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2:56:23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花儿会(见图) 土、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花儿,又称“少年”,是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一种山歌。传说土族有五个姐妹,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慕名前来对唱,均不能胜,后飘来五朵彩云,接走了五位姑娘,变为“花儿仙子”。节日里,成千上万的歌手从四面八方欢聚一起,歌舞娱乐。歌词多为即兴之作,内容分为抒情、叙事两类,而以前者居多。形式上有独唱、对唱等。
泼水节 傣、阿昌等族传统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相传有个火魔霸占了西双版纳,无恶不作,并抢走民间七个美丽的女子。一天夜里,最年轻的姑娘侬香,设计诓骗出杀死魔王的秘密,用头发勒下魔头,魔头成一团火球,滚到哪儿烧到哪儿,姑娘们即挑水相泼,灭了邪火。为纪念这七位勇敢机智的姑娘,傣族人民每年举行泼水活动,沿袭成节日。过节时,男女老少一早到各佛寺敬佛、斋僧,举行送旧迎新仪式,行浴佛礼,给佛像洒清水“洗尘”。尔后开始相互泼水,嬉笑追逐,进行赛龙舟、赶摆、丢包等活动,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互赠礼物。若逢节日下雨,则以为是丰年之兆。如今,傣族人民还增添了文艺会演、体育比赛、物资交流等新内容。
沐浴节 亦叫“沐浴”、“洗澡节”、“嗄玛堆巴节”,藏族传统节日。时在夏末秋初,当拉萨东南天空上出现“弃山星”时,藏民便开始过节。相传从前有个高明的医生,勤勤恳恳为藏民治病,死后仍继续给藏民治病,在每年初秋“弃山星”出现时,将百草化为仙水,洒于江河,沐浴者可祛灾防病。节日期间,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洗澡,或洗刷衣物。并在江河岸边,用彩布搭起帐篷,进行歌舞娱乐活动。每天黎明而出,日落而归,中午于野外进餐。因“弃山星”只出现七个夜晚,故节日一般持续七天。这种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科学分析,其时西藏高原,雨季刚过河水清澈,加上日照时间长,水温上升,是洗澡的好时间。
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即“娱乐”或“游戏”。分别在夏、秋季择日举行。自治区、盟、旗通常每年举行一次。节日主要活动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旧时是封建王公、牧主、奸商寻欢作乐、勒索盘剥的场所。如今改革了不合理的比赛规则,真正成了蒙古牧民欢乐的节日。
踩花山节 苗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三。传说苗族桃花寨里有个美丽的桃花姑娘,拒绝众多富贵人家子弟的求爱,自愿嫁给穷小伙子憨哥,成亲后过着幸福美满生活。不久,桃花被恶霸抢走,憨哥历尽艰辛,杀死仇人,救出桃花,一起告别乡亲逃奔远方。后人为纪念他们,相聚欢乐,演为节日。节日这天,人们着盛装,举行吹竹、歌舞、赛马、射箭、耍刀等传统体育活动。
歌圩节 又叫“歌婆节”(见图)。壮族传统节日。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去唱的歌。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唱歌可乐神、消灾除难,后发展为定期歌圩;一说始源于唐代歌仙刘三姐,这种说法流传最广。蓝鸿恩《歌圩》载:“壮族古代有一歌仙刘三姐,发明山歌,众往示之,人多渐成圩市。”多在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日和中秋节。节日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欢聚圩场,引歌互答,互相抛接绣球、碰彩蛋,尽情娱乐。
三月三节 布依、黎、彝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是日,布依族各村寨杀猪宰牛,祭祀灶君、山神。并扫寨赶鬼,几日内实行封寨,外人不得进村,否则即被认为破坏扫寨,必须出钱重新扫寨,向村人谢罪。现已革除此陋俗。海南岛的黎族群众是日举行集会,预祝丰收,彝族人民是日欢聚河边,饮酒跳舞,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情侣。
偷月亮菜 湖南一带侗族中秋节习俗。相传月宫仙女中秋下凡,洒甘露于人间,故人们可共享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此俗称为“偷月亮菜”。这天夜晚,姑娘们打伞遮住自己,可到任何人家的园圃里摘瓜果蔬菜,不会被看作“偷盗”。摘瓜菜时多选心爱后生的园圃,若摘到并蒂瓜果,则以为是喜兆。嫂子们偷月亮菜时,多摘一个最大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象征小孩肥壮、康健。小伙子“偷月亮菜”,希望仙女赐予爱情和幸福。采摘的瓜菜只能在野地煮吃,不能带回家中。
吃春节 仫佬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六月初二。传说古代仫佬山乡虫灾连年,五谷欠收,有名叫甲娘的农家妇女,在回娘家途中,捉虫子制成菜肴,清香可口。大家争相捉虫,使仫佬族大获丰收。后人立庙纪念甲娘,于是演为节日。这一天,家家饭桌上摆油炸蝗虫、腌酢蚂蚱、甜炒蝶蛹、虾米泥鳅等菜肴,全家围桌而坐,家长喊一声“吃”,随即一齐动筷吃起来。出嫁姑娘是日回娘家,并一路拾虫。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吃虫庙”,唱歌跳舞,尽兴娱乐。
