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广州地区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地域特点明显,素有开放和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和艺术的传统,并善于在交汇、融合中变革和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的文学艺术在继承和改革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仅传统的艺术焕发了生机,而且涌现了不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种、流派与作品。南派文学艺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日益显示出它的活力和发展前景。
一、发展简史
广州地区的文学艺术始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原文化传入的影响下孕育,在古代广州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社会背景下繁荣,更在近代西学东渐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下创新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
古代的文学艺术
古代是广州文学艺术的起步阶段。广州文学艺术中相当部分的品类在此阶段已基本形成。这阶段广州文学艺术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中原文学艺术的移入以及本地文学艺术与中原文学艺术的互相交融。从发展阶段来说,此阶段的文学艺术又大致可粗分为秦汉发轫、唐宋兴盛、明清繁荣几个时期。
秦汉发轫时期 广州地区的开发,在历史上略迟于中原。在秦以前,广州文化的主体是百越民族文化,其早期的代表有“西樵山文化”和后来的渔猎与农业相结合的“新陶文化”。秦统一岭南后,先进的中原文化随之迅速南传、渗透,广州地区有记载的较为可靠的文学则始于这时。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南越文章,以尉佗为始。所上汉文帝书,辞甚醇雅”。这篇“上书”作品的作者为谁,已难以考究,但它说明了广州的文学始于秦。汉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交通贸易商港,繁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广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朝欧大任的《百越先贤传》认为,广州地区最早的诗人是西汉惠帝时的张买,可惜诗作已失传。而确凿可考的诗人最早是东汉章帝时的杨孚。他所著的《异物志》中的“赞”为四言韵语,是“粤诗之始”。由于撰写《异物志》及《谏上用兵疏》等文,杨孚又被认为是广州地区最早的散文作者,可惜其作品多已失传。汉以后,广州文学艺术也有发展,如《太平广记》描述南北朝时期已有北方流散艺人来广州演唱的“更唱迭和,曲有余态”情景。但总的来说,此时期广州的文学艺术处于发轫阶段,种类还不多,作品也较少,固定的艺术形式还未形成。
唐宋兴盛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朝代之一,广州的文学艺术也在此时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唐代的广州已以大港闻名于世,为“婆罗门”、“波斯”、“昆仑”等外商船舶凑集之地,并设有“蕃坊”,带来了“蕃邦”的宗教信仰、艺术珍品和生活方式。繁荣的中原文化,也随着经济的交流、社会的交往、人员的南迁,日益影响岭南地区。唐宋两代来自中原的各种歌舞艺术愈益盛行于广州民间,受佛教影响的俗讲变文和佛教宝卷也于此时传唱至粤,与本地民歌民谣融合(也有说从南北朝已传唱至粤),产生了木鱼歌。因此,在唐代,不仅广州的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诗、文作品大增,出现了词赋),而且广州的艺术也开始兴起。据《广州府志》载,唐代的南海郡太守家中蓄有“散乐”;唐、宋两代广州城北将军庙出现“岁为神会作鱼龙百戏,共相睹戏,箫鼓管弦之声达昼夜”的演戏盛况。但此时期的艺术主要是歌舞演出,还没有产生戏剧品种,曲艺方面也只有木鱼歌出现。
宋代是广州城建设的繁荣时期(见宋三城建设),这种繁荣除使得歌舞演唱艺术之风更甚于唐代外,也带动了文学的兴盛。宋朝广州地区的作者见于史籍的约30家。北宋时,古成之以文章知名于世;南宋时,崔与之著述较丰,现存有《菊坡文集》,其余的《岭南便民榜》等毁于兵火。李昴英撰有《文溪存稿》。宋末还有刘镇、陈大震、陈应辰等人的文集。此时期的诗作大量淹没,仅崔与之、李昴英等有诗集流传。词为广州文学的新品种,崔与之被称为“粤词之祖”,撰有《菊坡集》。其词豪放雄浑,开创了以雅健为宗的岭南词风。南宋后期还有刘镇的《随水百咏》、李昴英的《文溪词》等。到元朝,广州文学无论文、诗、词都较沉寂,艺术则因受政治影响较少,加上元兵进入中原,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移,所以一如唐宋时期相对地兴盛。
明清繁荣时期 明、清时期广州的文学和艺术(尤其后者)达到了古代时期的最高峰。这时期不但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主要的是融汇了中原文化艺术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类不断涌现,使广州艺术经过近千年的缓慢积淀和演变,终于拥有了自己所独有的艺术品种。
这个时期,广州地区作者见于史籍的多约200余家。明朝经济较为繁荣,流传至今的作品也较多,有孙贲《西庵集》、罗亨信《觉非集》、陈献章《白沙集》、湛若水《甘泉文集》、何维柏《天山草堂存稿》、陈吾德《谢山存稿》等。明末清初有屈大均《道授堂集》、陈恭尹《独漉堂文集》等。明代的诗作成就高者亦多,有“南园五子”(孙贲、王佐、赵介、黄哲、李德)的作品,以及陈献章、黄佐的作品。明嘉靖、隆庆年间,“南园后五子”(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又在南园成立诗社。明末,更涌现出黎遂球、邝露、梁朝钟、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等一批爱国诗人。清初则有张穆、陈子升,以及被称为“岭南三大家”的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的诗作。
