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广州是中国开展体育运动较早的城市,体育运动技术力量强,运动水平较高,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众多的场馆与设施,并且拥有一批具有地方特点和优势的项目。在1988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城市运动会上,广州市获得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成为居中国大陆前列的体育强市。
一、发展简史与主要成就
1949年前的简况 广州地区的体育运动源远流长,是中国较早发展近代体育的地区。虽然其体育活动始于何时尚未考定,但各种文字资料记载可证实中国民间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划龙舟、舞狮、游泳、舞龙、踢毽、信鸽以及秋千、放风筝、抢花炮、抽陀螺、跳绳、登高等项目在古代广州相当流行。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在有关南汉国的史籍中已有确凿记载。1841年,广州三元里村民以武术为手段,歼灭英国侵略军200多人,反映了武术运动在古代广州的普及和兴盛。
广州出现近代意义上的体育运动,始于清咸丰九年(1859)。当时在沙面租界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先后建有游泳池、网球场、足球场、桌球室等体育设施,广州市民受其影响,开始从事这些项目的体育活动。1872年起教会学校在课余开展球类、田径、游泳、体操等体育活动,对近代体育在广州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1903年后,广州的中、小学校开设体育课,设置跑步、踢球、跳高、跳远、单杠、木马等体育项目。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孙中山先生对体育强国健民功能的推崇和倡导,广州地区的体育活动(尤其在学校)广为展开。1919年,广东精武体育会(后改广州精武体育会)成立,促进了20~30年代广州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1927年10月和1933年分别成立的广东省体育协进会和广州市体育委员会,领导和组织当时的广东与广州的体育运动。因此,从本世纪初至抗日战争前(尤其是20~30年代)是广州历史上体育运动的活跃时期,这时期不仅涌现了广州精武体育会、广州粤秀体育会、两广国术馆、广州国民体育会、广州市警察体育会、广州市民体育会、广东太极联谊会、塔光国术社、广东省体育协进会等民间或半官方的体育社团;而且,兴起了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竞赛活动。1904年,广东省运动会(时称广东大运动会)在广州举办,至1937年共举办了14届,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举办了第十五届。市辖学校运动会1926~1937年共举办了8届。群众性长跑比赛活动从1930~1938年,每年举行一次。还举办过足球、篮球、排球、垒球、网球、游泳、田径、武术等单项竞赛。已建成的体育场馆有省运动场(今省人民体育场)、沙面网球场、沙面游泳场、海角红楼游泳场等场馆。
1949年后的简况及主要成就 1949年广州解放后,广州地区的体育运动进入到兴盛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兴建了大批的场馆、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创造或刷新了一批中国、亚洲和世界纪录。
体育机构成立和体育场馆兴建 1950年广州市体育总会成立,1953年广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之后,田径、体操、技巧、游泳、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等一批单项运动协会陆续成立,1957年全市有产业体协22个、基层体协694个、体育专修班1个、业余体校4所;1992年全市有单项体育协会34个(会员11522人)、体育高等院校2所、业余体校20多所、传统体育项目学校189所。体育经费也由50年代初期不足10万元增加到1991年的764万元。体育场所的兴建始于1950年,建设了越秀山运动场,以后建成二沙体育训练基地、越秀游泳场、广州体育馆等当时中国大陆一流的场馆。1987年,为迎接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又兴建了天河体育中心(图1)等一批场馆。至1992年,全市有各种体育场所4096个,其中体育馆12个,有塑胶跑道的田径场5个,可加温的室内游泳池9个,形成了以天河体育中心为主体的新旧场地、高低档次场地相结合的设施配套网络(表1),改变了广州1949年以前体育场馆“一缺二陋”的状况。
图1 天河体育中心(前为天河游泳馆、右为天河体育场、后为天河体育馆)
表1 广州地区主要体育场馆名录
体育人才辈出和运动成绩优异 1949年以前,广州的专业运动队很少。50年代后期,体育队伍迅速壮大。1956~1966年有市级业余运动队42个、基层业余运动队4506个;1981年广州市体工队成立;1992年有专业运动队12个,运动员310人;并逐步形成了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运动队、中小学校业余体校、市属体育重点班、体育实验学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一条龙”的训练体制。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1900多人,包括容国团、陈镜开、黎纪源、陈满林、戚烈云、莫国雄、陈肖霞、梁丽珍、胡克明、侯加昌、庾跃东、陈伟强、关渭贞、吴迪西、劳玉晶、许志强、刘海英、容志行、廖文芬、李心意、古广明、赵达裕、杨官璘等。
广州地区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至1959年,已全部刷新1949年前的广东省和广州市各项运动纪录。1956年6月7日,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创造者;1957年5月1日,戚烈云创造了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1959年4月容国团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至1992年,广州地区运动员破超世界纪录有34人17项52次,获得世界冠军46个,获全国冠军的达831人。破世界纪录或获世界冠军的项目包括有举重、游泳、航空模型、航海模型、乒乓球、羽毛球、跳水、技巧等。在历届全运全上,广州运动员均在广东代表团占较大比重。