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卿

书籍: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四十五卷 作者: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朝代:1990-10-01 专题:书籍
【介绍】:

朱云卿

少年时代

朱云卿1907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父亲朱深渊做肉丸、薯丸小买卖,所收无几;母亲彭招妹当挑夫,一天挣不到五六个毫子,全家老少靠豆角叶、青菜熬稀饭度日。1919年秋,朱云卿以优异成绩考入梅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该校校长杨捷,思想进步,常向学生宣扬爱国主义和新思想,对朱云卿的成长影响很大。他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进步活动,不久被选为校学生联合会的领导成员,负责编辑学校黑板报。黑板报每周出刊一期,刊登学运动向,校外见闻,社会丑态,并摘要转载《新青年》的文章,很受师生欢迎。

1921年革命的风暴吹进了梅县,朱云卿很快卷进了革命行列。他积极组织进步同学,贴标语,搞演讲,游行示威,闹得当地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这时,朱云卿的父母已相继故去,年迈的祖母一则无法为他交付学费,二则担心他会闹出“乱子”来,因此,当1922年秋毕业考试一结束,就托人把他带到在印尼万隆打工的叔父朱亚球家里。

万里赴戎机

朱云卿在印尼万隆,跟随叔父为资本家做工。叔侄俩推车挑担,搬运货物。往日的革命理想,振兴中华的宏伟夙愿,被这沉闷的政治空气、繁重的苦役压抑了。他身在异乡,心悬神州,多次要求回国,但叔父一直不答应。为了能得到祖国消息,他在劳动的空隙,借来许多中文报刊、书籍阅读。1924年中,朱云卿得到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决心离开万隆,回国投考黄埔军校。他瞒着叔父,自筹路费,于1924年底乘船回到广州,直奔长堤天字码头附近的军校办事处报名,经考试被录取为第三期入伍生。12月31日,他带着简单行李,到黄埔军校报到。半年以后,朱云卿以优异成绩结束入伍生学习,升为军官生,编入步兵队。他更加勤奋努力,无论军事理论,还是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三民主义有关课程,他都学习得非常认真,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迅速提高。

1925年春夏之交,黄埔军校新旧思想斗争非常激烈。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中青会),积极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而孙文主义学会却极力歪曲孙中山三民主义,肆意攻击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说什么“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手段,三民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目的”,“共产主义不适应于中国国情”等。作为中青会骨干的朱云卿,对这些谬论口诛笔伐,严加驳斥。他指出,彻底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人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这才是目的。当前,实行三大政策,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但决不到此为止,更不能开倒车。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朱云卿表现突出,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创办北江农军学校

1926年初,朱云卿从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被分配在广东省农协军事部工作,同年5月,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距省农协军事部办公地点不到一华里的番禺学宫开学,朱云卿经常去番禺学宫听毛泽东讲课。在毛泽东的教诲下,朱云卿主动与省农协军事部几个干部到花县组织武装农民自卫军。

10月上旬,中共广东区委和广东省农协,为了加强农民武装斗争骨干的培养,决定调朱云卿到韶关任北江特委委员、北江农军学校主任。朱云卿到韶关后,与曾文斯、俞品威、何文明等,在中共北江特委、省农协北江办事处的领导下,依靠当地革命团体和群众的支持,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逐步解决了办校的校舍、教员、经费、枪枝弹药、招生、服装等问题。11月中旬,农军学校第一期正式在韶关老东门青年会馆开学(一个月后,搬至弓前街都司衙门),共有学员97人,编为3个队,一队队长俞品威,二队队长曾文斯,三队队长(兼财务)何文明,四名行政干部又是兼职军政教员。第一期于1927年3月上旬结束后,第二期又招收学员160人。同年4月农军学校迁往南雄。农军学校课程设置、生活管理、各种规章制度,都是以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蓝本,结合北江地区农运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军事课以国民革命军步兵操典摘要和野外勤务为重要教材,对学员进行基本动作和队形训练,然后依次开展班、排、连进攻和防御演练,穿插进行侦察敌情、利用地形地物等战术训练。政治课主要学习《中国革命与农民问题》和《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每周还讲一次时事。朱云卿亲自讲授军政课,并带领学员到曲江县黄岗等地作社会调查。帮助地方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军。3月,曲江县归乡的地主武装袭击龙归农会,杀害了23名农会会员。朱云卿闻讯,即与中共北江特委研究决定予以反击。动员会上,他向学员们指出,农会会员是我们的阶级兄弟、骨肉同胞,他们遭到地主民团的杀害,这个仇一定要报。这些家伙是一窝毒,见蛇不打三分罪。接着,他带领学员,开赴龙归,配合当地农民自卫军,把反动地主武装打得落花流水,为农会伸张了正义。

