击国民党的屠杀。主要领导人为张太雷、叶挺恽代英等。起义后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发表了宣言和告民众书。13日,起义失败。

1929年,陈济棠依靠古应芬、胡汉民的支持,取得广东的统治权,建立军事专政,设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陈的主要部属和亲信有林云陔、李扬敬等。1936年,陈联合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打着抗日的名义联合反蒋,但迅速被蒋瓦解失败。陈济棠在广东的统治宣告结束。九·一八事变后,广州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高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日军在广州实行残暴统治,建立汉奸伪组织“东亚联盟协会”。陈公博兼任伪广东省长,陈耀祖实际代理并兼伪保安司令,彭东原为伪广州市长。共产党领导广州各界群众,建立救亡呼声社、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各种抗日组织,创办《救亡日报》、《救亡呼声》、《抗战大学》等刊物,进行长期的抗日斗争。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实行独裁统治,并积极发动内战。共产党领导各界群众进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7年5月31日广州各大、中学校学生游行示威,国民党政府下令袭击游行队伍,逮捕进步师生,制造了“五·卅一”事件。1949年7月,又实行“七·二三”大逮捕。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国民党总统府、行政院仓皇迁到广州。共产党领导广州各界人民,建立广州爱国民主协会、解放军之友社等各种组织,进行护厂护校斗争,迎接广州解放。

1949年10月上旬,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对广州的包围。10月14日,由北郊进入市区,歼灭了国民党守军残部,广州解放。

二、建置沿革

广州的行政建置经历了郡治、州治、路治和省治等时期。

郡治时期 广州古称番禺。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南海郡辖番禺等4县,郡治番禺。

公元前204年,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以番禺为国都。公元前196年,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汉封赵佗为南越王。公元前111年,汉朝灭南越国。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在南越国故地分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儋耳、珠崖、交阯、九真、日南9郡。南海郡辖番禺、博罗、中宿(今清远)、龙川、四会、揭阳6县,郡治番禺。

公元前106年,汉朝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广西梧州)设交阯部(州),负责监督岭南9郡。公元14年,王莽改交阯部为交阯牧。

公元201年,东汉析番禺、博罗两县地置增城县,属南海郡。

州治、路治时期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交州刺史部改称交州,州治广信县。公元217年,交州州治迁番禺。

三国时期,交州属吴。公元226年,孙权设置广州,实行交、广分治。广州辖原交州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包括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州治番禺,是为广州得名之始。一年后,又复行旧制,撤去广州。公元264年,复置广州,辖南海等3郡,州治番禺。

公元280~289年(晋太康年间)始兴等郡从荆州改隶广州,广州辖南海、临贺、始安、始兴、郁林、桂林、宁浦、高凉、高兴、苍梧10郡。南海郡领番禺、四会、增城、博罗、平夷、龙川6县。广州州治及南海郡治均设在番禺。

东晋时,南海郡分出东官郡和新会郡,苍梧郡分为晋康、新宁和永平三郡,东官郡又分出义安郡,高兴郡并入高凉郡,始兴、临贺等郡划出。广州辖南海、东官、义安、新会、新宁、晋康、高凉7郡。南海郡领番禺、龙川、博罗、四会、高要、增城、西平、欣乐、怀化9县。

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更相迭替,岭南地区的州、郡、县增设较多,其区划辖属变化亦较大。刘宋时,广州辖南海、东官、义安、新会、新宁、宋熙、绥建、乐昌、晋康、临贺、高凉、宋康、海昌13郡。萧齐时,广州辖郡先后增加齐乐、齐康、齐建、广熙4郡,并恢复高兴郡,共辖18郡。萧梁时,广州辖南海、高安、东官、梁化、晋康、新会、宋隆、绥建、乐昌、梁泰、清远11郡。陈时,广州辖南海、高要、东官、梁化、新会、晋康、宋隆、梁泰、绥建、乐昌、清远、义安12郡。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中国。公元590年废南海郡,分番禺县为南海、番禺两县。不久,又将番禺县并入南海县。在岭南地区设广州、循州两个总管府。广州总管府治南海县。592年广州总管府治迁到始兴县。601年,又迁回南海县。607年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广州为番州。复置南海郡,辖南海、曲江、始兴、翁源、增城、宝安、乐昌、四会、化蒙、清远、含洭、政宾、怀集、新会、义宁15县。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设广州总管府。627年,分全国为十道,今广东、广西地区属岭南道,道治广州。唐朝还在形势要地设都督府或都护府,都督府分上、中、下三等。广州都督府为中都督府,简称广府。742年,广州改为南海郡。758年,复改为广州,辖南海、番禺、增城、四会、化蒙、东莞、清远、浈阳、含洭、新会、义宁、怀集、洊水13县。其中番禺县于703年复置,东莞县于758年由宝安县改置。862年岭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道治广州,岭南西道道治邕州,两广分治自此始。895年,广州置清海军节度。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改广州为兴王府。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宋统一岭南后,划设广南东西二路。广南东路辖今广东省绝大部分地区,路治广州。广州辖南海、番禺、增城、清远、东莞、新会、怀集、信安(南宋时废,析东莞县地设香山县)8县。1278年,升广州为翔龙府。

