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蒂虫
属鳞翅目举肢蛾科,又称柿实蛾、柿举肢蛾、柿食心虫。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柿产区。以幼虫蛀果为主,也蛀嫩梢。使幼果干枯脱落,柿果提前变黄、早落,俗称“红脸柿”、“旦柿”,为害严重的能造成绝产。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7毫米左右,翅展宽15~17毫米;雄成虫体长约5.5毫米。头部黄褐色,有光泽。复眼红褐色。触角丝状。身体紫褐色,胸部中央为黄褐色。翅狭长,端部缘毛较长,后翅缘毛尤长,前翅近顶角处有一条斜向外缘的黄色带状纹。足和腹部末端黄褐色。后足长,静止时向后上方伸举。胫节密生长毛丛。
卵 近椭圆形,乳白色,长约0.5毫米,表面有细微纵纹,上部有白色短毛。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0毫米左右,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和臀板暗褐色,胴部各节背面呈淡暗紫色。中后胸背面有“×”形皱纹,中部有一横列毛瘤,毛瘤上各生一根白色细毛。各腹节背面有一横皱。胸足呈浅黄色。
蛹 长约7毫米,褐色。
茧 椭圆形,长7.5毫米左右,污白色。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里、树干基部、土缝中、树上挂的干果、柿蒂上结茧越冬。越冬幼虫翌年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初羽化的成虫飞翔能力差,白天静伏于叶背面或其他阴暗处,夜晚活动、交尾、产卵。每只雌成虫产卵10~40粒,卵产于果柄与果蒂之间,卵期5~7天。第1代幼虫自5月下旬开始蛀果,先吐丝将果柄与柿蒂缠住,并自果柄或果蒂蛀入幼果内为害,粪便排于蛀孔外。一只幼虫转果蛀害可达4~6个果。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老熟后在树皮裂缝下结茧化蛹,7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第2代幼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蛀果为害,造成柿果提早变红、变软、脱落。8月下旬,幼虫陆续老熟,爬出被害果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于8月中旬幼虫脱果越冬前于树干上束草以诱集越冬幼虫,翌年发芽前彻底刮除树干老翘皮,连同束草一并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在幼虫为害期,及时摘除树上虫果,拣净地下落果,集中深埋;秋冬时期摘除树上残留的柿蒂。②化学防治。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两代幼虫发生高峰期,应各喷2次药,每次间隔10~15天。药剂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等。喷药着重果实、果柄和柿蒂。
柿蒂虫幼虫
在树皮裂缝中结茧
幼虫爬出被害果结茧越冬
柿蒂虫成虫
柿蒂上的柿蒂虫粪
被害果
被害果内的柿蒂虫幼虫
-
- 妇女祭祀床公、床母
- 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许是由于妇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
-
-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科学家詹天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史上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他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画像詹天
-
- 雍正为何悄悄修改铸钱比例?
- 雍正为何悄悄修改铸钱比例?其中哟这么一个故事。雍正登基伊始,就碰到了铸钱币铜铝比例的问题。他在了解到父皇康熙铸币的漏洞后,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