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百科全书

农业

四川是中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有悠久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蚕桑生产已经有相当规模,古称“蚕丛之国”,后又称“蜀国”。《说文解字》说:“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说“蜀”字是蚕的象形。春秋战国时期,蜀地以织造精巧的帛闻名于世,远销北方各诸侯国。秦统一中国后,蜀锦更驰名天下。从秦昭襄王后期起,李冰大兴水利,修筑都江堰,广开稻田,使成都平原成沃野千里,后称“天府之国”。茶叶已开始生产。两晋时普遍使用耕和铁制农具,开山坡为梯田,开导湔江,整治都江堰,并且设官管理,成都平原成为全国的重要水稻产区,蜀锦、蜀布闻名遐迩,蜀茶、蜀酒产销兴旺,渔业由捕捞转向养殖,郫县等地开始稻田养,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充裕。《华阳国志》称:“汉高祖伐楚,萧何发蜀米万舩而给助军粮。”唐宋时代特别是晚唐,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继续整治都江堰,建立岁修制度,发展车提水,兴修小型水利,农业发展较快,稻、麦、麻普遍种植,精耕细作与湖南、湖北齐名,蚕桑、茶叶进一步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四川大规模整修都江堰,创立“用水之田,计亩出夫”的岁修制度,广泛采用畜力、水力提水,实行奖励农商和移民政策,农业进步较大。清代乾隆年间,提倡蓄冬水田,解决丘陵地区缺水栽秧问题,水稻、小麦面积不断扩大,从美洲引进玉米、红苕良种推广到丘陵、山地种植,棉花也在10多个州县种植,甘蔗在沱江、涪江流域迅速发展。内江、资中一带形成蔗糖生产中心;什邡、新都、郫县成为全国烟叶名产区之一;经济林木生产日益兴起,茶叶种植遍及全川,桐油、蚕丝绸远销国外;五粮液、泸州老窖酒自明末即已出名。清朝中叶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四川,四川沦为外国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的市场,农业日渐衰退。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争不断,更使农业遭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对四川农民实行更加残酷的掠夺政策,农业惨遭破坏,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四川粮食总产量仅1494.5万吨,棉花1.54万吨,油料23.6万吨,糖料56.9万吨,烟叶4.68万吨,蚕茧0.49万吨,茶叶0.46万吨,水果4.5万吨,水产品0.81万吨,生出栏305万头,大牲畜存栏555万头,存栏260万只。全省工农业总产值43.5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2亿元,占83.2%;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26.33亿元,林业0.67亿元,畜牧业4.7亿元,其他4.5亿元。当时四川农业生产水平极低,农产品产量少,农业结构极不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农业随之稳定发展,由于受政策等诸因素影响而大起大落,到1978年以后才持续稳定发展,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粮食、油料、生猪、肉类、蚕茧、桐油等农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1950年~1952年恢复时期,四川相继实行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重大措施,农业逐步恢复,通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树立了农民优势,为土地改革创造了条件。经过试点,从1951年2月开始,到1952年1月结束,完成了土地改革,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占总人口65.7%的3603万农民分得320.2万公顷耕地,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1952年2月全省共建立互助组81.78万个,入组农户541.3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2.6%。当年,全省粮食总产品1642.5万吨,比1949年增长9.9%。

1953年~1957年顺利完成“一化三改造”(互助合作化,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颁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十项政策》,农业和粮食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四川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经过季节性互助组、常年性互助组、互助联组到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农业合作化奠定了基础。1955年秋冬,全省基本实现了初级合作化,初级社发展到17.39万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57.1%。1956年底,全省高级社17.5万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88.3%,基本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粮食总产量2156万吨,比1952年增长31.3%。

