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百科全书

民族

四川是多民族的内陆省份。四川各民族源远流长,对祖国的缔造均有卓越贡献。

远古的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几乎遍及全川。他们所创造出的原始文化既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又与西北及中原的原始文化有关,这是四川各民族先民活动的反映。

先秦时期,四川的巴、蜀尚未进入华夏,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巴与蜀既是两个方国,又是民族的称谓。当时巴、蜀两族尚统率众多民族,《华阳国志·巴志》说其属有“濮、賨、苴、共、奴、儴、夷、蜑”,《华阳国志·蜀志》说其属有“滇、僚、賨、僰”。此外,蜀境内还有邛、笮、冉、駹、青衣等族,巴境内尚有称为盘瓠种的民族。巴、蜀各民族在先秦时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广汉三星堆文化和涪陵小田溪巴王室墓葬就是当时高度文明的杰出代表。

秦汉以来,中原人大量进入四川,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与巴、蜀土著融合。但盆地东西两侧一直是少数民族的传统居住区,这种状况迄今没有多大改变。

现在,四川省除汉族外,还聚居着14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据1990年7月1日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有彝族(1784165人)、藏族(1087510人)、土家族(1075891人)、苗族(535923人)、羌族(196195人)、回族(108638人)。人口在5万以下、4000以上的民族还有蒙古、傈僳、满、纳西、白、布依、傣、壮等族。此外,还有1949年以后由全国各地迁来的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加上14个世居民族,民族总数达53种之多。

四川少数民族聚居的东西部地区,已建立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3个自治州,以及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8个自治县。此外,尚有107个民族乡。全省民族地区面积32.4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7.21%。少数民族人口逾500万人。

四川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讲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的民族有藏族、彝族、羌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讲壮侗语族语言的民族有壮族布依族傣族,讲苗瑶语族语言的民族有苗族。回族讲汉语。四川的蒙古族满族原讲阿尔泰语系的语言,现已通用汉语。土家族的语言也属汉藏语系,但语支未定。这说明四川各民族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共处关系。

四川各民族的来源,总的来说,藏缅语族的各族与古代的氐羌族系有关,壮侗语族的各族与古代的百越族系有关,苗瑶语族的各族与古代的三苗族系有关,他们都是四川的古老居民。其他民族进入四川则较晚,如回族是元代以来,蒙古族和满族主要是在清初才进入四川的。

由于多种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四川各少数民族还停留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一般而言,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处于奴隶社会,甘孜、阿坝藏族地区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土家族、苗族和羌族等民族地区则处于封建地主制社会,其社会经济反映出人类所经历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各社会等级按照血缘关系、生产资料占有和在生产中的地位,基本划分为奴隶主、一般劳动者和奴隶三个阶级。奴隶主利用无偿劳役、地租以及强制性摊派、高利贷等手段盘剥人民。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未形成统一政权,各土司和统治者的家支按照习惯法行使统治权力。在交通沿线和彝汉杂居地区,其社会经济已进入封建制形态。

在甘孜、阿坝两州和木里县的藏区,1949年以前基本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以土司、头人和上层喇嘛为代表的农奴主统治着整个社会,广大农奴则处于社会底层。农奴主世代占有土地、牲畜,并拥有直辖庄园,采用劳役地租、杂役、摊派和高利贷盘剥农奴。四川藏区世俗与宗教的封建统治机构虽各自分立,但又紧密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统治体系。木里藏区则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

在四川的土家族、苗族、羌族等民族地区,1949年以前的形态是封建地主制。但这些地区仍保留一些民族和地域特点,比如土地集中程度较低,乡规民约在社会中作用较大等。

四川的藏、彝、纳西、满、蒙古族有本民族文字。藏文典籍以往以木刻本为主,数量浩大,德格印经(书)院闻名于世。彝文典籍多以手抄本形式流行民间。纳西的东巴文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流传于各民族中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其内容有传说、故事、格言、谚语、叙事长等,语言简练,比喻贴切,或娟秀隽永,或诙谐幽默,富于人民性与浪漫色彩。藏族英雄长诗《格萨尔王传》、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和训世诗《玛木特依》、土家族史诗《摆手歌》、羌族叙事长诗《羌戈大战》等享有盛誉。

