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元宵趣事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2:56:18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也来自元宵节庆。相传宋朝有个叫田登的州官,为避“官讳”,不许百姓言“登”、“登”“灯”谐音,“点灯”只能说成“点火”,元宵节前他也告示说:“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百姓于是称他为“放火州官”。更由于他平日里胡作非为,百姓便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讽刺,以抒胸中之怨。

长灯请退七盏灯 宋代福州州官蔡君漠,为粉饰太平,强令福州乡民在元宵节各燃灯七盏。有个叫陈烈的人,自做一个一丈多长的红灯,为上题曰:“富有一盏灯,太仓一粒粟;官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蔡州官得知了这首诗,收回了各家燃灯七盏的陈命。

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这里作为节日的“清明”与二十四节气之中的节气不同,节气标志时序,此节日已含着某种风俗习惯。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习俗 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逃国难流浪于国外,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治国清明。后重耳返国成为晋文公,遍封当时流亡之臣,惟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他已背负着老母躲进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文公便命手下三面放火烧山烧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使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才见介子推背着老母靠着大松树根死去了。文公追恨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而这位“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也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尊敬与仰慕。

扫墓 或称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受尊敬的人。秦以前就有祭祀活动,而在寒食节之后扫墓,始于唐明皇。以后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俗。这种对先辈追悼、怀念方式有时还会成为大型的利国利民的活动,如1976年清时节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前自觉地缅怀周恩来总理,以示声讨“四人帮”的罪行,终于敲响了“四人帮”覆灭的丧钟,成为“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转折点,为清明节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踏青 即春游、探春、寻春。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所以踏青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如福建一带在二月二,陕西一带是三月三,北京、东北一带在五月五,总起来看,是南早北迟。

清明踏青历史久远,史书亦多有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以画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清明节盛况。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雨绵软,是植树的最好季节,故有人据此称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到今日。我国政府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适逢每年的这一天,举国上下,植树活动蓬勃展开,祖国大地,年年新绿不断。

荡秋千 秋千(见图),即揪着皮绳迁移,古人叫做“秋千”。远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猎获食物就发明了这种活动。到了汉朝,汉武帝在后庭所祷秋千之寿,宫女们要绳戏为乐,为避忌讳,遂将“千秋”改谓“秋千”。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心健康和脑的平衡功能,而且还能培养人的勇敢品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民间流传盛其广泛的一项活动。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不仅是一件赏心乐事,也是一项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而风筝的制作,本身就包含着美学原理的物理知识。关于风筝的作用,还流传有许多故事:如春秋时公输班首创以风筝进行战争侦察;楚汉之争时,韩信让人坐在风筝上,来乘风飞上楚营上空,唱凄婉的楚歌以涣散楚兵军心。如今,风筝作为手工艺品之一,还出口远销,如天津的风筝就在美、英、意、法等20多个国家的上空飞翔。而山东潍坊自1984年4月创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以来,许多潍坊风筝已飞向世界各地。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端”即“开端”、“初始”之意,端五即五月初五。至唐代玄宗时,正式改“端五”为“端午”。而民间除称端午节外,还有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的称呼。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有各种不同的的传说;但流传最广的是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的。屈原是当时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因楚王听信谗言将其削职放逐,在楚国被秦征服后怀抱石块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百姓因为爱戴、尊敬屈原,为不让虾蟹伤害屈原之体,就把包好的粽子、蛋扔进江里。这个传说,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与怀念。

端午习俗 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其实粽子开始不过是一种普通食品,而且也不独在端午吃。到了西晋,吃粽子的习俗才逐渐固定在端午。唐宋时,粽子成为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粽子发展到今日,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成为我国的风味小吃。

赛龙舟 梁代吴均在《续齐潜记》里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端午日)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及以舟揖拯救。端阳重渡,乃遗俗也。”说明了当初端午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的。

赛龙船(见图)成为水上竞技活动,源于春秋时代(据《纪纂渊海》),越王勾践为复国成立水师,操演水兵,终得以成功。

自古赛龙船的场面就极为壮观,也因地域不同而方式不一。汩罗江畔赛前要到屈子庙前朝拜,抬着龙头祭庙,然后挂红下水开赛,而两岸人声鼎沸,锣鼓齐鸣,鞭炮震天,十分热闹。漳州、厦门一带,龙船到达终点,标船要扔鸭子于水,健儿跃入水中追捉,观众则热情呐喊,以示助威。广西的龙船有男队,也有女队,有手划,还有脚划,组队别致,划式也新颖。

悬白艾、挂葛蒲 白艾,又叫家艾、艾蒿、五月五艾,是一种萄科多年生草本类,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暖子宫。燃干艾可以驱蚊蝇。菖蒲,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类,含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杀菌。端午悬白艾、挂菖蒲,可驱虫菌、除病毒。所以成了民间一种自觉的防病方式。

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的“七夕节”。七夕节,或称“乞巧节”、“女儿节”,传说是妇女向织女乞巧的日子,也是喜鹊搭桥,郎与织女这对隔着银河相望的夫妻相聚的日子。