公元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朝统一全国。置广东道属江西行省,辖广州等14路(州)。广州路辖番禺、南海、增城、东莞、清远、新会、香山7县以及专管广州城厢居民的广州录事司。广东道治和广州路治均设在番禺。

省治时期 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1376年,改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广东布政司,下设府(包括直隶州)、县二级机构。1368年置广州府,辖连州以及番禺、南海、顺德、新安、三水、增城、龙门、香山、新会、新宁、从化、清远、阳山、连山15县。广东布政使司及广州府治番禺、南海二县。1489年析番禺县地置从化县。

1647年(顺治四年)设广东省,辖广州府等9府、7直隶州和3直隶厅。广州府辖南海、番禺、顺德、从化、龙门、增城、新会、香山、三水、新宁、清远、新安、花县、阳山、连山、连州1州16县。1686年析番禺、南海县地置花县。1729年,连州升为直隶州,领连山、阳山二县,广州府实领14县。广东省、广州府均治番禺、南海二县。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州、厅建制,广东省、县名称和范围及省治如旧。

1914年,规复道制,分全省为粤海等6道,广州府隶属粤海道,道治番禺。1920年底,撤消道制。

1918年10月,在育贤坊禺山关帝庙设立广州市政公所,是为广州创办市政之始。1921年,广州市政厅在南关长堤正式成立。这是广州建市之始。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广州市,广州又称穗京。1929年,广州市改为特别市,隶属中央政府。1930年8月,取消特别市,仍属广东省政府。1938年10月,日本侵占广州,广东省府迁到粤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广州收复。

1947年,广州市又直隶于中央政府。

1949年5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10月14日,广州解放。

三、历史特点

广州的数千年历史,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岭南的中心城市,其特点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点。

历史悠久 广州不但其生活史久长,远在8000多年前,远古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而且作为岭南的中心城市,其建城的历史亦很长久。自秦朝后历代相沿,城池不断扩大,长盛不衰。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南海郡郡尉任嚣在今广州市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任嚣城。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广州建城之始,距今已有2200多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在原任嚣城的基础上扩建赵佗城。该城周长十里,被《史记·货殖列传》称为当时全国大都会之一。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骘在原赵佗城旧地修筑步骘城,该城规模比赵佗城略小。南汉建都广州,大力经营广州城的建设,凿平禺山,扩展南城,称新南城。宋灭南汉,广州城为战火所毁。1044年承继南汉兴王府遗址修筑广州城子城,又称中城;1069~1071年在赵佗城旧地兴建东城;1071年再增筑西城,西城周长13华里多,在宋三城中规模最大。1209年再兴筑南城,又称雁翅城。明朝对广州城进行3次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1370年将宋元时的三城合一,并扩展东城;1380年扩筑北城直到越秀山,在山上城头建造五层的镇海楼。1565年在宋雁翅城的基础上,兴建新城,城周6华里多。明代广州城的范围,东到今越秀路,南至今泰康路、一德路、万福路一线,西达人民路,北抵越秀山。清代广州城没有大规模扩展,仅于1647年在新城之南增修东西各长20丈的翼城,称为“翼城”。

中华民国建立后,广州开始拆除城墙。1913年3月,拆正东门,这是广州拆除城墙之始。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4年后广州的城墙、城楼大体拆除完毕,改建成马路,并划定市区面积,结束了广州城以往分属番禺、南海两县的历史。市政设施陆续兴办,古老的广州逐步向现代都市转变。(见城市建设)