明代,广州城的歌舞戏曲更为兴盛。《羊城古钞》记述“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花笺记》、《二荷花史》等木鱼歌已广泛流行于广州民间。嘉靖、隆庆年间,江西弋阳腔已为广州戏班运用,昆腔、秦腔也在明中叶流行广州,其时还有北方的秦戏(梆子腔)传入。清雍正年间,广州地区有本地艺人演出戏曲的“本地班”和“广腔”出现。“广腔”是在弋阳腔、昆腔和高腔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声腔,粤剧的产生可溯源于此。清代外省来广州的戏班很多。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至光绪十二年(1886)先后有湖南的湘班(以衡阳、祁阳班为主)、安徽的徽班、江西的弋阳班、江苏浙江的昆腔班在广州建造“外江梨园会馆”,与“本地班”平分秋色。早期的粤剧即在弋、昆、梆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二黄腔而形成。广东曲艺大部分品种也在清朝产生。道光初年,因粤剧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需要,出现了粤曲清唱的“八音班”。龙舟歌在乾隆年间形成,南音、粤讴也在乾隆、嘉庆年间形成,木鱼(即木鱼歌)极为兴盛。粤剧则又吸收了南音、粤讴、龙舟、木鱼这些地方民间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行的小调小曲,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其腔调以梆子、二黄为主,早期的粤剧又称“广东梆黄”。明、清时期外省戏班带来的中原古曲、昆曲牌子和江南小调也为后来广东音乐的诞生开了先导。此外,明清时期,还产生了沙涌鳌鱼舞、麻车火狗、市桥水色、鲤鱼舞、掷彩门、八音锣鼓、沙湾飘色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古代的广州艺术为近现代和当代的广州艺术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的文学艺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学传入中国,向为中国对外开放港口的广州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的文学艺术也深受影响。此时期文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西方思想文化的色彩,形式上则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段、器具和方式,从而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最能反映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面貌的是粤曲的兴盛、粤剧的成熟和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的诞生。
粤曲的兴盛 源于道光初年的粤曲清唱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更为活跃和盛行,曲目多来自粤剧“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师娘”的出现,其自弹自唱的方式推动了粤曲的进一步兴盛。辛亥革命后,粤曲演唱更成为广州方言地区的茶园、茶楼招徕顾客的手段,女伶(明眼女艺人)也取代了师娘。1918~1938年,是粤曲女伶时期,也是粤曲发展的全盛时期。此时名家众多、人才辈出、流派纷呈,使粤曲终于成为盛行于广州和港、澳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南北美洲粤籍华人聚居地的广东最大的地方曲种。自发组织演唱粤曲的私伙局也在近现代出现。
粤剧的成熟 进入近代,粤剧进一步得到发展。先是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红船弟子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与天地会首领陈开会合,举行武装起义,在粤剧发展史及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艺人革命的光辉一页,其革命精神也影响了粤剧艺术,使近现代的粤剧具有了其他地方的戏曲艺术所不具有的强烈的变革色彩和创新精神。“粤剧”一词在清同治年间正式出现。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在辛亥革命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下,广州的粤剧戏班最早迈出了改良革新的第一步。许多革命仁人、新学志士为宣传推翻清朝的腐败统治和改变社会风气,组织“志士班”,撰写了大量戏曲剧本。他们的演出古装、时装并举,粤剧、话剧相结合,被称为“改良新戏”。在革新精神的推动下,20世纪20年代初,粤剧完成了平喉代替假嗓、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的声腔革命及语言、板式结构、曲调等重大变革。20~40年代盛行的“省港班”又带来了精简行当、丰富唱腔音乐、引入外国乐器等革新。至此,粤剧奠定了它的现代基础。
广东音乐的诞生 清末民初,正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在民主革命思潮和西方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寻求新的艺术形式去表现新的思想和感情。当时广州地区一批年轻的艺人对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的民间“谱子”、“过场曲”进行改革和继承,并大胆借鉴外来的作曲技法和表演手段,促进了广东音乐的诞生。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广东音乐充满了时代的色彩和变革的精神,因而发展迅猛,涌现出一大批为人们喜闻的名曲,使得广东音乐很快成为中国著名的地方新兴乐种之一。在近半个世纪中,广东音乐的乐器还经历了由“五架头”〔以二弦为主要乐器,辅以三弦、提琴(即大板胡)、月琴、笛子〕改为“三件头”(二胡、扬琴、秦琴),再发展为“五件头”(在三件头基础上加上洞萧、椰胡),再后所用乐器达数十种之多的变革过程。
