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环

食管环是一种见于食管蹼鳞状上皮与胃贲门柱状上皮连接处的环状膈膜,又称Schatzki环,常可引起食管狭窄,可能因食管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1.病理生理 形态上可分为黏膜环和肌环,前者由结缔组织、黏膜和血管组成,表面覆盖一层鳞状上皮,较多见;后者则由增厚的环肌束组成。

2.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吞咽困难,进食过快或过大,患者感食团堵于食管而不能下咽,需饮水而缓解。因LES功能正常,一般不发生反流性食管炎。食团卡在狭小环口可引起急性梗阻,感下胸部食管痉挛而剧烈疼痛,经内镜取出而缓解。

3.检查 内镜下食管黏膜正常,可见食管远端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处一薄而均匀的环形膜,可造成局部管腔狭窄。

4.诊断 主要依靠内镜进行诊断。进行内镜检查时,通常先将食管下段完全膨胀起来,食管环才可显示清晰。这个环口的直径大小是固定的,不因持续注气而消失。如果环口的直径小于12mm,常规口径胃镜进入胃内退回到损伤区域时才发现。小口径胃镜通过环毫无困难。因此,胃镜对损伤并不能正确评价。若在进入胃食管连接处时遭遇到异常阻力或伴发食管炎,还应考虑到消化性狭窄。食管环表面光滑,直视下黏膜活检组织检查可证实环近侧为正常鳞状上皮,远侧为柱状上皮。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