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及价值
中国哲学产生在中华民族的群体之中,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决定它在萌生和演化过程中带有独自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在发轫之初形成了一个渊海时期。中华民族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再经过商王朝到周王朝,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到了春秋战国之时,社会发生大变动,腐朽的愚昧观念已无禁锢之力,加之诸侯割据、政令多出,从而为新兴思想的萌发创造了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于是形成了诸子百家出而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数百年间,睿智泉涌,汇为渊海。所论学术问题之博深、思虑之所及、领域之宽广,为后世所兴叹。秦汉之后中国古代学界阐述的诸多学说,如宇宙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学说、变易学说、形神学说、心性学说、养生学说、人生学说、天人学说、致知学说、古今学说、经世学说、义利学说、志功学说、才性学说、用兵学说、言意学说、名实学说、名辩学说等等,几乎无一不是从这一渊海之中引发而出的,几乎无一不以这一时期的论说为经典。这一渊海时期的存在对中华智慧的发展有深远意义。首先,它铸造了中华智慧的模式,决定了中华智慧发展演化的方向,使其成为一个有固定研讨对象、有固定研讨论题、有固定研讨方法、有固定表述术语的稳定的学术体系,从而自成一家,立于世界学林。其次,它赋予了中华智慧强大的生命力,使中华智慧在与世界学术的交往中具有同化异术的力量。在中国古代,先后有佛教、基督教以及其他种种外来学术传入,它们不但没能代替中华智慧,反而被中华智慧消化吸收,改变了模样。可以说,中华智慧之所以流长,历世数千年,与古印度、古希腊智慧并立而为世界之三大传统,与它有一个博大幽深的渊海时期颇有关系。
第二,它在诸种学术中尤重人生世理。中华智慧所论问题极其广泛,但在诸种问题中特别注重做人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虽然时分时合,但从总体来看,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版图大,人口多。小国易理,大国难治。国家不治,则会造成社会混乱,使人失去维持生活的起码条件。所以,摆在先哲面前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治世。要解决治世问题,不但需要探讨治理方策,而且需要探讨人性、人格教化和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因此,如何做君臣父子、如何做圣贤君子、如何待人待己、如何理事处世,如此等等,在中国古代先哲那里便成了研讨的重要议题。这一特色,反映了中华智慧的基本着眼点,表明了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并由此在学术界产生了治学与修身、求知与践行相融为一的传统。中国古代先哲虽然对人生有不同理解,对个人品行有不同追求,但大都从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出发,将自身的品格修养与学术探索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传道授业时,将育智与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弟子做学问首先要学做人。
第三,它在学术研究中讲究通达。中华智慧虽然注重人生世理,但并不溺于人生世理,在探求人生世理及各种学术时往往究其本根,站在对宇宙整体认识的基石上观察问题,将事、物、人、情贯通一气,务求洞彻。比如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看待天地的自然无为,以天地的自然无为看待人的自然无为,从宇宙本体的基本性质出发观察人的本性,提出治国、用兵、处世的一系列方策。又如春秋末期思想家范蠡,以日月盈缩转化的规律看待国家兴衰成败的轨迹,寻找复国雪耻的良机。还如汉代的王充将人视为天地元气的产物,以人得元气厚薄多少看待人性的善恶。再如宋代的朱熹以天理推导人事,认为宇宙中独立存在一种极好至善的道理,人世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仁义之性、人的尊卑关系、人际之间的礼法制度等等,无一不是这一道理的显现。这种立于人世之中、放眼环宇之外的治学特色,使中华学术不再留滞于具体领域,它通过具体的学术讨论,以求通达天地之理,洞晓变化之机,因此堪称为智慧之学而有别于具体学问。这一特色反映了中华智慧的思维深度,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并由此而在学术界产生了追根究底的传统。它促使人们摆脱盲目、追求彻悟、剥离现象、捕捉本质,成为中华智慧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中华智慧经历漫长的道路,由萌生到成熟,由成熟到发展,在几千年的行程中,促进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开启着人们的智力,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虽然它好似虚无缥缈,目不可见、手不可触,然而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赋予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能力,指导人们适应客观环境、驾御客观规律,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开辟着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美好的生活道路,使人自身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同时,得到陶冶和升华。它不是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不是金戈、铁马和万里长城,然而没有它便没有中华民族的开化,没有开化便没有文明和进步。从这一点上说,它又是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又是金戈、铁马和万里长城。然而它的价值还远非仅此,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整个面貌,曾使中华民族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其壮美雄健为世界各族所叹服、所倾倒。然而它的伟大和辉煌曾使它自身陶醉,因而固步自封,高枕无忧,一觉沉睡了几百年。当它醒来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落伍。但智慧毕竟是智慧,掸掉它身上的尘土,除去积存的糟粕和污垢,却能帮助当代中华子孙认识自己的祖先。人类的进步在积淀,人类的智慧也在积淀,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当代中华子孙的言行举止、精神素质、习性心理,是自己祖先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因此,认识自己的祖先便是认识自己。只有自觉地认识自己,明察自己的优劣短长,才能扬长避短、重振中华。这便是重温中华智慧的价值所在。
-
-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
-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
-
- 九天玄女的传人
- 九天玄女是九天的圣主,中华民族是九天玄女的传人,《诗经? 商颂 ? 玄鸟》有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我还认为,通过 “玄鸟 ” ,得知 “天
-
- 丑女钟离春自荐做王后
-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丑皇后,也许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贾南风,这个引发西晋八王之乱的“黑颜祸水”。贾南风有多丑,且看以下这两段“证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
-
- 魏文侯用才之道
-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