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见面礼俗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2:56:27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跪拜礼 古代见面时的礼仪。古人席地而坐,臀部靠脚后跟。伸腰并使臀部离开脚后跟,用脚着地则为跪。跪着行礼则为跪拜,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人的跪拜礼大致可分九种: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 拜时,头俯伏至地,抱拳相握,左手按住右手。拜的时候,头先俯伏至手,然后拱手下至于地,头也随着俯伏于地。拱手至地时,手仍不松开。手的位置在膝盖前,头的位置又在手前。稽首是臣对君的拜礼。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礼,以表示极大的敬意。

顿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跑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空首 拜时,头至于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首礼时,跪而拱手,头俯伏至于手,与心平,也就是说,拜时,头不至于地,所以称“空首”。空首是男子常用的拜礼,上下尊卑均可使用。

吉拜 施用于宾、祭、嘉好之事的礼节。拜时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凶拜 与吉拜相对,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

振动之拜 关于此礼,有两种猜测:①用于凶事,振就是“踊”,也就是跳脚哭;动就是恸。②在行拜礼时,应和着音乐的节奏。

奇拜 即一拜,“奇”读为奇偶之奇。

褒拜 指的是再拜“两次拜”以上。褒是大的民。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所说的“三拜稽首”,定公四年所说的“九顿首”,都是“褒拜”。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的再拜以加敬,三拜以示周遍,都是褒大之拜。

肃拜 妇人之拜,跪而俯首下手。比空首拜手的礼节都轻,肃拜是跪而微俯其首,手垂下,这样,头虽然俯伏下来,但未至于手,手虽然垂了下来,但没有着地。

凡是吉拜,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刚好妇与男子相反,这也就遵从了“男左如右”的习俗。妇人吉事,即使国群有赏赐,也只是肃拜就可以了。妇人之拜,在上古时都是的,如苏秦将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全家人在郊外三十里外迎接他,“妻侧目而视,侧目而听;嫂行铺伏,四拜,自跪而谢”。《隋志》记皇帝册封皇后,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为了尊崇妇人,妇人始拜而不跪。

肃拜是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军队中也用肃拜,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

再拜 拜两次,表示礼节降重。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如果是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北宋初书信结尾处常用“某再拜”,本为对尊长的敬词,后来也常用于平辈之间。

百拜 多拜的意思。

拱 和合抱以表示敬意。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揖 拱手为礼。现称“作揖”,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拱、揖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平素十分熟悉的人也往往用此礼节。

长揖 比拜较轻的一种敬礼。不分长幼尊卑皆可使用。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这是站立时最表示敬意的一种姿势。

鞠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现仍用于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

唱诺 旧时男子给人作揖的同时出声致敬的一种礼节。宋代已很流行。

道万福 旧时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见面行礼的同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

坐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挺直,臀部须离开脚踵。

踞 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

箕踞 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在他人面前箕居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但有时又可为不拘小节的表现。

长跪 耸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股而两膝柱地为跪。挺直腰板以示敬意和庄重则为长跪。最初称“跽”,因为跪时挺身直腰,身体似乎加长了,所以又称“长跪”。

席次 席位的次序。古代室内席次以东向(坐西面东)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堂上席次与此不同,以朝南为尊。

寒暄 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的同时说“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询问对方家人是否安好等。

请教尊姓台甫 旧时与人初次见面的礼节。请问对方姓氏、名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与人结交如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所以初次见面时多问字号而不问名。

投刺 投名片(帖)求见或代为拜贺。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项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写在纸上,叫“谒”或“名帖”。唐宋以后,“名帖”的使用相当盛行。学生、下属拜谒老师和上级,都得先投递“名帖”,然后方能谒见。但到了明清之际,又盛行只投刺、不见面的陋习。拜客者并不是真的想拜客,只望门口投刺,表明“来过了”,于礼不失。所拜之人,有的根本就不认识;甚至连都不下,准备去下一家的只让仆人带着自己的名片到处“投刺”。古书中曾描述这种虚应故事的投刺拜客者心情,坐在马背上在人家家门投刺,又惟恐主人出来,主人也担心客人进去。

见面执挚 周代见面礼仪,挚通贽,即礼品。周代人拜谒尊长及走亲访友必须携带见面礼物,天子以黑黍酿成的酒为礼,诸侯以玉为挚,卿以小为挚。一般老百姓多以家鸭为挚,但也因男女长幼之别而有多种,如学生以一束干肉为挚,妇女以水果为挚等。