相传很久以前,南阳城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里有个放牛郎,自小父母双亡,跟其兄嫂生活。嫂子为人狠毒,多次设计毒害牛郎,牛郎心地善良,幸得所放的一头神牛指点,化险为夷。后来牛郎只要了这头老牛便与兄嫂分开生活,这神牛指点牛郎种茶豆,并拉下天上的仙女织女与牛郎成亲。织女心灵手巧,教村民养蚕、织绸缎,牛郎勤劳忠厚,善良老实。夫唱妇随,恩爱不已,并生育一儿一女。几年后,玉帝发现织女私自下凡,触犯天规,让王母娘娘抓回天庭,老神牛助牛郎带着一双儿女追去时,被滔滔银河挡住了去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能隔河涕泣。这天正好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天喜鹊感其真挚,念其情深,就互相咬住尾巴,搭成一座鹊桥,供牛郎织女相会。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就这样成了民间习俗。其实牛郎永远也会不了织女。因为这对传说中的“夫妻”虽仅相隔“盈盈一水”,但实际上却相距16光年,即151万亿公里。牛郎织女有孙悟空翻十万八千里跟头的本能,纵然每天翻一千个跟头,也得花八千年的时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只不过是善良人们的愿望而已。

中秋节的由来 《固礼》一书最早出现“中秋”一词,按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因此八月十五被命名为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于神话传说中出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的时候,住在东方汤谷地的十个太阳一起同游天庭,大地上禾苗被烤焦,树木被晒死,巨猛兽也趁机出来吃人。神人后羿奉命去射太阳,后羿美丽的妻子嫦娥,趁后羿离家,偷吃了他的仙药,便身子轻飘飘地飞入了月宫。嫦娥在月宫日夜思念人间,便命玉替她捣药,准备制成仙药再回人间。后人把中秋节赏月与嫦娥奔月相连,使中秋节更为浪漫多彩。

祭月 我国秦汉以前,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相传唐明皇在道人罗公远的指点下还曾游历过“广寒宫”即月宫,此后月垢祭月的礼节更盛。明清祭月用大西瓜、七节藕,及印有月宫、桂树、嫦娥的特制大月饼等。民间认为月属阴,还有“男人不拜月”的规矩。中秋属合家团圆之日,出嫁的女子也得回婆家“团圆”,所以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说法。

赏月 中秋赏月始于魏晋,至宋时便十分盛行。每逢这一天,北宋京都东榭赏月,琴瑟铿锵,作诗唱和,通宵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恐后上酒楼,以先睹月出为快。如今,中秋赏月已是普天同乐的日子,各文艺团体还举办中秋晚会,为赏月之举增添现代气息。

吃月饼 “八月十五日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在南宋词人里就有“月饼”一词出现。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载:“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中秋佳节,民间为家人欢聚团圆之期,互赠月饼。市面出售的月饼品种繁多,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等。当明月东升时,人们在院中供桌上摆上各式月饼,赏月吃月饼,话团圆,叙别离,好不充满亲情和情趣。孩子们来抢月饼,主人也不可生气。

重阳节 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易经》:“以阳父为九。”将“九”定为阳之极,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并重,故名曰“重阳”。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九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得高会。”因此重九日故有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

登高 每逢重阳佳节,人们喜欢在这宜人的日子里登上高台游玩观景,故有“登高”之称,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形式,也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三国和晋代,把登高扩展为登山,并专定在九月九这一天。从古至今,有过许多关于登高的趣话趣事:晋朝时秦军孟嘉随大将军桓温登高,被风吹落帽子,大将军暗令人作文嘲笑,而孟嘉从容自若立即以优美散文作答,博得众人赞赏;晋末诗人谢灵远,为登山还专门制作了前后有缺齿的木屐(上山去掉前齿,下山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登山鞋”。如今,登高已成为一项群众性的锻炼身体的活动。现在,有些城市重阳节时还举行登高比赛。

吃花糕 最初的花糕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制成。唐宋时盛行吃花糕,其制作就更加考究,相传武则天曾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明代制作盒子般大的花糕,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重阳节又得名“女儿节”。农历九月是丰收的季节,有人也把重阳花糕称为“丰糕”。

赏菊 菊花,又名黄花,属菊科,花色品种繁多。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幽香清芳,赏菊就成了一件时令习俗。我国古人曾有许多赏菊诗辞。如晋代陶渊明、唐代杜甫等都有佳作名篇流传。至清代,重阳节前后还举行菊花大会,倾城人去观赏菊花。现代,各地也有以菊展为贺,用菊花摆制色彩鲜艳的各种图案,画家当场作画,观众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插茱萸 茱萸,即“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春开紫色花,秋结紫黑色实,入药酿酒,有湿中、止痛、理气等功效,可治便秘、吐泻、腹痛、遗精、消化不良等症。插茱萸可治病防疾,唐朝诗人王维有“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之诗,可见古人已有插茱萸之俗。此外,自古先民还于重阳之日,饮茱萸甘菊之酒。

上一篇:中国传统节日 下一篇:少数民族节日 声明:元宵趣事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妺喜人物简介 揭秘妺喜是怎么死的!
妺喜人物简介 揭秘妺喜是怎么死的!
相传夏桀攻打过岷山,得到了两位名为琬和琰的美女。这两个女人不仅长得妩媚,还很会跳舞,桀陷入了对她们的迷恋,还把她们的名字刻在了华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是人生中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超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