1958年~1962年“二五”时期,由于政治上不断批判右倾,经济上搞“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1958年秋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后,“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在农村刮起来,农业受到严重损失,1959年起农业连续三年大幅度减产,到1961年粮食总产量仅1155万吨,比1949年还下降22.7%。后来认真贯彻中央指示,调整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建立集体生产责任制,重新划自留地到户,实行生猪公有私养,恢复集市贸易等政策,压缩基建和工业战线,加强农业战线,组织工业转轨支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962年农业开始回升,结束了连续三年急剧下降的局面。到1965年,全省总产量2055.5万吨,登上了第一个大台阶,生猪存栏和猪肉产量均超过1957年水平。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四川从上到下层层夺权,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处于瘫痪,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加之1976年四川严重干旱和强烈地震,农业再次走向低谷,粮、油、猪大幅度减产,人民生活极端困难,不得不从东北等省调进25万多吨粮食应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逐步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全省有半数以上的生产队包产到组,1980年在此基础上包产到户,1982年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基本普及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上的“瞎指挥”、劳动上的“大呼隆”、分配上的“大锅饭”等问题。以后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提出科技兴农,“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等,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从四川农村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坚持贯彻党在农村的多项政策,特别是农副产品收购政策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耕地 40多年来,由于国家建设占用、水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原因,全省耕地变化较大。1949年~1957年,耕地量增加,由697.26万公顷增加到767.13万公顷;以后逐步减少,到1994年减少为621.44万公顷,人平仅有0.84亩。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只有384万公顷),人增地减矛盾日益尖锐。实行十分珍惜与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开发非耕地等措施,着重抓好“吨粮田”、“双千田”(亩产千斤粮、亩收千元钱),改造中低产田地,改革耕作制度,80年代以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全省冬水田面积由1949年的266.6万公顷减少为1994年的130多万公顷,指数由1949年的151%提高到1995年的207.4%。

水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四川水利建设很差。1949年全省除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灌溉18.67万公顷外,仅有小型水库5个,小型引水渠堰2万多个,有效灌溉面积57.8万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8.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得到较大改善。1949年~1995年国家累计投资171亿元,形成固定资产211亿元,拥有各类水利工程74.9万多处,其中水库8200多座(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127座,小型水库8107座),小型渠堰7万多个,大型引水渠3条,中型引水渠90条,山平塘57.9万多处,石河堰2.78万处,机电排灌站3.5万多处,江河堤防2500多千米。到1994年,全省各类水利设施有效蓄引提水能力220.4亿立方米,其中引水工程占41.1%,蓄水工程占38.8%,提水工程占20.1%;有效灌溉面积289.8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5.4%,旱涝保收面积218.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0余万公顷,解决1311万多人、1283万多头牲畜饮水困难。

化肥 全省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1957年仅1.8千克,1965年19.3千克,1978年128.5千克,1985年211.5千克,1990年305.7千克,1994年367.4千克(1978年后的化肥施用量均按折纯量计算)。

农业机械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靠人畜力耕作。40多年来,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形成较雄厚的装备基础和健全的服务体系网络,对发展农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49年,四川只有联合国救济总署援华的1台美国生产的拖拉机,另有259台轧花机,9台153千瓦提灌机械,基本上没有农机工业。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开始,建立少数地、县农机厂;70年代初期建立一大批农业机械主机和专业配件生产厂,农业机械迅速发展;80年代后允许多种所有制经营农业机械,农机装备迅速增加,农机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到1994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531.4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7659台,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5.73万台,大中型机引农具6600万部,联合收割机368台,农用载重汽车约5.4万辆,机动脱粒机15.32万台,谷物烘干机26台,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机耕面积75.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2.1%。植保、运输、农产品加工等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全省乡(镇)以下提灌服务队1.22万个,机耕专业队2400个,机收专业队2700个,机播专业队4300个,植保专业队3400个。全省农机系统经济实力增强,1994年实现总收入105亿元,税利2.75亿元。

四川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因地制宜制定“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77.6%下降为1995年的62.7%,经济作物比重由11.2%上升到15.1%。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77.7%下降为54.4%,林牧渔业比重由22.2%提高到45.6%。1995年,全省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产业产值达到840.8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上升到52%。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潘金莲不是荡妇:揭秘史上真实的潘金莲!
潘金莲不是荡妇:揭秘史上真实的潘金莲!
在小说《水浒传》里,潘金莲是个有名的淫妇。其实,历史上的潘金莲根本不是这样的,她出身于大户人家,根本不认识西门庆这个人。婚后的她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床母胎记———血管瘤
床母胎记———血管瘤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齐恒公见鬼
齐恒公见鬼
齐恒公真的见过鬼吗?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嘞。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有一次在沼泽地里打猎,由齐相管仲亲自为其驾车。突然间,桓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