古人的“执挚”不同于今天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一是不能无挚;二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随意选择以何为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物品为挚是确实的;三是挚并非馈赠之物,除表示礼貌外,主要作用是表明身份,在一般情况下,都应在第二天回拜时原物送还。

回拜 也称“回访”。客人来访后,主人也应前往复见客人,俗称“回拜”。若有来而无往,则为失礼。古时回拜以异日为敬,后世则以同日为肃,至近代可根据情况随意确定回拜日期。

古时,客人来访必须带见面礼,回拜时应送还客人带来的礼物。但后世回拜时忌原物送还,只有在拒绝对方时才用这种不受礼的方式表明态度。

以趋示敬 趋即小步疾走。卑幼拜见尊长;或经过尊长面前,都不得大摇大摆或慢腾腾地踱步,而应低头弯腰,小步疾走,以示敬意。后世相沿成俗,现在与久别的亲友和尊长见面,仍要快步走向对方,然后握手问候,否则为失礼。

前行示敬 卑幼与尊长同行,不可率先走在前头,应请尊长前行,以示尊敬。陪同客人也是如此。主人需引路时,应说“那我就先走了”诸如此类的话,以示歉意。

握手 初民以石块、棍棒等为武器,若遇陌生人,彼此无恶意,即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摸手习惯沿袭下来,成为今天表示友好的礼节。

通常是双方伸出右手相握。紧紧相握,屡握不止者表示双方情谊深厚。戴手套时需衔取下手套再握手。男人在平辈间握手不论谁先伸手皆可。男女之间握手,一般应由女方先伸手,轻握片刻即可,否则为失礼。多人相握,不能交叉。

敬鼻烟壶 蒙古族牧民相见礼俗。客人至家中,主人将一袋装有烟粉或药粉的小壶敬献于客人面前,让其嗅一嗅。客嗅后以礼相答。

献哈达 藏族相见礼俗。哈达为白或浅蓝色丝织品,亦有棉或麻织品。哈达愈长,意愈隆盛。献时躬身以双手捧献给对方,受者若与献者地位相当,要双手捧接,且要以自己的哈达回赠,否则为失礼。一般人向大活佛等尊者献哈达,则将其置桌上,或受礼者脚下。生人相见必献哈达,遇喜庆节日也以此为礼。

请安 即问好。旧时卑幼对尊长的问候礼。平辈之间有时也以此为礼。始于辽代,盛于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又演变为垂右手屈左膝。妇女则“请双安”,即以手抚双膝,且同时屈之。

碰头 旧时藏族贵族相见礼俗。地位相当的贵族相见,以额头轻轻相触为礼。

伸手弯腰 藏族相见礼俗。藏民平常相见,习惯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同时弯腰以示恭敬。流行于青海、甘肃一带藏民之中。

拥抱 维吾尔、俄罗斯、哈萨克、满族等少数民族久别相见时以拥抱为礼。平时相见多以稍稍弯曲身体为礼。

先问牲畜 哈萨克族相见礼俗。哈萨克牧民宾主相见时,通常先问候“麻勒加浓曼姆”,意为“牲畜平安”,然后问“维玉兴阿母”,意为“全家平安”。

接吻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妇女相遇以接吻为礼。

吻手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丈夫远行归来,妻子奔出,接捧丈夫伸过来的手掌,多次亲吻;老者远行归来,青年一面向老人问安,一面躬身捧起老人右手,吻其手背。老人则亲吻青年面颊,抚摸其头顶,以示爱抚;青年男子相遇,则热烈拥抱,然后俯身互吻紧握的双手,并不停地互道吉祥。

抱膝而吻与捧足而吻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族人久别相见多以吻手为礼。若遇尊贵长者则抱膝而吻或捧足而吻,以示敬意隆重。此属大礼,只在个别特别隆重的场合才行此礼。

互道支持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人途中两人相遇无论是否相识均要互相问候。若数人相遇,则将自己的双手拇指并拢,并互道“要等力买克提”,意为互相支持。

随儿孙称呼 长者随自己的儿孙辈称呼对方,以示爱重或敬意。如称呼子侄为“他叔”,称呼亲家母为“他姥姥”。汉族和侗族布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流行。

上一篇:中华民俗礼俗 下一篇:待客礼俗 声明:见面礼俗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董卓洗劫洛阳城
董卓洗劫洛阳城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揭秘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揭秘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本期百科档小编要给大家揭秘的是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子婴的身世之谜,大家如果还不了解子婴,那就和百科档一起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