朱云卿与农军学校的学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第一期学员毕业时,他把马克思的名言“劳动阶级的解放是要劳动阶级自己来动手”,写在《同学录》上,鼓励学员们要继续革命。学员离校前夕,他又应大家要求,挥笔为大家题词。郑拔夫把这些题词摘录了一部分,其中有:“如果只有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才能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浇出一颗幸福的花来,你怎么办?我认为一个革命者,就应该具有舍己为群的信念,并视之为天职。”“在革命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时,不要忘乎所以地把征程想象得那么理想和美妙;遇到挫折时,切无颓唐丧气,而失去前进的勇气。兄弟,你以为如何?我们就应当有这个思想准备啊。”“在当今社会里,做人难,做革命的人更难。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就应该知难而进,永无止境地向前进,我们共勉吧!”这些深含哲理、富有文采、充满革命激情的题词,成为许多学员以后做人的座右铭。

1927年,国民党新军阀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紧接着在广州又策划了四一五清党反共运动。中共广东区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北江特委立即集结北江农军北上武汉,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4月底,成立了广东北江农民自卫军北上总指挥部,周其鉴任副总指挥,朱云卿任参谋长。5月1日,北江地区各县农军1200多人,分别在韶关、南雄集中,举兵北上。朱云卿率领农军学校第二期学员和南雄、韶关、连平政治讲习所第二期学员,以及南雄农民自卫军,从南雄出发,在湖南郴州与周其鉴率领的大队会师。几经波折,历尽艰险,于1927年6月15日到达武汉,驻武汉徐家棚琴园,不久移驻马场。

在武汉期间,朱云卿经常与毛泽东接触,及时将毛泽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传达给北江农军。他向北江农军传达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转告毛泽东对北江农军的提醒:“江精卫不可靠,武汉政府正在走向反动,陈嘉佑也不可靠。北江农军要警惕,注意不要被他吃掉。”不久,汪精卫果然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封闭工农组织,镇压革命群众运动;陈嘉佑卷入反动逆流,被提升为十三军军长,多次约见周其鉴、卓庆坚等,妄图把北江农军改编为该军的一个团。由于北江农军在思想上、组织上都作了准备,并很快与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摆脱了陈的纠缠,以东征讨蒋名义,开赴九江,转乘火车到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

鏖战井冈山

1927年12月,朱云卿在桂东随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从茶陵上井冈山。不久担任该团参谋长。1928年4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碧市会师。5月4日,两支部队合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编为第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朱云卿担任团长。

