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儒经之一。据说由孔子传授给曾参,曾参通过自己的弟子世代相传的儒经。

《孝经》不是五经或六经之一,但它在汉代就受到特殊的重视。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说孔子说过,他的思想在《春秋》,而如何做?则要看《孝经》。这样,《孝经》就和《春秋》同样重要。汉代儒者在为五经编造纬书的时候,为《孝经》和《论语》也编造了纬书,称“七经纬”。从汉代起,《孝经》在儒经中就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孝是汉代以后儒学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孝经》的内容,就是讲述如何行孝和行孝的道理。比如行孝的总原则是:保持父母赐给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皮肤,都不要损伤,这是行孝的开始;按儒学的原则办事,取得成绩,使自己的美名流传后世,以显示自己父母的光荣,这是行孝的最高表现。然后又具体说明各种人行孝的不同原则。比如天子的孝,是要自己做出榜样,并且推广到全国。诸侯的孝,是要谨慎勤俭,保持自己的富贵,保住自己的国家和百姓。卿大夫之孝是忠实地实行儒学之道,不说违背儒学之道的话,不做违背儒学之道的事,目的是保住自己的宗庙,使祖宗的祭祀不致中断。士人的孝是在家顺从地事奉父母,做官顺从地事奉官长,能够到达皇帝身边,就要忠诚地事奉皇帝。目的是保住自己的职位,而保住自己职位的目的,又是能够保住自己家族的祭祀。

因此,儒学所主张的孝道,是开始于事奉父母,完成于事奉君主。所以孝道不仅是要孝顺父母,甚至主要不是孝顺父母,而只是通过孝顺父母,培养忠诚、顺从的品质,以使自己能够很好地服从官长,特别是君主。这样,孝就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政治原则。所以古代国家大多都主张把孝道作为治国的原则,就因为孝道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规范。

依《孝经》所说,孝不仅是要好好事奉在世的父母,更重要的是事奉已故的父母和祖宗,要保住对他们的祭祀不要间断。在儒学看来,使自己已故的祖宗和父母不能得到按时的祭祀,乃是最大的不孝。而祭祀是儿子的事,所以儒学认为,人一定要有儿子,如果没有儿子,可以再娶一个或数个妻子,以保证能生下一个儿子,继承家族的祭祀。

祭祀的最高荣耀,是要自己的父母陪同上帝。《孝经》上说,周公旦能够做到让自己的父亲周文王陪同上帝享受祭祀,是孝的顶点,是孝的榜样。

《孝经》还指出,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德行。做了高官,不要贪图享受,欺压百姓;做了小官或者没有做官,不要犯上作乱,要安于本分。这样做,才是孝道。如果不能这样,即使天天都让父母吃最精美的饮食,也是不孝。

《孝经》认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行孝,会得到天地的佑护、鬼神的好感。那些优秀的孝行,能感动天地鬼神。历代的史书上,记载了许许多多因为孝行显著,感动天地鬼神的故事。例如今天人们熟知的“天仙配”,据说就是由于董永的孝行感动了神灵,因而仙女下凡,和他结为夫妻。晋代一个叫孟宗的,母亲冬天有病,想吃竹筍。他没有办法,到竹林中抱着竹子哭泣。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忽然地上就长出了几根竹筍。母亲吃了这些竹筍,病也好了。这类故事,在中国古代述说不完,其理论根据之一,就是《孝经》。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董卓洗劫洛阳城
董卓洗劫洛阳城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魏文侯用才之道
魏文侯用才之道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