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及评价
1.在八七会议中的地位
研究者认为八七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而八七会议的顺利召开和它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同瞿秋白为召开和开好这一会议所作出的努力分不开的,这是因为瞿秋白是参与决策和具体筹划八七会议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会议的实际领导者和主持者。瞿秋白主持召开八七会议,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理由是:①会议的主要准备工作是起草会议文件,这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党制订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会议的主要文件《告党员书》是由瞿秋白和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共同商讨,由瞿秋白具体起草的,文件阐明的观点都是瞿秋白一贯坚持的。②会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作政治报告,阐明新情况下党的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的方针、政策,并宣读了《最近农民斗争议决案》、《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等文件。③会议确定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及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湘鄂赣粤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区域发动秋收起义实践证明是正确的。④会议选举产生的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在极其复杂和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新的斗争,虽曾一度犯有盲动主义错误,但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
另外,有的研究者还就八七会议为什么由瞿秋白主持召开及推选他为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是非瞿莫属,理由是:①建党初期,他负责党中央理论宣传工作,对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政治主张作出了显著的成绩;②大革命时期,他的理论水平较高,革命活动也很多,无论是促进国共合作,还是批判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反动谬论,他都是旗帜鲜明;③在革命发展的关键时刻,他就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展开斗争,赢得了广大党员的信赖,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④他是五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是党内享有相当高的威信的领导者。
2.关于“左”倾盲动主义错误
瞿秋白是否犯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对此问题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以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在坚持八七会议的正确方针的同时,也实行了八七会议开始的一些“左”倾政策,并使“左”倾错误逐渐发展起来,到十一月政治局扩大会议时,便形成为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和组织上的惩办主义。理由是:模糊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定界限,在民主革命中反对了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形势估计上,否认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否认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认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高潮”;实行了盲动主义策略总方针,其核心是以工人暴动为“中心”和“领导者”的城乡武装暴动,搞的是城市中心论;在组织上采取了惩办主义的“左”的政策;规定了一系列“左”的政策,等等。
近年来有的研究者提出,瞿秋白的错误,是在革命处于重要转折关头,对革命道路进行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虽然有“左”的偏向,但尚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左”倾盲动主义。理由是:①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并不是在革命潮流低落时蛮干盲动,而是在“领导革命潮流的发展”中有急躁情绪;②瞿秋白没有提出系统的“左”倾理论,而是在纠正右倾机会主义时出现的偏差;③瞿秋白没有背离八七会议的总方针,而是在坚持执行总方针中产生了失误。有的研究者还用大量史料,详细论证了以往党史论著中被作为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的代表事例——江南农民大暴动,并不是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主观炮制的产物,而是江南广大农民孕育着的反抗因素的必然爆发,是我党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的结果。
关于错误的责任问题,研究者也有两种相左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瞿秋白的“左”倾错误,无论是政治上的盲动主义,还是组织上的惩办主义,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的“左”的政策,其创造者不是瞿秋白,而是共产国际代表,主要是罗明纳兹。他们不仅是盲动主义的创造者,而且是强迫推行者,因此,瞿秋白不负主要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左”倾错误是由革命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急性病滋长起来的,是党内“左”倾情绪发展的结果,有其内在的思想和社会根源;这次“左”倾错误是通过党的八七会议和十一月政治局扩大会议自觉地形成的,我们党自己应负主要责任。而瞿秋白正是这一错误的制订者和主动推行者之一,又是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理应负主要责任,这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3.对中共六大的贡献和失误
研究者认为,瞿秋白作为中共六大的筹备者、组织者和主持者之一,对六大所作的贡献是突出的。他不仅为大会的召开在会前和会中做了具体的准备,而且在理论上、政治上基本上提出正确意见,他对中国革命性质、形势、任务和反对党内“左”右倾错误的正确认识,保证了六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同时,还应看到六大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也与瞿秋白的认识有关,其中主要是未能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国情,主张城市中心论,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4.关于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打击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共产国际最先给瞿秋白定下犯了“调和路线”错误的调子,并对他进行打击。其主要依据是:①1930年11月共产国际东方部在《关于中国党三中全会与李立三同志的错误的报告》中,错误地指责瞿秋白对李立三盲动主义的路线采取调和态度:②同年12月共产国际正式给瞿秋白戴上“调和路线”、“两面派”和“小团体”三顶帽子;③1931年1月,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将瞿秋白犯有调和主义错误的结论写入由他起草的六届四中全会的决议。
有的研究者还进一步分析了共产国际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借故打击瞿秋白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瞿秋白在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期间,表现出了一个党的领导人善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和维护中国共产党正当权益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丁守和:《瞿秋白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李维汉:《对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的回忆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三期。
3.丁景唐等:《瞿秋白研究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冒炘:《〈多余的话〉讨论述评》,《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一期。
5.何一成:《瞿秋白不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首倡者》,《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一期。
6.丁守和:《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理论的贡献》,《文史哲》1985年第三期
7.潘家春:《早期瞿秋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探讨》,《上海师大学报》1985年第三期。
8.董泰:《近年来史学界对瞿秋白在党史上的地位的研究概述》,《党史通讯》1985年第三期。
9.陈铁健:《瞿秋白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叶心瑜:《关于瞿秋白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一辑。
11,陈铁健等编:《瞿秋白研究文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12.朱敏彦:《瞿秋白主编的〈布尔什维克〉》,《新闻研究资料》1987年第三辑。
13.何一成:《瞿秋白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湖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四期。
14.郭文亮:《瞿秋白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海师大学报》1987年第四期。
15.陶用舒:《大革命后期瞿秋白以土地革命为中枢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第二期。
16.李明三:《瞿秋白武装斗争思想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四期。
17.叶心瑜:《瞿秋白与中共六大》,《江海学刊》1989年第一期。
18.刘福勤:《开创性的贡献和难免的失误——瞿秋白早年的基础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评论》1989年第三期。
19.董存发:《瞿秋白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一期。
20.彭志远等:《一九二七年瞿秋白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吗?》,《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六期。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妺喜: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间谍
- 有施国是与夏朝同时期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内有一位叫妺喜的美女很有胆识,商便是在其帮助下灭掉了夏,她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间谍。
-
-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
-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