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刚刚成立,就粉碎了赣敌两个团的第二次“进剿”,占领了永新城。1928年5月中旬,赣敌又发动第三次“进剿”。毛泽东向作战部队通报了敌情:此次“进剿”之敌为第二十七师和第九师共六个团;第二十七师师部,七十九团和第九师二十七团一个营驻永新县城,其余五个团位于禾水河以南,企图集中优势兵力,强行突击宁冈,与我决战。毛泽东要求部队据情相机击破永新之敌,以粉碎敌人的“进剿”。朱德收到这一通报,立即召集营以上干部会议研究,朱云卿发言说:永新之敌兵力较弱,又是敌人指挥机关、后勤基地所在地,打掉敌人指挥机关,缴获敌人的辎重,敌人的“进剿”就可打破。决心下定后,部队立即出发,急行军130里,第二天凌晨3时前卫部队进入浬田,摸掉了挨护团的哨兵,团丁们窜向永新,报称浬田来了共产党游击队。敌七十九团团长听说来了游击队,主动率部“出剿”。5月19日下午2时,在草市坳与革命军相遇,经过一番激战,敌大部被歼,敌团长见大势已去,组织残部突围,刚冲到一座桥头,被埋伏在这里的朱云卿率领的第三营截住。三营的三挺机枪一齐吼叫,当即将敌团长击毙,残敌纷纷缴械投降。接着,工农革命军向永新城攻击前进。敌兵向正在打麻将的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报告,杨不相信小小的游击队能来得这么快。当夜,工农革命军攻入县城,将敌二十七师总指挥部和守城敌军全部歼灭,第二次占领了永新,粉碎了赣敌的第三次“进剿”。

不久,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一次“会剿”。湘敌位于攸县、茶陵、酃县地区,按兵不动,观望等待;赣敌第九师和第二十七师残部共五个团,由吉安出动,在占领永新城后,派出三个团兵分两路,向龙源口逼进,企图攻占宁冈。6月23日,红二十八团抢先占领老七溪岭;朱云卿率三十一团一营和机炮连,与二十九团一起,在新七溪岭阻敌,经过激烈战斗,反复冲杀,终于将杨池生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二十七团大部歼灭。红二十八团在击溃老七溪岭敌两个团后,接着直插敌后,与新七溪岭正面攻击部队在龙源口拱桥上会合,围歼了退至龙源口之敌,第三次占领永新城

龙源口大捷后,朱云卿奉命率三十一团往吉安等县做群众工作。

1928年7月上旬,湘敌第八军吴尚部两个师由茶陵经酃县向宁冈逼近;7月中旬,赣敌第六军胡文斗部六个团,王钧、金汉鼎部六个团分头向永新逼进,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毛泽东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朱德率领红二十八、二十九团直取酃县,尔后攻茶陵,调动湘敌,以便歼敌于运动之中。朱云卿率三十一团跟随毛泽东赴永新,阻止赣敌与湘敌会合。为加强组织指挥,组成了南路、北路、中路三路行动委员会,朱云卿为中路行动委员会指挥,何挺颖为政委,辖三十一团团部、特务连和第九连,以及西乡赤卫队、暴动队等,迎击由吉安方向来犯之敌。朱云卿和何挺颖带领部队,首先发动群众,把所有的粮食、器具、牲畜全部隐藏或转移到山区,凡敌人要经过的主要交叉路口都埋下地雷,设下障碍,大路两边,村前村后写上标语口号,并组织小分队,配合赤卫队、暴动队到处游击。赣敌不时遭红军袭击,天天损兵丢枪,想和红军决战,却找不到目标;然而放眼四望,大小山头红旗招展,山林深处军号嘹亮,人喊马嘶。敌人军心浮动,士气沮丧,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只好困守在永新城附近30里内,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地位。25天后,朱云卿根据毛泽东的部署,才率部撤出永新。

8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三十一团三营到湘南迎还红军大队。朱云卿带领三十一团一营和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湘赣敌军又以四个团向井冈山进犯。妄图乘虚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迫使我红军大队无法返回。朱云卿和何挺颖在大井召开有地方负责同志和连以上干部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何挺颖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坚守井冈山的指示,说明坚守井冈山的重要意义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提出誓死坚守井冈山,与“大小五井共存亡”的战斗口号。接着,朱云卿介绍了敌情,下达了作战命令,划分了作战任务:一连配置在哨口两侧,为主要防御方向,负责阻击源头方向进犯之敌;三连两个排配置在北侧,负责阻击茅坪方向进犯之敌,一个排为营预备队,配置于指挥所附近;特务连为总预备队;二连留在三湾、汗江、九陂地区继续游击,发动群众,袭扰和牵制敌人。会后,各连分头作了歼敌准备,地方负责同志组织根据地的赤卫队、暴动队和革命群众积极参战。人们修工事,背粮食,担任警戒,并日夜将赶削的竹钉,插满黄洋界四周,筑下一条人民战争的“竹钉防线”。