岭南画派的崛起 近现代广州地区的开放和变革风气以及中西文化的激荡交汇,又促使了岭南画派的诞生。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早年师从岭南花鸟画家居廉,又留学日本,不满意画界临摹、法古、守旧之风,因而主张艺术革命,创造新型的中国画。他们和许多同时代的岭南画家都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艺术创作题材上他们打破传统格局,手法上兼采中西绘画之长,终于自成一派,被称为“折衷派”。他们还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在广州开办春睡画院和美术馆,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培养新型青年画家,设天风楼,聚集人才,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引人注目的流派。除岭南画派外,近现代广州的画坛相当活跃,曾出现赤社等众多的美术团体和机构。李铁夫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赴欧美学习并取得较高成就者。此外,许多艺术家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
文学的发展 近现代的广州文学文、诗、词都出现了不少佳作,小说作为新的品种开始出现;革命性和创新精神则是这一阶段广州文学的主旋律。文章方面,康有为的《万木草堂丛书》所作的政论汪洋恣肆,言人所不敢言;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则带有强烈的革命鼓动性,对当时的文风影响很大。辛亥革命时期,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等撰写的大批政论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诗歌方面,有张维屏写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歌颂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诗篇。其后徐荣、谭莹、陈澧、简朝亮、潘飞声、梁鼎芬等多感伤时事之作。尤为突出的是康梁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民族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开启了文学革命之风。辛亥革命时期,黄节、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等的诗作均洋溢着革命的激情。著名诗人苏曼殊的作品则别具一格,充满抒情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词作方面,由于作者目睹外敌入侵,朝政腐败,多感伤时事之作,意在言外,格韵俱佳。宣传资产阶级变法和革命的词作也有一些,但不多。小说则新军突起。广州地区的小说创作何时始有已难以考证,近代主要的作者有吴沃尧、黄世仲、梁启超、苏曼殊等。吴沃尧有作品30多种,主要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杂志》,撰有政论性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未完稿)。黄世仲(黄小配)有作品10多种,主要有《洪秀全演义》、《宦海升沉录》、《大扁马》等。苏曼殊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等。“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出现一批进步和革命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们大多都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因此创作上多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主。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广州分盟是这一时期的革命文化团体。无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都产生过一批有影响的作品。《虾球传》是这一时期优秀代表作之一。
话剧、电影的传入 广州是中国较早传入话剧的地区之一。20世纪初话剧活动十分活跃。振天声白话剧社是广州第一个话剧团体。二三十年代出现过一批以新文艺工作者、青年学生、青年军人为主的话剧社,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电影在1903年传入广州。1908年广州有了首家电影院。1924年广州出现了第一个摄影棚,拍摄了《孙中山先生北上》等珍贵的新闻纪录片。此后广州电影制作业没有发展,但电影放映业却相当繁荣。从20年代到40年代,有过60多家电影院,至广州解放时仍存22家。
当代的文学艺术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作为中国华南最大的城市和祖国南大门的广州,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与扶持。传统的艺术得到了改造,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文学创作在贴近现实、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涌现了不少有全国影响的佳作;话剧艺术和电影艺术获得发展;电视艺术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美术界也是人才辈出,名家汇集。尤其是1978年以后,各种文学和艺术种类都出现了繁荣景象,它们在反映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借助企业、市场和商业发展方面走在中国的前列。