外贸发达 广州的对外贸易源远流长,可分5个时期。

秦汉至六朝时期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的目的之一,就是欲取利于岭南的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秦设立岭南三郡后,作为南海郡郡治的番禺,便成为岭南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南越国建立后,作为国都的番禺不但是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发展成为岭南手工业(如丝织业、漆器业、造船业)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与南海各国海上的频繁交往,使它成为当时全国的大都会之一。汉武帝平南越后,利用番禺的地理位置,开辟了一条由南海到印度洋的海上商路。《汉书·地理志》记载,这条海上商路的起点是日南、徐闻、合浦等地,广州则是岭南对外贸易商品的集散地和这些港市进行海外贸易的基地。据考古发现,秦汉时期广州已可制造载重数十吨的远洋航船。三国时,吴国开通了从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西沙群岛海面而达东南亚各国的便捷航线。这条航线的开通,直接导致了徐闻、合浦的衰落。而广州作为一个港市的地位,则更加重要。两晋南北朝时期,开辟了从广州启航,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和红海的航线。广州作为海上贸易的始发港,愈加繁荣,与广州有贸易来往的国家达10多个。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于公元607~610年,派遣常骏、王君政等从广州出发,出使赤土。当时东南亚有10多个国家与广州有直接贸易,广州是隋朝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唐代初期和中期,广州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以及海外贸易和交通的中心。在公元714年(开元二年)以前,唐朝已在广州设立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掌管海外贸易的职官。天宝以后,广州开通了直航日本、朝鲜以及至南亚、西亚、非洲的“通海夷道”,广州的外贸空前繁盛。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采取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加上岭南地区相对稳定,作为南汉国都城的广州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继续发展的势头。

宋元时期 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外贸中心。北宋时,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都设立市舶司或市舶务,但广州的对外贸易额远超出杭州、明州、泉州、扬州等港口。据记载,北宋时期来广州贸易的国家有50多个,广州的外贸额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为了适应许多外国人长期定居广州的情况,宋徽宗时广州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外国学生的学校“蕃学”。南宋政权偏安东南,更加注重海外贸易。同时由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广州附近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广州成了南方的一大米市,甘蔗、棉麻等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增长,从而推动了广州海外贸易的发展。两宋时期,与广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大大超过唐代。

元世祖至元年间,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据陈大震《南海志》记载,来广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1个。但由于政治和地理条件变化等原因,唐代兴起的泉州在南宋获得迅速发展,至南宋晚期外贸额已与广州不相上下,进而在元代跃居首位,广州退居第二位。

明清时期 明朝建立后,广州迅速恢复了外贸第一港市的地位,并一直保持到19世纪50年代被上海所取代。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明朝在广州、泉州、宁波等地设置市舶提举司,并指定泉州为琉球登陆口岸,宁波为日本登陆口岸,广州为占城、暹罗和西洋诸国登陆口岸,广州的主港地位十分明显。郑和下西洋后,外国贡使争相来朝贡,民间私自出洋贸易也不断增长,广州的外贸发展更快。嘉靖年间(1522~1566)因西方殖民者和倭寇的侵扰,实施海禁政策,废除宁波、泉州两市舶司,对外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广州独揽了全国的对外贸易。

清初,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等抗清势力,不但实行禁海闭关政策,还下令将沿海各省实行迁海。1685年,取消海禁。次年在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设立海关,开海贸易。清廷对粤海关极为重视,派内臣任监督,设立“十三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等三处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广州再次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直到鸦片战争,开五口通商之时。广州的外贸因而空前地畸形繁荣。广州成了中国沿海最繁盛的城市,聚集了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各种货物。

近代现代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被打破,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的畸形状态结束,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成为西方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材料的供应地。在这个时期,广州虽然仍不失为中国一大外贸城市,但其地位和作用不如从前,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出现一些独有的情况。

①广州的对外贸易地位骤降。在19世纪50、60年代,中国最大对外贸易口岸的地位,迅速被上海所替代,到70年代初广州的外贸总值已不及上海的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到1920年前后,又被大连、天津超过,居全国第四位。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广州亦始终未超过天津,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②英、美和日本垄断了广州的外贸轮船航运。广州的航运被外国公司所控制,中国轮船吨位虽有增长,但所占比例始终未超过百分之三十。