8月30日凌晨,浓雾漫山。8时许,浓雾渐散,敌人开始进攻。因为山路狭窄陡峭,两侧又设置了竹钉,敌人兵力难以展开,只能一个一个往上爬,待他们一个个进入有效射程时,朱云卿一声令下,红军的各种火器一齐开火,擂石滚木像奔泻的山洪,从山顶一直滚到山下,敌人躲闪不及,伤亡惨重,去下大批死尸退了下去。接着四个团的敌人又组织了两次冲锋,都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下午,敌人孤注一掷,在集中全部火炮向黄洋界轰击的同时,又一次发起冲击。在这关键时刻,朱云卿把放在留守处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调到前沿阵地助战,一颗炮弹正好击中敌军指挥所,当即炸死炸伤十多人,敌团长陈纪良亦受重伤。这时,红军阵地上吹响了冲锋号,各山头的革命群众,一边放起假机关枪(铁桶里放炮竹),一边用擂石滚木向敌群砸去。敌指挥官以为是红军大队回来了,当夜仓皇遁逃。朱云卿率部奋起追击,边界各县地方武装也纷纷出动,待敌军逃回茶陵时,沿途又留下数百尸体和伤号。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率领红军大队回师井冈山的途中,听到了这一胜利消息,非常高兴,欣然挥笔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的著名篇。

驰骋赣南闽西

为了粉碎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乘胜扩大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主力决定挺进赣南闽西。

1929年1月14日,天刚蒙蒙亮,朱云卿率部跟随红军主力从茨坪出发,17日到达大余县城。18日下午3时,赣敌刘文彬二十一旅,从南康向大余进攻,红军抢占了大余县城东北的高地,与敌展开激烈战斗。朱云卿率三十一团与军部独立营并肩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冲锋,直至黄昏,前委机关安全转移,才按预定方案撤出战斗。2月9日,红军主力到达瑞金以北大柏地地区。敌刘士毅两个团尾随不放。毛泽东决定利用有利地形伏击敌人,砍掉“尾巴”,摆脱被敌尾追的不利局面。10日,在大柏地与敌激烈战斗中,朱云卿率三十一团向敌左翼发起进攻,迅速夺取了附近高地,并与另外两路红军部队形成包围圈,一鼓作气,全歼敌人一个团,俘虏敌正副团长肖致平、钟恒以下800余人,接着,红军乘胜追击,进占宁都城,再继续前进,在东固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胜利会师。部队在东固进行了短期整训,传达了中共六大精神。

1929年3月中旬,朱云卿率部随红军主力,由赣南进入闽西。3月12日,红军驻进长汀县的四都。盘踞在汀州城的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旅旅长郭风鸣闻讯,令团长卢新铭带一个补充团到四都附近的渔溪截击红军。13日,朱云卿指挥三十一团居左,与二十八团、军特务营分三路齐头挺进,进击渔溪之敌。卢新铭团一触即溃,向汀州方向逃窜。红军乘胜追击,直逼长岭寨下的陂溪。长岭寨又名胜华山,位于武夷山的南段,距汀州城15华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是汀州城南主要屏障。这天,郭凤鸣亲自带领两个主力团向长岭寨开拔,傍晚时分赶到长岭寨东侧的梁屋头和河龙颈。14日清晨,朱云卿率三十一团从正面占领长岭寨主峰,二十八团取道漆头脑印岭,占领了制高点。敌人两个团蜂涌上山时,昏头昏脑地窜进红军射击圈,死伤甚众,剩下的败回山脚。郭凤鸣又气又恨,慌忙收拢所属部队,加上从汀州带来的教导队、火炮营、盒子枪队,分三路向长岭寨反扑。朱云卿避过敌军密集的炮弹,带领指战员进入掩体,待敌军蜂涌而上时,以泰山压顶之势冲下长岭,全歼来故,郭凤鸣被当场击毙。这一胜利,揭开了红军进入闽西的序幕。接着,朱云卿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参加了三克龙岩,攻占上杭的战斗,铲除了地头蛇陈国辉、卢新铭,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军民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为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1929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朱云卿随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向广东东江前进。当红军撤出梅县城到达梅南、丰顺时,得悉粤桂战争已经结束,敌情发生了变化,就当机立断,经粤赣边境返回根据地。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红军部队中的单纯军事观点等错误倾向有所发展,政治工作有所削弱,因而给部队造成一定损失,朱云卿从中提高了对部队加强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朱云卿参加了古田会议,在会上积极支持毛泽东在建军问题上的正确主张。