艺术的发展 1949年10月后,广州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改造传统艺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和各种艺术种类得到全面发展两个方面。两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从而使“南派”艺术既保留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
粤剧、粤曲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州市有关部门即组织粤剧和粤曲的改革工作。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改戏、改人、改制”工作。“改戏”即淘汰或扬弃有封建色彩的戏和内容,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同时创作体现新时代要求的作品,并对粤剧粤曲的表演形式、表现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使粤剧粤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粤剧改革和创新的作品主要有《表忠》、《凤仪亭》、《平贵回窑》、《附荐何文秀》、《三娘教子》、《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三脱状元袍》等。粤曲整理和创新的曲目有《宝玉怨婚》、《仕林祭塔》、《秦琼卖马》、《周瑜写表》、《朱老巩护钟》、《许云峰舌战群魔》和以新羊城八景为题材的八首作品等。粤曲在注意吸收南音、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曲艺形式后,逐步改变了长期只有粤曲清唱的现状,发展了粤曲说唱、弹唱、表演唱等形式,作品有粤曲弹唱《二泉映月》、《精忠谱》等。在“改人、改制”方面,通过民主改革,全面整顿粤剧旧戏班,建立共和班,实行民主管理制度。1958年分别成立了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1954年成立广州市曲艺学会,1958年成立广东音乐曲艺团。老一辈演员(艺人)焕发了青春,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新秀。有关的大型活动有中南区戏剧观摩会演和羊城国际粤剧节。
音乐艺术、曲艺活动的兴盛 1949年10月后,广州音乐艺术的繁荣具代表性的是广东音乐。1956年成立广东民间音乐团,产生大批优秀曲目,而且新人辈出。表演形式由30年代单一的齐奏形式发展到独奏、协奏和大合奏,并对民族音乐交响乐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演奏技巧上则首创了泛音演奏法。声乐方面,《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爱你,中国》等优秀歌曲曾风靡全国。80年代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通俗或流行歌曲。曲艺方面,南音是除粤曲外广东传统曲艺保持到当代仍能独立演唱的曲种,产生了著名作品《沙田夜话》,还有《水上居民怀念周总理》、《兰圃抒怀》等。由专业和业余艺术团体共同参加的大型音乐艺术交流演出活动也相当活跃。1962年3月,首届羊城音乐花会在广州举行。大型艺术活动还有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南)、广东省艺术节、羊城艺术博览月、羊城之夏文艺节、羊城少年儿童艺术花会、“省港杯”歌唱大赛等。
美术创作的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地区的美术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以岭南画派为代表的国画艺术融入了新时代的韵律,创作了《江山如此多娇》等一批优秀作品。雕塑艺术也涌现了《五羊石像》、《广州解放纪念像》、《艰苦岁月》、《欧阳海》、《挑战》等一批以社会主义建设或广州的历史与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此外,油画、水彩画、版画、连环画、漫画等各种美术题材都有知名的画家和作品。
话剧的发展 话剧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了长足进步。1953年成立华南话剧团(今广东话剧团),1963年又成立羊城话剧团(今广州话剧团),还有战士话剧团。这三个剧团曾创作或演出了包括《南海长城》、《新局长到来之前》等一批中外优秀话剧。80年代以来,又创作并演出了一批反映改革开放的有影响的作品,例如《南方的风》、《裂变》、《哦,女人们》、《情结》、《特区人》、《急流》等。
影视艺术颇具特色 广州地区电影艺术的繁荣是在5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今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成立以后。30多年间珠影拍摄了《南海潮》(上)、《大浪淘沙》、《羊城暗哨》、《七十二家房客》、《乡情》、《孙中山》、《廖仲恺》、《雅马哈鱼档》、《寡妇村》、《出嫁女》等优秀影片,成为中国八大电影制片厂之一。1988年,在广州出现了中国首家私营的影视创作机构王氏影视剧本有限公司。电视艺术起步于60年代中期,真正繁荣则是80年代后。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广州电视剧制作中心先后摄制出《公关小姐》、《商界》、《小船》、《外来妹》、《过埠新娘》、《海瑞传奇》、《冷暖两心知》等富有岭南生活气息或广州都市生活的电视剧,并有作品获第十一、十二届大众电视“飞天奖”和第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以及一些国际奖项。
