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类:
宇宙是什么(见“宇宙学说”)?其中包括宇宙原本是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它由什么东西构成、它存在和变化的依据是什么,等等。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影响最大的观点认为,宇宙原本是一团混沌,朦胧无形,混而为一,之后自然而然分而为二,由二变三,生出了天地万物。关于它的结构,有多种说法,或认为由气组成,或认为由水组成,或认为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等等。关于它存在和变化的依据,也有多种说法,或认为依赖于它的自然本性,或认为依赖于它的虚无本性,或认为依赖于它与人心的沟通,等等。
世界以什么形式存在(见“变易学说”)?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断运动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一种认为,世界是静止的,运动只是表面现象。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见“阴阳学说”)?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原因在于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互相作用,推动着事物运动变化。
人是怎么产生的(见“形神学说”)?多数观点认为,人是形体与精神结合的产物,形体与精神分离人就会死亡。
人的本性是什么(见“心性学说”)?有多种观点,或认为人性本善,或认为人性本恶,或认为人生原无善恶之分,或认为人的本性是顺从自然,等等。
人生价值是什么(见“人生学说”)?有多种观点,或认为在于遵行仁义,树立道德楷模;或认为在于博爱众人,成就公益事业;或认为在于顺其自然,完成生命过程;等等。
如何才能健康长寿(见“养生学说”)?一般都主张平心静气、对症服药、适量运动、行止合节,顺应身体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是什么(见“天人学说”)?大都认为人是由自然界产生出来的,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多层次、多形式的联系,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有一些哲学家更强调人的特殊性,认为人虽然出于自然界,但又独立于自然界,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关系。
如何求取知识(见“致知学说”)?一种观点认为,知识是先天的,有些人生来自知,有些人学也难知。一种观点认为,知识是后天学得的,只有接触事物,多多学习,才能获取知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在于了解事物现象,而在于体会宇宙道理;事物现象与宇宙道理是相反的,体会宇宙道理必须远离具体事物,忘记事物的表面现象。
人类社会是如何演变的(见“古今学说”)?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只有表面形式的变化,没有根本实质的变化,维系社会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维系社会的原则也在不断变化;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变化像一个圆圈,由终到始,由始到终;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退化,越来越糟;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今胜于古。
用什么方法才能治理好社会(见“经世学说”)?一种观点主张采用怀柔政策,一种观点主张采用强力政策,一种观点主张刚柔兼用,一种观点主张顺世自然。
语言能否完全表达人的本意(见“言意学说”)?一种观点认为不能;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另一种观点认为言语虽然可以完全表达说话人的本意,但听话人只有将对方说的话忘掉,才能完全领会其中含义。
实事与它的名称之间关系如何(见“名实学说”)?一种观点认为名重于实,主张以名统实;一种观点认为实重于名,实是产生名的根据,名是实存事物的名号,主张求实;一种观点主张名实相符。
辩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见“名辩学说”)?在百家争鸣中,由于表达己意和批驳论敌的需要,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辩论应该遵循的原则。比如,所用名称必须与所指实物相符合,所下断语必须符合本人意思,进行论证必须有根有据,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则,自己使用的论证方法也应该允许论敌使用,自己不认可的东西不能强迫论敌认可,等等。
-
-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齐宣王拜颜斶
-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
-
- 詹天佑修建铁路,詹天佑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诚,号达朝。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
-
- 赵奢怒斥平原君
-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专管征收赋税的机构。年轻的税吏赵奢,就在这个机构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