敖包会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择日举行。敖包,即草原上用石块或土块砌成圆锥形祭坛,上面挂许多彩布和彩纸,是鄂温克族信仰的象征物。相传,从前在一个夏夜里,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每次坐骡子拉的轿车来到村里,哭哭啼啼闹个不休,招致暴风骤雨,使全村遭难。人们请来九位喇嘛念经,喇嘛凭借法力捉住这个女子,并把她压在石头、土堆下。人们深恐其再兴妖作怪,每逢路过,便在上面添加石块,以四至六月前往添石块的人最多,后沿习下来,成为节日。节日当天,远近牧民汇聚附近的敖包前,举行赛马,喇嘛诵经行祭,全体参加者都要往敖包上添加石块。随后还要举行摔跤、歌舞等活动。
火把节 又称“昱回节”(见图)。彝、白、傈僳、拉祜、蒙古、纳西、基诺等族的传统节日。广泛流行于云南各地和四川、贵州部分地区。时间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也有在二十五日的。据说是为纪念夫死不从贼的并就地自焚的贞妇阿南而形成的。节日里男女老少燃火把奔驰田间,饮酒欢聚,进行赛马、斗牛、斗羊、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歌舞等活动。因民族、地域不同而过节略有不同。
五月节 满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相传,清初宁古塔呱拉佳代有个青年叫唐阿里,一次进山打猎,从虎口中救出一位老人,老人以小女年息相许,成亲后相亲相爱。不料,火神企图霸占年息,年息宁死不从,被火神烧死,骨灰漂洒在山坡田野上。次年春,满山开遍杜鹃花,人们取名年息花,并汇集西山纪念年息。节日里,人们成群结队赶往西山,用年息花上的露水洗眼睛,并摘年息花防治气管炎,此俗流传至今。
阿肯弹唱会 哈萨克族传统节日。阿肯是哈萨克族民间歌手的称呼。传说阿勒泰草原有一位俊俏的姑娘,歌声婉转动听。一天被头人看见,强迫成婚,婚期临近,突然飞来一匹骏马,带走了姑娘。姑娘临走给乡亲们留下了心爱的冬不拉。之后,人们每年在盛夏举行阿肯弹唱会,以寄托对姑娘的怀念。节日期间,阿肯们欢聚一起,痛饮马奶酒,尔后引吭高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弹唱比赛一般历时十天,最后以传统的赛马、刁羊、姑娘追、摔跤、拔河、打靶等活动作为结束。
达努节 达努节又叫“二九节”、“祖娘节”(见图)。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但并不是一年一度,而是根据当时乡俗、收成、人畜安康情况而定。“达努”是瑶语“不要忘记”之意。传说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派三个女儿来到人间独立生活,大女扛犁去平原耕地,二女学堂求学,三女带谷子一斗到山里垦荒。祖娘以宝物铜鼓送给小女,帮助她战胜鸟害,获得丰收。从此,三女儿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成为现在的瑶族。瑶人便把祖娘的生日这天定为达努节。节日里,家家户户杀鸡宰羊,以四两麻祭祀祖先。男女老少梳洗盛装,带自谋酒食,赶到预定地点聚餐饮食,并进行跳铜鼓舞、点冲天炮、捉迷藏等活动。
女儿会 恩施自治州土京族的节日。节期各地不一,或在农历正月初三、七月十二、八月十五。节日里,土京女不分老幼,清早都穿着滚有多道长边的短大衣袖的左襟大褂,下着八幅长裙,赶往会场。集会上,对歌追舞,购物、谈生意,青年男女谈情定终身。
丰收节 又叫丰年祭、票祭、丰收祭、收获节,河山族叫做“莫拉努·马拉期塔”,意即通过祭祀祖灵,祈求来年丰收、人畜兴旺。时间在每年稻谷成熟后择吉日过节。节日期间,各家备牲美酒祭神,祭后到田间拔稻,禁用镰刀,用收来的稻谷集体尝新庆丰收。
哈节 京族语言中,“哈”或“唱哈”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歌节。相传几百年以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聚居区,以传歌为名,聚众反对官府,后人为纪念她定了这个节日。节日时间各地不一,有在农历六月初十,也有八月初十,或正月二十五的。节日里,人们打扫环境,身着盛装,举行唱哈、祈神祭祖及斗牛等活动。常持续数日。通常还有汉、壮族群众来庆贺。
百鸟节 白族在每年秋天过的节日。相传白族有一对恋人,因反抗官府,惨遭土司杀害,百鸟得知后,从各地飞来,采集繁花绿叶,掩埋了他们。以后人们在悼念他们时举行鸟会。节日里,人们欢聚在鸟吊山,点燃火把,弹琴歌舞,尽情欢乐。
-
- 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画符号。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是商王朝
-
-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董卓的盗窃之道
-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
-
-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
-
- 李广与程不识的不同之处
- 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祖上李信是秦国大将,曾率数千人攻逐燕太子丹,并生擒之,后因夸口用20万人可灭楚国,失败而归。李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