文学的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地区的文学创作不论是小说、诗词、散文,还是戏剧创作都产生了一批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并具有“南国文学”的特色。其中又以小说创作较为突出。50~60年代初期,一批老作家欧阳山、陈残云、吴有恒等创作了《三家巷》和《苦斗》(《一代风流》前二部)、《香飘四季》、《山乡风云录》等代表广州当代文学水平的优秀作品。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代价》、《姻缘》、《在小河那边》、《海风轻轻吹》、《火红的云霞》等在全国获奖或产生强烈反响的短篇小说,以及《柳暗花明》等长篇巨著。80年代后期,又产生了在中国大陆最早反映商品经济下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商界》。散文方面有秦牧、黄秋耘、岑桑等一批作家,代表性作品有《艺海拾贝》、《往事并不如烟》、《当你还是一朵花》等散文集。诗词和戏剧剧本创作方面也产生了不少的佳作。如诗人黄宁婴、梁宗岱、陈芦获、欧外鸥等有代表作(集)《九月的太阳》、《荔枝红》、《远天的木棉》、《梁宗岱诗选》、《桑野》、《欧外鸥诗集》等。戏剧剧本的创作成果主要体现在粤剧和话剧等方面。
二、主要品类及团体
广州地区的文学艺术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尤以具有地方色彩的地方戏剧、音乐及民间说唱艺术更为发达。相应地出现了一批文学艺术团体,成为广州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学的品类和团体 文学是广州地区产生最早的文艺品类。从秦统一岭南有“上书”起,已有2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品类主要有文、诗、词和小说。
文 广州文学中产生最早的品类。吴道容编辑、张学华增补的《广东文征》收录了自汉至清的广东作者712家,其中广州地区作者455家。作品分为16类:①敕、制、诰、命;②上书、表、启、状;③奏疏;④策议;⑤书;⑥论辩、考说;⑦序;⑧题跋;⑨记;⑩碑;⑾墓碑、表志;⑿传状;⒀祭文、诔;⒁赋;⒂箴、铭、烦、赞;⒃杂文。各种文体俱备。近现代出现了散文作品。当代散文以秦牧、黄秋耘、岑桑等为代表。
诗 在广州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清朱彝尊、王士祯等认为岭南诗作颇有特色,称之为“岭南诗派”,作者多为广州地区人。由于古代广州地区诗人多出现于国家遭受巨大变故之时,所以古代多爱国诗人,多慷慨激昂、忧国忧民之作,境界雄伟、气势劲厉、音调高亢、直抒胸臆。近现代诗歌创作也多反映资产阶级革新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斗争的诗作,洋溢着强烈革命激情。当代的诗作则以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为多。代表性的诗人有冯乃超、楼栖、黄宁婴、梁宗岱、欧外鸥、陈芦获、韦丘等。他们当中不少人同时又是散文家。
词 始于南宋,清以前词作不多,清代较为兴旺,据叶恭绰《全清词钞》的不完全统计,岭南词人有140多家,多为广州地区作者。作品中有境界雄伟、气势刚劲、音调高亢、豪放雅驯之作。近现代和当代也有一些词作,其中一些是为粤曲等地方曲种谱写的唱词。
小说 广州文学中出现最迟、但在当代最为繁荣的品种。近代的作品多倾向现实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说的体裁百花齐放,不仅长篇小说佳作较多,短篇小说也曾多次获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当代长篇代表作品有欧阳山《一代风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黄谷柳《虾球传》、吴有恒《山乡风云录》等。当代代表性作家还有肖殷、何家槐、周钢鸣、于逢、杜埃、华嘉、黄庆云、陈国凯等。
团体 历史上出现较早又有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有明初“南园五子”在南园抗风轩(今中山图书馆南馆)成立的“南园诗社”,它与以高启为首的“吴四杰”、林鸿为首的“闽十才子”同时开启了明朝一代风雅之宗。其后诗社渐兴,有王渐逵、伦以训等的“越山诗社”和郭棐、王学曾等的“浮丘诗社”。嘉靖、隆庆年间有“南园后五子”在南园成立的诗社。当代则主要有广东文学院、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作家协会、广州市戏剧家学会等。
艺术的品类和团体 广州的表演艺术品种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主要有粤剧、广东木偶戏、广东音乐、曲艺(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讴等)、话剧、杂技、美术、电影、电视等。
粤剧 广东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全国较大地方剧种之一。有300多年历史。唱词结构基本上是7字句和10字句,后发展为长句和自由句格。唱腔有武生专用的大喉,小生文武生专用的平喉,旦角专用的子喉。曲调有正线、反线、乙反线,既能慷慨激昂,又能哀怨悲叹。伴奏乐器除运用二弦、三弦、高胡、月琴、琵琶、笛子、沙鼓、高边锣等民族乐器外,还运用扬琴、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传统粤剧剧目有近3000个。当代作品主要有《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广东粤剧院和广州粤剧团是当代的主要创作演出机构。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著名演员有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红线女、靓少佳、罗品超、吕玉郎、文觉非、郎筠玉、曾三多等。并有卢秋萍、彭炽权、倪惠英等新秀。
广东木偶戏 广东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的一个分支,其艺术特点是造型精雕细刻,神采逼真,生动传神,细腻简练。它主要流行在广东粤西地区。1956年广州市创办广东省木偶剧团,剧目创作主要有《芙蓉仙子》、《张羽煮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有的节目曾获国际奖项。当代较著名的木偶艺术家和剧作家有郑寿山、林堃、何洛、曹婉娴等。