③广州外贸关税率不能独立自主,同全国各口岸一样,完全受到“协定关税”的限制。名义上值百抽五(征百分之五的关税),但几经修改,也未能完全达到。外国人甚至完全控制了海关行政大权。

④广州进出口商品畸形发展。19世纪70、80年代珠江三角洲机器缫丝业兴起后,从90年代起直至20世纪20年代,蚕丝成为广州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与此同时,作为工业品的煤油,则是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表现了半殖民地的外贸形态。

⑤广州外贸较长时间呈现出超状态。全国性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对外贸易便由出超转变为入超,此后再也未能改变这种局面,而且入超比重越来越大。与全国的局面不同,尽管广州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广州的外贸一直处于出超的景况。

⑥广州的进出口走私贸易特别发达。这也是由于广州邻近香港,且水运便利造成的,成为广州外贸中的一个特点。

华侨、华人众多 广州向海外移民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广州人的足迹很早就散布世界各地,并定居下来,成为华侨、华人。据资料记载,唐代以后侨居外国的广州人日渐增多。南宋末,不少人为躲避元兵,流亡到占城(今越南)居住。明末,在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有广州人侨居。流徙广州的明朝遗民,有许多又逃亡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等地居住。清初,为逃避迁海,许多广州人迁居暹罗(今泰国)、越南。康熙中,海禁开放,出洋谋生者更多。

到了近代,广州出现了向海外移民的高潮。其主要原因:一是广大人民生计日迫,又不堪清政府的迫害和屠杀而出洋。19世纪50、60年代,清朝广东当局以残酷的屠杀手段,镇压广东天地会起义和太平天国革命,许多起义的参加者及与其有牵连的亲族,辗转逃徙海外避难,在异国他乡定居。如花县官禄的洪姓、小朱村的朱姓,都是在惨遭屠杀之余,举族外迁的。二是西方殖民主义者急需劳动力,到中国掠买华工。据统计,仅1848~1852年的5年间,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被掠卖的华工就达3万余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更根据《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规定,掠买华工出洋。英、法、美等国都在广州等地公开设馆招买华工。于是,在广州又形成了一次移民海外的浪潮。据统计,原籍广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州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总数达100多万人。广大华侨、华人素有爱国爱乡的传统,对祖国和家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①热情支持、积极投身祖国的革命运动和一切爱国活动,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广州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直到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以及一切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广大爱国华侨几乎无役不与,并为此毁家纾难、抛头洒血。②积极投资兴办近代工业企业,揭开了广州兴办民族资本企业的帷幕。1860年,秘鲁华侨黎某等在广州创办万隆兴出口行,开华侨投资的先河。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沅在南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接着,旅美华侨创办了广州第一家电灯公司。20世纪初,马来西亚华侨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橡胶企业,美国、加拿大华侨投资创办了广州第一个公共汽车公司等。③广泛地传播西方文化,促进了广州中西文化的交流。(见华侨、华人、港澳同胞)

中外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 发达的海外交通和贸易,为广州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独有的条件。中国的丝绸、陶瓷以及精美的手工业品制作技术、钱币、文化典籍等,随着中外交通,流向国外。外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相关的文化艺术、天文、地理、数学等近代科学知识也随着通商的船队传入广州。六朝时期,南亚佛教僧人昙摩耶舍、达摩等相继由海上来到广州传教译经、建寺。东晋时,昙摩耶舍在广州兴建了王园寺(今光孝寺)。萧梁时期,达摩在广州登陆之处,结庵居住,并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唐代,中国的佛教高僧义净以及其他许多僧人,从广州出海到外国求法。阿拉伯人艾比·宛葛素则在广州传播伊斯兰教。还有一些久居广州的阿拉伯人,认真学习中国文化,达到很高的造诣,并赴京城长安考取进士,博得了官职。今日广州许多著名的文化遗迹,如光孝寺、华林寺、怀圣寺、清真先贤古墓、菠萝庙以及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地名,如西来初地、怀远驿、十三行、坡山古渡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鲜明印记。佛教、伊斯兰教还留传下来,成为部分广州人的信仰。明末,基督教从海上传入广州,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等也是从广州地区进入中国的。