在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广州运动员获26项金牌,为广东代表团获创世界纪录、金牌数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名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州市还拥有一支包括傅汉洵、梁伯熙等优秀教练员在内的教练队伍,共289人(其中高级教练17人,中级教练187人),裁判员1071人(其中国际级20人,国家级135人),以及一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竞技体育活跃和赛事众多 1949年前,在广州举行的重大赛事主要是广东省运动会。1949年后,体育竞赛渐增,并转入经常化。仅市级竞赛,1953年为18项次,1957年为75项次,1959年达200项次。1979年以后,开始承办全国性和国际级比赛,1988年在广州地区举行的国际体育比赛有78场次,较重大的赛事有第三届亚洲游泳锦标赛、1988年国际女子足球锦标赛、中国国际乒乓球公开锦标赛、1988年沙面杯纳贝斯高网球大奖赛等。其中广州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型的、最重要的国家级比赛是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最为重要的世界级比赛是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除以上赛事外,在广州举办的重大比赛还有“省港杯”足球赛、“五羊杯”中国象棋赛、第九届世界杯羽毛球锦标赛等。它们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广州体育事业的兴旺与繁荣。
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和活跃 在50年代,全市有15万人坚持做广播体操,87.5%的高等、中等学校开展“劳卫(劳动卫国)制”体育锻炼。在60年代,全市有60~70万人参加体育活动或锻炼。70年代末~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展开。市民踊跃参加足球、长跑、游泳、划龙舟、武术、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1981年,全市有各类足球队6732个,参加足球运动达8.7万人。80年代,每年坚持长跑运动的人数达70~80万人,全市拥有中老年长跑队、火炬长跑队等业余长跑队3万多个;在夏季,参加游泳的人数突破500万人次。各类学校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体育活动的普及率达92%。除了参加传统的体育项目活动外,新兴的体育项目如台球、桥牌、网球、滚轴溜冰、健身健美、体育舞蹈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体育运动还深入到不少家庭,许多家庭拥有了健身器械。体育活动和锻炼也从清晨的“晨运”扩展到夜间的健美、健身及其他形式的活动。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更是频繁(表2),一年一度的划龙舟活动(图2)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群众观看;一年一度的重阳登高活动也异常活跃。在市属4个县(市)中,增城市、番禺市、花都市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有17条街道、33个镇进入体育先进乡镇行列,荔湾区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
图2 龙舟竞渡
表2 1991年广州市群众体育活动简表
体育改革起步早和成效显著 1979年起,广州体育事业随着经济改革开始了改革的历程,它包括改革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实行社会办体育等方面。1979年起,市属体育场馆试行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场馆基层单位的自主权,实行综合性、多形式一场(馆)多业的经营方式取得显著效益。1982年各场馆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收入计划,共收入135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加近3倍。这一改革使广州的体育场地经营体制向多功能、多形式方面发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繁荣。1984年10月,白云山制药总厂出资赞助广州市体委,合办市足球队,广州足球队易名为白云足球队,在中国大陆开创了企业赞助体育的先例,促进了广州足球运动的发展。此后,企业资助市体委合办的优秀运动队增加到12个,基本上每个优秀运动队都得到了企业的资助。社会办体育还体现在企业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和重大比赛蔚然成风,改变了原来由国家拨款办体育的单一渠道,弥补了广州体育事业经费的不足,为广州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体育运动的普及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第六届全运会、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和一年一度的划龙舟、登高等活动都是因为得到企业与社会的大力资助而得以举行的。社会办体育还体现在体育募捐和发行体育奖券等方面。这些做法由广州首创,现已成中国大陆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集资方式。
体育宣传工作和对外交流活动 广州先后创办了《足球》报、《象棋报》、《武林》等专业报刊,并创办了综合性的《现代体育报》。其中《足球》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曾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十佳报纸之一。改革开放后,广州体育界与国外和港澳地区的交流活动日趋频繁。有一年一度的“省港杯”足球赛,还有许多穗港澳联合举办的赛事。1991年,全市共派出46批347人赴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体育竞赛及体育学术交流。
二、基本特色
广州地处中国的南方,其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和地方特色。
发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体育项目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水道纵横,池塘湖沼密布。由于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游泳成为广州最为普及流行的体育项目。为此,广州市把游泳作为广州体育的重点项目加以发展。全市除修建了122个标准游泳池外,还修建了一批简易游泳池。280多个简易游泳池遍布市区小学,成为少年儿童学习游泳和培养优秀游泳运动人才的摇篮。广州的游泳运动在中国居于较高的水平,据统计1949年后广州培养了游泳运动健将117名,其中有戚烈云、莫国雄、符大进、林锦珠、罗计崧等。