广东音乐及其他的音乐艺术 广东音乐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其演奏上使用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变化较少,后来旋律与乐汇有所发展,曲调玲珑剔透、悠扬优美,节奏明快清新,旋律自然和谐、流畅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传统乐曲约300首,主要有《赛龙夺锦》、《平湖秋月》、《孔雀开屏》、《雨打芭蕉》、《旱天雷》、《步步高》、《柳浪闻莺》、《娱乐升平》、《渔歌唱晚》、《鸟投林》等。社团有“济隆”、“李社”、“角社”、“钟声慈社”等。当代作品有《春到田间》、《山乡春早》、《织出彩虹万里长》、《喜开镰》等;主要演出团体有广东民间音乐团(今广东音乐曲艺团)。主要作曲家有严老烈、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大傻、丘鹤俦、吕文成、易剑泉、陈德巨、梁以忠、黄锦培等。主要演奏家有卢家炽、尹自重、何浪萍、骆津、刘天一、余其伟等。另广州市属8区1县3市约有150多个民间团体。
除广东音乐外,当代广州的音乐艺术还有声乐、交响乐、通俗流行音乐等。主要团体有广州乐团、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广州歌舞团、战士歌舞团、小云雀合唱团、虹虹老战士歌咏团、军医女子军乐队、市音乐家协会等。较著名的作曲家、歌唱家、指挥家、演奏家等有李鹰航、张棣昌、赵宋光、陆仲任、施明新、杨桦、罗荣巨、黄飞立等。
粤曲 广东最大的地方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约有150年历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曲种。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声腔艺术,讲究唱工,不长念表。其唱腔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主要喉腔。曲牌丰富。粤曲的流行区域极广,以广东、港、澳为主要基地。凡有粤籍华人华侨聚居之地均有粤曲演唱。早期的代表作是八大名曲。最早演唱粤曲的是“八音班”,后有师娘与女伶。当代的主要表演团体是广东音乐曲艺团。有著名演员张月儿、张琼仙、熊飞影、小明星、徐柳仙、白燕仔、李少芳、何丽芳、谭佩仪、黄少梅、李丹红以及新秀罗玉荣、陈玲玉等。
木鱼歌 由佛教“变文”、“宝卷”词与广州地区的民歌融合而产生。清朝极为兴盛。用广州方言演唱,唱腔简洁朴素,轻柔清雅,通常没有乐器伴奏,只是敲打“木鱼”。优秀代表作品有《二荷花史》和《花笺记》。因腔调简单平淡,今已少有演唱,被吸收入粤剧等地方戏曲中。
龙舟歌 广东曲种。音乐曲调、唱词结构与“木鱼歌”大体相似,不需进行唱腔设计和伴奏,说唱极为方便。今已基本无专门演唱龙舟的艺人,曲调被粤剧、粤曲等吸收为曲牌使用。
南音 广东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起源有3种说法:一是在木鱼、龙舟基础上,吸收扬州弹词等曲种发展而成;二是广州说唱艺人对扬州弹词进行加工提高而成;三是在外省南词班的音乐腔调传入广东,与木鱼、龙舟结合而成。唱调严谨、整齐,行腔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通过节奏、声腔的变换,能够表演各种思想情绪。抒情叙事兼长,深为人们喜爱。主要传统曲目有《叹五更》、《客途秋恨》,当代有《沙田夜话》。广东音乐曲艺团时有演出。
粤讴 广东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传统粤讴多为十余句的短曲,以小乐队伴奏。曲调格律严谨、哀怨沉郁、节奏缓慢,其曲调有鲜明地方色彩和通俗文学特色。有招子庸著《粤讴》(1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有演唱,仅在粤剧、粤曲中稍有保留。
话剧 广州艺术中完全由外国传入的戏剧形式。20世纪初传入。二三十年代出现以新文艺工作者、青年学生、青年军人为主的话剧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广东话剧团、广州话剧团和战士话剧团。创作演出了《南海长城》、《新局长到来之前》、《情结》等一批中外优秀话剧。有马孟平、乔毅、姚锡娟、简肇强及许雁等知名演员、剧作家、导演。
杂技 广州地区杂技艺术发达,在中国当代杂技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演团体有广州杂技团和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表演节目难度大,惊险精彩,曾多次代表中国出访或参赛,并首创中国杂技在国际大赛上获金奖的先例。代表性节目有《顶碗》、《滚杯》、《双顶碗》、《钻地圈》、《双爬杆》、《抖空竹》、《柔术转毯》、《女子大跳板》等。著名演员有崔良玉、梁义、余剑、戴文霞、严志诚等。
歌舞 当代以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舞为主。有广东歌舞剧院、南方歌舞团、广州歌舞团、战士歌舞团等艺术团体。演出歌舞《喜送粮》、《金凤花开》、《野营大军过山来》、《胶园晨曲》、《五朵红云》、《夜练》、《草笠舞》等。梁伦、陈翘等成就较高。
美术 主要有国画、油画、水彩画、漫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等种类。国画有岭南画派等艺术流派。著名国画艺术家有黎简、居巢、居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黎雄才、关山月、胡根天、马慈航、苏卧农、李抚虹、赵少昂、杨善琛、杨之光、王玉珏、刘仑等。代表作品有《东战场的烈焰》、《雄师》、《红棉》、《江山如此多娇》等。油画家有李铁夫、符罗飞、杨秋人、余本、汤小铭等。水彩画家有王肇民、黄笃维等。漫画家有廖冰兄等。版画家有黄新波、李桦、杨讷维、赖少其、胡一川等。雕塑家有尹积昌、潘鹤、唐大禧、林毓豪等。近现代有美术团体春睡画院、赤社美术研究会、广州大众漫画会、现代版画会等。当代的美术机构有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广州市美术公司、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岭南画派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等。