少数民族民歌题材广泛,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内容有劳动歌、苦歌、颂歌、情歌、仪式歌、酒歌等。彝族的苦歌《阿罗阿沙》和《阿姆尼惹》及情歌《表妹蒙渣》、土家族劳动歌《薅草锣鼓》、羌族《割麦歌》等深受群众喜爱。各民族的民间歌曲、乐曲也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藏族歌曲主要分谐体(弦子)、鲁体(山歌)和卓体(锅庄),谐体悠扬,鲁体高昂,卓体雄壮。彝族山歌曲调明快,对唱和赛唱曲调婉转。各民族乐器丰富,较特殊的有彝族的口弦、羌族的羌笛、苗族的芦笙、土家族常使用的木叶(或草叶)等。

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是舞坛上一朵奇葩。藏族舞蹈最流行的是锅庄,动作矫健,节奏明快,变化多样。弦子流行于康巴地区,舞者彩袖飘飘,舞姿轻盈,伴以胡琴,韵味深长。彝族舞蹈有锅庄、都火、对脚、披毡舞等,一般节奏舒缓,舞姿含蓄。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也很驰名。有的民族的巫舞也颇具特色。

藏族戏剧在四川省分为德格藏戏、安多藏戏和嘉戎藏戏等几种流派。川东南土家地区流行的阳戏、土戏与秀山花灯皆各具特色。阳戏演出要戴各色面具,实为一种傩戏。

四川各民族中流行着许多传统体育活动。如藏族的赛马、射箭、格吞和奔,彝族的摔跤、斗牛、蹲斗、磨秋、跳火绳,土家族的板凳、三板鼓及羌族的推竿等,既是体育活动,又有舞蹈,民族特色十分鲜明。

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风格各异、技艺精湛的民间工艺美术。藏区喇嘛寺建筑宏伟。寺中的壁画、唐卡画与版画章法严谨,线条明快;泥塑与石刻造型生动,气象庄严。藏族的金银饰品和佩刀,图案精美,技艺精湛。彝族的木胎漆器,色彩鲜明,质朴大方。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苗族蜡染以及羌族的建筑技术和挑花丝绣均各具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各族人民步入历史新纪元。尤其是改革开放10余年以来,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民族地区建立了民主政权,增强了民族团结,发展了社会生产。1951年~1954年完成了土地改革,1956年~1957年在彝、藏族地区完成了废除奴隶制和农奴制的民主改革。民主改革采取缓和方式,使用赎买办法,减少了改革阻力。此后,国家又对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所采取的基本政策。全省民族聚居区已基本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827万,其中少数民族451万。除自治地方外,尚有6个县(区)在政策上享受自治县待遇。至1994年,全省自治地方有民族干部7万余人,占民族自治地方干部总数的40%。各民族充分享受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权利。民族地区已普遍使用双语教学。《羌文拼音方案》正在试行,《藏汉大辞典》和《汉彝词典》已经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族地区的经济是单一的封闭式自然经济,基本没有工业,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目前,这种情况已经有根本改变。1994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146.5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6.22亿元,农业产值70.30亿元。农牧民的纯收入人均555元。粮食总产量328万吨。农村牧区正在健全农技推广、农资供应为主的社会服务体系。民族自治地方已建立中小型厂矿企业400多个,拥有数百种产品。公路交通四通八达,90%的乡通公路。成昆铁路贯穿乐山、凉山和攀枝花的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文化网络正逐步形成。民族自治地方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2个,剧场9个,文化馆(站)714个,图书馆23个,博物馆5个,电影放映单位1782个,广播电台6座,电视发射及转播台1109座,电视台3座,卫星电视地面站约1000座。民族教育成绩显著,正规教育、寄宿制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业已形成。三州有中等专业学校30所,高等学校5所。有约占民族自治地方人口65%的17个县和240个乡普及初等教育。民族医疗卫生事业初具规模,一改过去缺医少药的状况。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医疗机构近3000个,有医疗卫生人员近3万人,民族自治地方传染病发病率从1952年的200‰降到73‰。人均寿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0岁左右延长到56岁。传统民族医药的继承与发扬取得可喜进展,藏医药、彝医药和蒙古骨伤科医药学的发掘、整理、研究正在深入进行。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齐宣王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
张仪连横
张仪连横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
屈原:玉米田的传说
屈原:玉米田的传说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大诗人。他担任过楚国的大臣,参与国家内政和外交大事。为了使楚国强盛,屈原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