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

【介绍】:

番茄青枯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之一,各地普遍发生,保护地栽培、露地栽培时均可发生危害。南方及多雨年份发生普遍而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青枯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危害症状

受害株苗期危害症状表现不明显,植株开花以后,病株开始表现出危害症状。叶片色泽变淡,呈萎蔫状。叶片萎蔫先从上部叶片开始,随后是下部叶片,最后是中部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中午萎蔫,傍晚、早上恢复正常,反复多次,萎蔫加剧,最后枯死,但植株仍为青色。病茎中、下部皮层粗糙,常长出不定根和不定芽,病茎维管束变黑褐色,但病株根部正常。横切病茎后在清水中浸泡,或用手挤压切口,有乳白色黏液溢出(即病菌的菌脓)。

发生特点

此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anas solanacearum Smith侵染引起。主要危害番茄、茄子、辣椒、铃薯、生姜等多种作物。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在田间或马铃薯块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也可随病薯块及带菌肥料传播。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

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性环境,土温达20℃时病菌开始活动,最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为土温25℃左右,pH值为6.6。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有利于病菌侵入。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6~10月。番茄的感病敏感生育期是番茄结果中后期。

常年连作、排水不畅、通风不良、土壤偏酸、钙磷缺乏、管理粗放、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梅雨季节多雨、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实行轮作。与十字花科蔬菜或禾本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②加强肥水管理。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布局排水沟系,防止大水漫灌;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③增施生石灰。土壤偏酸的田块,适当增施生石灰,每亩50~100千克,调至微碱性。④清除病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施生石灰于穴中消毒。⑤嫁接栽培。与野生番茄嫁接,如托鲁巴姆茄、湘茄砧1号、LS-89、耐病新交1号、斯克番等,防治效果显著。⑥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灌根保护,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次。药剂可选用20%克菌悬浮剂600倍液,或80%必备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500倍液等灌根,每穴灌药液250毫升左右。

番茄青枯病初期病株

番茄青枯病中期病株

番茄青枯病后期病株

染病植株维管束变褐色

番茄青枯病田间危害状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