电影、电视艺术 广州的影视艺术突出南国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题材多选自岭南及广州地区的历史和现实。艺术手法上较抒情、细腻。《孙中山》、《乡情》、《公关小姐》、《商界》、《外来妹》等影、视作品均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有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广州电视剧制作中心等机构,有蔡楚生、陶金、伊琳、王为一、丁荫楠、张良、胡炳榴、王进等著名演员和导演。
三、特点
广州的文学艺术发轫、发展在岭南,随着广州历史的发展,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并与外来文化(包括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地互相交流、融汇,逐渐形成了为自己所有的特性。
地域性 即浓郁的地方色彩。由于广州远离中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在历史上都与中国北方有一定的差异,加上低纬度的地理位置与气候,使广州的文学艺术如同广州的历史、风俗、城市建设等一样,呈现出岭南特色,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域色彩。首先,表现在艺术种类所使用的语言上,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使用广州方言表演。例如话剧,除有用普通话演出的话剧,还有用广州话演出的话剧。很多地方剧种、曲艺形式,例如粤剧、粤曲等只能用广州话演出。其次,地域性体现在广州的艺术虽然曾深受中原艺术的影响,但都有过逐步地方化、岭南化的过程。广州不少的艺术种类,其起源都与中原等地的艺术有关,例如粤剧最早源自江西弋阳腔、江浙的昆腔,还有梆子腔的影响,又都与本地的民间艺术相融合,并形成广腔,其后这种“地域化”的过程不断发展,使得粤剧虽然保留了中原艺术的曲牌、曲调,但更具有岭南民间说唱和小曲小调的痕迹,因而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声腔、音乐方面也明显区别于外省的戏剧。第三,反映的内容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呈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以小说为例,《三家巷》反映的是20世纪初期广州城的生活现实,描写了大量广州的民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香飘四季》反映珠江三角洲农村水乡的生活,它所描写的内容充满了浓郁的岭南生活气息。地域性是广州文学艺术最为外显的特色,它构成了广州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开放性 广州文学艺术主要是中原文学艺术与本地民间文学艺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非自发性使它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开放性:没有较为固定的框架或程式,容易吸收和补充新的内容和形式,并经过创新形成新的品类。到了近代,开放性表现为较早地开放吸收西方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为我所用,不断地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已有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具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特质。
在古代,广州文学艺术就善于吸收中原等地的文学艺术。不仅文学中的诗、文、词均受中原地区文学的影响而产生,而且外省歌舞、戏剧等文化背景与岭南文化差异甚大的艺术形式传入广州时,都很容易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扎根流传,被本地艺人吸纳,成为广州艺术的重要基础。近代以后,广州作为“西学东渐”的前沿地带,得开放风气之先。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开放特性得到进一步的呈现,成为了近现代广州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粤剧在19世纪下半叶已广泛吸纳西洋乐器和西洋音乐创作的技法;当电影、话剧传入后,粤剧大胆借鉴、运用电影和话剧写实的艺术手法,开创了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吸收西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先河。20世纪30年代,粤剧省港班的伴奏乐队有的已分为“中乐部”和“西乐部”,广泛使用西洋乐器小提琴、萨克斯管、木琴、小号、吉他、曼陀林等。至当代,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萨克斯管已成为粤剧乐队的“传统乐器”。广东音乐也是中国民乐中最早吸收小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并使之民族化的艺术,因而在中国民乐中独具一格。岭南画派则最早在中国传统国画创作中吸收日本和西方美术的技法。1978年以来,广州文学艺术又一次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最早表现出开放的趋向:电视艺术最早引入港台地区的电视连续剧;音乐上最早引进港台及外国的通俗、流行音乐,带动了国内通俗艺术的繁荣;最早引入卡拉OK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广州文学艺术所始终具有的善于开放、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特质。