毛泽东的好参谋

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在长汀成立,毛泽东任政委,朱德任总指挥,朱云卿任参谋长。在这期间,他根据毛泽东、朱德的战略意图,主持起草战役战斗计划,并组织实施,积极为毛泽东、朱德当好参谋,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朱云卿非常重视战略战术的学习及敌我双方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他经常深入连队,了解干部战士的思想情况和军事水平。据当时任四纵队纵队长的傅柏翠回忆:一次部队由上杭开往龙岩,朱云卿站在上杭城边的田埂上,直呼营、连长和战士的姓名,调整部队行进路线,使各级指挥员深为钦佩。

朱云卿善于理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并将其变为指挥部队的实际行动。1930年夏,中共中央下令要一、三军团和湘鄂西、鄂豫皖红军分别攻打南昌、九江、长沙,然后“会师武汉”。为了做到既不同中央公开对抗,又能达到抵制“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不受挫折的目的,朱云卿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对红一军团的行动,作了精心部署。6月22日,他主持起草了向广昌集中的命令,指出:“本路军有配合江西工农群众夺取九江、南昌,以建立江西政权之任务,拟于7月5日以前全路军开赴广昌集中。”这段话传达了中共中央给予的夺取九江、南昌的任务,但命令中并未提出具体的作战方案。7月11日发出的向樟树推进的命令中,提出了“进略樟树,窥袭南昌”,但只有“推进计划”,并无袭击部署。7月20日部队进入永丰,当晚7时30分又发出第二期推进计划,要求部队一到樟树即西渡赣江,既不提乘胜北上打南昌,也不提在樟树附近等待聚歼由抚州、埠田可能来增援南昌之敌。部队按照军团指挥部命令,7月30日到达万寿宫、石子凌、上禾街等离南昌约15公里一带地区,朱云卿只派出一部兵力迫近南昌附近之行车站,8月1日向牛行车站开枪示威,以纪念八一南昌起义,旋即向奉薪、安义转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这一系列周密的部署,有意甩开了打大城市,巧妙地抵制了冒险主义方针,避免了红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7月下旬,为配合红三军团在运动中歼灭敌军,并打开湘赣边界局面。8月23日,红一军团进抵浏阳永和市,与红三军团会师,成立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朱云卿任参谋长。8月底到9月初,红一方面军两次总攻长沙均未成功,总前委决定撤除长沙之围。朱云卿协助毛泽东、朱德把部队分三步从长沙周围撤出,并从湖南向江西转进,为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内进行反“围剿”作战创造了条件。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并主张东渡赣江,在根据地中心地区与敌作战;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决定先打张辉瓒或谭道源。朱云卿遵循这一战略思想,拟出作战方案、部署兵力,组织部队行动。12月24日,朱云卿在黄陂从侦察部门的情报中得知,谭道源到处拉夫,准备进攻小布。方面军于26日拂晓前轻装向北前进,在小布设下埋伏,从早等到晚,敌人没有来,当晚撤回黄陂。第二天半夜又开到小布,从拂晓一直等到天黑,敌人仍然没有来,只好再次撤回。后来查明,谭道源得知红军在小布设伏,立即下令停止出发,并把已经走了很远的尖兵叫了回去。小布设伏未遂,毛泽东决定改换目标,横扫左翼当前之敌。红军遂于12月29日转移到黄陂西面君埠及其以北一带,隐蔽集结。方面军指挥机关在移到君埠的当天黄昏得到情报,东固敌张辉瓒率领师部和两个旅同日已到龙冈,预料次日可能向君埠前进,毛泽东认为敌人已被调动,决心将其消灭在前进途中。龙冈、君埠之间有个黄竹岭,敌军东进必须仰攻该山。毛泽东、朱德将方面军总司令部指挥所设在黄竹岭后面之小别山上。当时红军没有军用地图,首长们到达小别山后,朱云卿马上到现场勘察,制成略图,然后草拟作战命令,决心围攻张辉瓒师于龙冈。由于红军各部队刚向君埠及其以北地区移动,方面军总司令部当晚尚未接到三军团和四军的宿营报告,还不了解他们驻扎的具体地点。朱云卿立即到君埠以北上固以东寻找四军和三军团传达命令,并区分其攻击前进的道路。