清代广州一口通商后,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基督教,伴随着商船和大炮在广州登陆。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先后在广州用汉文翻译《圣经》,介绍和传播西方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同时兴办西式医院、新式学校。当时,广州汇集了一个懂得西方语言文字、翻译西方图书、介绍西方社会的知识集团。明清以来,赴京朝贡的各贡使的翻译大多是广州派出的。所有这些,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嚆矢。对于当时闭目塞听的中国来说,广州得风气之先,首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

随着中外通商交往的实践,在广州产生了懂得西方经营方式的第一批中国人,并成为其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上海广东帮,即由他们所组成,其中的上层代表人物有郑观应、唐廷枢、徐润等。19世纪50年代初和稍晚一段时间,广州产生了容闳、黄宽、伍廷芳等中国第一批受过近代西方系统高等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人。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广州地区的文化现象早于内地发生变化。例如80年代创立的广雅书院,正式设立物理、化学、博物等自然科学的课程。80年代后,接受西学的知识界成立了打破传统观念的不缠足会,破除重婚、纳妾、蓄婢等陋习,一些知识妇女开始走上社会,从医、从政以及从事其他社会活动。辛亥广州光复后,新成立的广东临时议会有10名女议员,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

西学的传入,带来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广州人提供了新的观察社会的工具,从而先后产生了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农民革命领袖集团、康有为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广州地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前沿,广州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以及清政府投降卖国的斗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序幕。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广州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一直处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前列。为了消除西方国家鸦片走私酿成的巨大毒害,1839(道光十九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前来广州,领导了禁烟运动。接着,广州人民首起抗击英国侵略者挑起的鸦片战争。1841年,爆发三元里人民英勇的抗英斗争。

鸦片战争刚刚结束,近代史上第一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就在广州孕育和酝酿。农民家庭出身的小知识分子洪秀全把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传来的基督教独一真神结合起来,与助手冯云山等于1843年建立了农民革命的组织拜上帝会,并先后撰写了发动农民革命的文献《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为1851年太平天国广西金田起义进行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受西方思潮影响,改造中国的第一次尝试。19世纪80年代,在西学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改革思潮已经形成的形势下,资产阶级改革派领袖康有为在广州开始了他的改革宣传和政治实践。1891年(光绪十七年),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授徒讲学,编订《长兴学记》,撰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成为宣传改革变法的理论依据。万木草堂学徒达100余人,他们是一代主张变法改革的知识分子集团,包括梁启超、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与康梁宣传变法维新的同时,孙中山则于1895年在广州发动了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乙未广州之役,开始了他武装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事业,广州因而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起义的策源地。在1911年辛亥革命广州光复前的十余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广州先后多次起义(表1)。其中尤以辛亥“三·二九”起义规模最大,也最为壮烈(图3)。广大人民群众还发动了反对洋奴、抗捐抗税、抵制美货、反美拒约、收回利权和铁路权等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表1 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的武装起义

图3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11年11月,在全国革命高潮之中,广州迅速光复。尽管它也像全国一样,革命政权很快被反动势力所把持,但是广州革命基础好、人民革命热情高,所以,辛亥革命失败后,广州又成为“二次革命”的重要基地。反袁帝制复辟斗争结束后,孙中山先后于1917年8月、1921年4月、1923年3月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表2),领导护法运动,并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于1924年1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发表了宣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1924年夏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在广州成立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25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使广州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为配合上海反帝的五卅运动,广州和香港工人于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举行了震惊世界的省港大罢工。工农运动的高涨,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924年10月,广州革命政府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初,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其后又回师广州,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军阀叛乱。1925年7月,国民革命政府成立,然后经过第二次东征和南讨,统一了全省,使广东成为革命根据地。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军阀势力,掌握半个中国。1927年4月15日,广东的反革命势力在广州发动政变。同年12月11日,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共产党人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公社。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武装在城市建立革命政权的一次尝试。

表2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革命政权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广州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共产党在广州德政北路建立了八路军通讯处,委派张云逸、廖承志等在广州领导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元旦,发动组织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分赴各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0月,广州沦陷后,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广州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5年9月17日,侵略华南的日军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签字投降。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从此,广州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后汉书》称董卓罪恶滔天,百年不遇。违逆天地人伦,人神不安,弄得天下崩溃鼎沸,京城化为尘埃。并悲叹:“呜呼,人之生也难”,“天地之不仁
兵痞董卓
兵痞董卓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
张仪连横
张仪连横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