兼容性 广州的文学艺术在古代主要受中原文学艺术影响;在中国打破闭关自守局面后,主要受西方(包括东方的日本)文学艺术影响。因此,它在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同时,又处处融汇了中原文学艺术及西方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很强的兼容性和多文化的特色。例如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包括弋阳、昆山、梆子、二黄等)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更吸收了电影、话剧、音乐等外来艺术的成分而形成的。广东音乐最早也是流传到广东的中原古乐、昆曲、江南小调与本地民歌谣结合的产物。岭南画派调和了居廉和以竹内栖风为首的日本近代京都画派的风格,并由于它在形式上采用了中西兼容的手法,因而被称为“折衷派”。由此可见,兼容与己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在广州文学艺术中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革新性 广州文学艺术对外来文学艺术的借鉴和兼容,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而是不断地根据现实的需要变革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粤剧发展的300多年历史,就是不断变革创新的历史。最初,它由外省入粤的“外江班”逐步过渡到与“本地班”结合形成“混合班”。20年代初又由“戏棚官话”改为广州方言道白,以“平喉”代替假嗓。板式结构从早期的梆黄体制的一腔到底(即梆子、二黄分家演唱),改为腔调变化繁多;曲调由粗到细,由疏到密,并吸收中外流行电影歌曲,使粤剧越来越具备地方特色。20世纪20~30年代,粤剧还从早期演出火爆、粗犷、炽烈而古朴的“江湖十八本”转为演出直抒胸臆、艳情哀怨、反映生活现实的家庭伦理戏,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和需要。为了与崛起的市场竞争,粤剧又借鉴、吸纳西方电影的剧本编排方法,把分镜头的方法溶入粤剧中,摒弃早期粤剧传统戏“班本”常用的“过场戏”,把布景地点相对固定下来,使场景更接近现实生活。为了使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能更集中、连贯,采用了文学和西方电影、戏剧的倒叙手法,增加歌唱场面,并创新地增加了“主题曲”。唱腔结构方面的变革则更大。这时的粤剧“梆黄”不仅可以混合演唱,而且本地的民间说唱、中外民歌、小调、电影歌曲、器乐曲中的“广东音乐”都可以填词与梆黄混合演唱,并沿用至今。正是这种锐意革新的精神,使粤剧从传统走向现代,可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观众的需要,又保持自身发展的连贯性,直至90年代仍然具有生命力。
革新性在多方面均有体现。明时的“南园诗社”倡导明代新诗风;近代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认为诗歌要“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高度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广东音乐为寻求表现新时代人们新的精神和感情,革新了以往简朴、平稳、舒缓的特点,替之以乐观轻松、舒展向上的精神气质。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等把革新精神带入艺术创作。他们在题材上打破传统格局,把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绘入画中;在艺术上,兼采中西绘画之长,吸收西洋的形象艺术,“共冶一炉”。正是这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革新,为中国现代绘画史带来了新的流派。广州文学艺术较少保守性,善于吸收新鲜事物和新时代精神,这与它所具有的变革创新精神是有关系的。
参考书目:
丘鹤俦编:《琴学精华》、《弦歌必读》,广州出版社,广州,1925年。
天籁乐庐编:《粤乐府》,澳门出版社,澳门,1935年。
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1988年。
张振金;《岭南现代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1989年。
-
-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
-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
-
- 李广与程不识的不同之处
- 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祖上李信是秦国大将,曾率数千人攻逐燕太子丹,并生擒之,后因夸口用20万人可灭楚国,失败而归。李广勇
-
- 晋穆侯攻戎之战,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
- 晋穆侯攻戎之战是发周宣王执政期间的战争,其时间约从公元前8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90年的战争。那么,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晋
-
-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
-
- 商均墓为何历经多年仍受到虞城世代百姓的祭拜
- 商均虽然被太史公定论为不肖,没有能力承继帝位,可能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领袖,但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海内经》说,义均是始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