第二天上午,张辉瓒所部从龙冈出发东进,先头部队刚登上黄竹岭附近山头,即遭到红军迎头痛击。这时红军迎战的只有一个师(实际是一个团的兵力)。张辉瓒轻视这股红军,不断下令猛攻。战斗从10点打到中午后,敌人已展开两个团的兵力,双方厮杀得十分激烈。红军指挥所附近只有一个连的警卫兵力,且已分散担任警戒和掩护行李辎重,没有兵可以派出增援。下午3时,张辉瓒率领的四个团完全展开,多路向红军猛攻,战斗异常激烈,红军指挥所受到严重威胁。正在这时,红四军和红三军团按朱云卿传达的命令赶到。大队红军从龙冈北面高山上冲下来,敌军全线崩溃,师部和两个旅被全歼,师长张辉瓒被活捉。接着,谭道源师又遭到红军歼灭性的打击,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就这样被粉碎了。

1931年3月,蒋介石又调集20万军队,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朱云卿根据总前委和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意图,召开了参谋会议、副官会议和军医会议,部署研究战时参谋工作和各项作战的保障工作;同时还召开了地方武装和赤卫队工作会议,讨论和规定了地方武装的编制、训练和战术等问题。根据毛泽东的面示,他主持起草了一个关于游击战争的命令,提出扰敌、堵敌、截敌、诱敌、袭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和盲敌等十项办法。这个通令经毛泽东修改后于3月7日发出,接着,朱云卿组织红军主力,由永丰、乐安、宜黄、南丰南部地区向南移动。在紧张的反“围剿”作战的准备工作中,朱云卿由于日夜操劳,经常几天儿夜得不到休息,眼睛熬红了,身体消瘦了,竟一病不起,5月15日,在红军发动总攻击前夕,不得不将他送到东固后方医院治疗。21日,朱云卿不幸逝世,时年仪24岁。

【附】: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井冈山上炮声隆》,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中共广东省委、韶关地委、梅县地委党史办公室提供的资料。

4.广东省博物馆、韶关地区博物馆,福建龙岩、长汀、上杭、古田等地博物馆、纪念馆提供的资料。

5.张宗逊、周士第、康克清、郭化若、傅柏翠、梁养吾、郑拔夫等提供的资料。

6.北江农军学校干部、学员卢克文、温玉成、丘皆棠等10人提供的资料。

7.朱云卿亲属阿友妹、朱钜芳等提供的资料。

上一篇:王文明 下一篇:胡陈杰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作者:长空星照 来源:新浪博客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武庚叛乱
武庚叛乱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
廉颇善饭
廉颇善饭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