根据广州人熟习水性的特点,广州还大力发展水上运动项目,如跳水、水球、蹼泳、航海模型。这些项目或产生过世界冠军(如跳水的陈肖霞,航海模型的邓全远、谭元峰等)和亚洲冠军(如蹼泳的胡共敏、陈劲峰等),或居于中国的前列。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则大力扶持划龙舟活动。1988年端午节期间,举办了全市性的“88龙舟节”活动,设57个赛点,参加表演的龙舟、龙标1728艘(条),运动员达4万人。观众超过200万,其中1.5万是专程回来观光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划龙舟活动又促进了广州体育的水上运动项目(如赛艇等)水平的提高。
发展适合广州人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 广州人总的来说身材比北方人矮小,具有灵活、敏捷等特点,协调能力也较好,但在力量、耐力等方面不如北方人。因此,广州市在发展体育运动时,着力发展“小、灵、快”项目。例如重点发展羽毛球、乒乓球、跳水、体操、技巧等项目,羽毛球项目出现了侯加昌、庾跃东、关渭贞、吴迪西、林燕芬、劳玉贞等优秀运动员,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乒乓球项目上不仅出现过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也培养了梁丽珍、胡克明、林志刚等好手。在体操、技巧这些适合快速与灵巧素质的项目上,历年来涌现了廖润甜、门晓敏、许志强、黎少文、李小燕等世界和中国的冠军。在田径、举重等体能类项目方面,广州运动员发挥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短跑、跨栏、跳远、轻量级举重等项目上多次取得全国冠军或亚洲冠军、奥运会冠军,拥有袁国强(男子短跑)、廖文芬(女子跳远)、陈伟强和罗建明(举重)等优秀运动员。
发展有坚实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 广州市把群众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广大市民锻炼身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又把它们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加以大力引导。广州市体委每年元旦、春节及其他重大节日都举行环市跑,在端午节和重阳节组织赛龙舟和登高活动。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参加者多、普及面广,为广州体育培养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主要经验
广州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发展为中国的体育强市,主要经验有:
各级领导重视体育运动 广州市的历届领导都把体育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国健民的事业,因此对体育工作身体力行,大力提倡,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给予支持。第一任市长叶剑英亲自号召并率领市民群众和青年兴建越秀山体育场。以后,历届市领导都亲自关心广州体育场馆的建设、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
发挥优势,培育具有特色的体育强项 在发展竞技体育时,广州并没有采取一刀切或全面开花的发展方针,而是认真研究和发掘适合广州人体能特点的优长项目,使广州体育在游泳、水上项目上和“小、灵、快”项目上形成优势,为广州体育运动保持较高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广州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取得重大突破或优异成绩的项目,往往都是广州体育运动中的优长项目。
注重培养后备力量 广州市注意竞技体育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相互结合和互相促进,注重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为广州体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后备力量。为此,创办了众多的业余体校。许多优秀的广州运动员均是由少年业余体校培养成才的。1991年,广州市少年儿童业余运动员在全国性青少年比赛中获得9枚金牌、15枚银牌、3枚铜牌;在全省比赛中获得金牌72枚、银牌47枚、铜牌53枚。市属各业余体校向省、市运动队输送运动员81名,上送国家队运动员7名。
开拓社会办体育的途径 广州所以能在80年代跃入中国体育强市的行列,除以上经验外,重要原因在于开拓了社会办体育的途径,集社会的财富来发展体育事业。由于体育发展具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跃上了新的台阶,业余和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重大比赛获得了经费上的支持,促进了广州运动员优异成绩的产生。
-
- 齐恒公见鬼
- 齐恒公真的见过鬼吗?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嘞。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有一次在沼泽地里打猎,由齐相管仲亲自为其驾车。突然间,桓公看
-
- 聂政:史上最顾家的杀手
- 根据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聂政者,轵深井里人。”聂政是郭解的老乡,也是轵地 (今河南省济源境内)人氏,深井相当于轵县的一个乡。豫
-
-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
-
- 晋穆侯攻戎之战,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
- 晋穆侯攻戎之战是发周宣王执政期间的战争,其时间约从公元前8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90年的战争。那么,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晋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
-
- 杀手专诸的经济问题
- 如果把战争和谋杀活动当成一种投资活动,那么专诸的这次谋杀无疑称得上史上回报率最高的一次谋杀。根据血酬定律理论,我们不妨把专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