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

朱熹的基本著作。朱熹一生著述丰富,但是他用力最多并且认为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这部《四书集注》。所以,《四书集注》中的思想,体现了朱熹的基本思想。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总称。《论语》一直是被儒学特殊重视的著作。从唐代末年起,其他三部书也逐渐受到儒者的重视。到宋代程颐,就经常用这四部书的内容教导学生。朱熹把它们编在一起,可说是水到渠成。为了重新阐明这四部书的思想,朱熹收集了主要是二程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加上他自己的理解,著成了这部集注。所谓集注,就是汇集大家注释成果的著作。

《四书集注》中,《大学章句》很少收集别人的言论,基本上是朱熹自己的著作。朱熹认为,《大学》一书,是古人的教学大纲。他说古代学校非常发达,一个人,8岁入小学,学习洒水、扫地、鞠躬、作揖等各种礼节,以及射击、驾车、写字、计数等基本技能。15岁入大学,学习各种知识和修养自身、治理国家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实践上帝意志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切身体会,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所以是人人都能够学会的。正因为古代的教育是如此发达,内容又是如此正确,所以那时的政治非常清明,社会秩序非常安定。

《中庸》一篇在朱熹看来,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传下来的“十六字心传”。这十六字心传讲人心危险,道心隐蔽,但最终是要人们能够很好地把握正确的原则。而《中庸》则恰恰就是讲如何把握正确原则,不过分,也无不足。朱熹说,子思著成《中庸》以后,二传之后到了孟子,孟子以后就无人传授中庸的道理了。直到两位程子(程颢、程颐)出来,才接续了这失传的学问。但是两位程子的解说太简略,所以他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就是《中庸集注》。

在《论语集注》中,朱熹介绍了程氏关于如何读《论语》的主张。程氏认为,读《论语》,如果读后自己的行为仍旧和从前一样,没有改进,就是没有读好《论语》。因此,读后能对照自己言行,有所心得,并能表现于实践,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高,才是读好了《论语》。程颐还介绍了自己读《论语》的心得,说自己18岁开始读《论语》,当时已经能够懂得大意,以后则越读越觉得意味深长。他认为,读《论语》首先要读懂文意,不懂文意,就无法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又不能只当做一般的书来读,应该是设身处地,把孔子弟子们的问题当做自己提的问题,把孔子的回答当做孔子对自己的当面教导,这样积累下去,就会逐渐有所提高。

程氏还主张,儒者应该首先读《论语》和《孟子》。说这两本书就像尺子和秤,用它们去衡量事物,就可以知道善恶和是非。程氏的主张,奠定了把《四书》凌驾于其他经书之上的思想基础。

《孟子》一书之前,朱熹介绍了韩愈、程氏等人对孟子的评价。韩愈说,荀子扬雄,是有缺点的儒者,而孟子则是纯粹而没有缺点的儒者。孟子以后,要寻找圣人之道,必须从《孟子》开始。韩愈认为,孟子批评杨朱墨子,就像大禹治理泛滥的洪水一样,因此,孟子的功劳,可以和大禹比美。赖有《孟子》,使后人还知道崇拜孔子,遵守仁义,重视王道。这也是韩愈对《孟子》思想的总结。

程氏认为,《孟子》对儒学有着特殊的贡献。孔子只说了个仁字,而孟子则开口就说“仁义”;程氏还说,《孟子》最大的功劳,是主张人性本善。程氏的弟子杨时,则把《孟子》一书的内容归结为“端正人心”。说孟子的一切论述,都在围绕这个中心。比如孟子批评异端,是因为他们败坏人心;败坏人心,也败坏了政治。孟子论述事奉君主,也是主张帮助君主纠正心中的过失。人心只要端正,其他一切事情就好办了。

朱熹对诸人观点的介绍,反映了朱熹的思想倾向。而整个《四书集注》的核心思想,也不过是要端正人心罢了。而要端正人心,就要讨论人的本性等等问题。这四本书受到特殊重视,也是由于这是儒学文献中比较集中讨论人心人性问题的著作。

《四书集注》问世以后,其地位逐渐提高。被定为国家考试的必要内容,朱熹等人的解释被作为标准的答案。这样,《四书集注》的思想就成了国家的统治思想。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董卓部下一览
董卓部下一览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秦国灭掉了韩国后,想一鼓作气再灭掉赵国,就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王翦任统帅从太原直接进逼邯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