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儒经之一,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论,所以称为“论语”。孔子用《经》、《尚书》、《礼经》等作为教材,教授弟子,《论语》是他回答弟子们各种问题的记录。在汉代,《论语》还不是经,后来也被尊奉为经。

《论语》总共20篇,据宋代初年的儒者所说,篇章的安排存在着一定的顺序。

第一篇是《学而》。因为这篇头一句话是“学而而时习之”,后人便用头两个字作了篇名。“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一边学一边练习。孔子教授学生,主要是教礼。礼是身体的动作,不能只靠记忆和背诵,必须练习。这一篇,讲述的主要就是有关学习的各种道理。比如,孝是行仁德的基础,比如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学首先是学行孝行仁和守信,有多余的精力,再学习文献知识;一个人能够对父母孝,对君主忠,即使没有拜过老师,也应该认为他是个优秀的求学者。这些,都是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二篇是《为政》。宋代学者认为,把《为政》放在《学而》之后,说明学习是从事政治的基础。这一篇讲述了孔子的德政思想,认为自己能够对父母孝,对兄弟友爱,并影响当政者,就是从事政治,所以在本篇又讲述了许多行孝的道理。在这一篇中,还记录了孔子回答弟子如何求官,回答鲁国君主如何才能使民众服从。孔子主张求官者言语要谨慎,认为提拔正直的人,百姓就会服从。

第三篇是《八佾》。这一篇主要是论述有关礼制的各种问题。开始先批评了鲁国的大夫季氏在朝廷中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舞蹈,在祭祀祖宗时演唱天子才能使用的歌曲,并且前去祭祀只有诸侯才有资格祭祀的泰山。孔子认为,这些都是违背礼制的。在这一篇中,孔子还指出,懂得禘礼的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把天下治理好。禘礼,是当时祭祀上帝和祖宗的最高礼仪。

第四篇《里仁》。依宋代儒者的说法,把《八佾》放在《为政》之后,是由于礼制是治国的根本。把《里仁》放在《八佾》之后,是因为仁人是治国的依靠。这一篇,主要讲什么是仁人,以及怎样做才是一个仁人。

第五、第六两篇,分别是《公冶长》和《雍也》篇。公冶长和冉雍都是孔子的优秀弟子,这两篇记载了孔子对他们以及其他弟子的评价。其中认为,最好的学生是颜回。第七篇《述而》,主要是记载孔子宽厚、谦逊的言行。第八篇《泰伯》,其中有许多赞扬古代圣贤的言论,特别是赞扬大禹的高尚德行。第九篇《子罕》,主要是孔子讲述自己的一些志愿和弟子们对孔子的赞扬。这几篇,可以构成一组,通过对人物的评论,讲述做人处事的道理。

第十篇《乡党》,是一篇特殊的文字。这一篇专门记述孔子在各种场合的言行。比如在朝廷上如何讲话,在宗庙祭祀时如何讲话,对乡亲们又应是如何态度。如何对待君主的召唤和赏赐,如何侍奉君主吃饭,自己的饮食起居和待人接物的各种表现。孔子的这些言行,都是儒者们的榜样。

第十一篇《先进》,是孔子对自己学生们的评论。其中认为颜回是自己最好的学生,并且表达了自己对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暮春时节,带上十几个年轻人,穿着新做的春装,到河边洗洗手脚,再登上高台,沐浴春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第十二篇《颜渊》,较多地论述了仁德的表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礼制就是仁,以及仁是“爱人”(见“仁”)。这一篇,还记录了孔子对齐景公讲述的如何治国的原则(见“孔子”)。第十三篇《子路》,第十四篇《宪问》。子路和原宪都是孔子的优秀弟子。《子路》篇从回答子路请教如何治国开始,较多地讲述了治国的道理;《宪问》篇从原宪的提问开始,较多地讲述了如何做人的道理。子路后来到卫国做官,死于卫国的内乱;原宪一生处于贫困之中,是当时道德高尚的人物。从第十一到第十四篇,可以视为一组。

第十五篇《卫灵公》,从卫国君主卫灵公问战争问题开始,论述治国和做人。第十六篇《季氏》,从评论鲁国大夫季氏违背礼制、擅自讨伐小国的事开始,较为集中地论述了当时礼制败坏的状况和君子的处事原则。第十七篇《阳货》。阳货是季氏的家臣,曾有背叛行为。这一篇中,记述了孔子和阳货等几位当时背叛主人的家臣交往的事迹。这三篇又是一组。

第十八篇《微子》。微子是商朝的贤臣,受到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的迫害。这一篇,较多地记述了古代贤臣以及周代初年到孔子时代那些不愿和当局合作的逸民的故事。第十九篇《子张》。子张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之一,政治才能突出。这一篇,从子张的言论开始,集中记述了孔子弟子们的言行。

最后一篇是《尧曰》,记述了尧、舜、大禹、汤以及周武王的言论,最后以孔子论述作一个君子,应该懂得天命,懂得礼制结束。

《论语》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受到历代儒者的特殊重视。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李时珍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李时珍的经典药方
李时珍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李时珍的经典药方
个人著述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