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礼俗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2:56:3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头顶乌纱 明代文武官员着常服时常戴一种以黑色麻纱做的“乌纱帽”,所以当官叫做“头顶乌纱”。
花翎、蓝翎 清代官员尖顶帽上插有羽毛,这种装饰分“花翎”和“蓝翎”。花翎是孔雀翎,起初只赏给满、蒙王公贵族和五品以上近卫军官主战功者。蓝翎是歇马鸡的羽毛,原只赏给五品以下有军功的军官。
君臣之礼 三跪九叩:朝廷大典时臣下观见皇帝时的正式礼节,也是小臣、外臣见皇帝时必行之礼。臣下见皇帝时跪拜三次,每跪下后,顿首三次。
清代跪拜礼:清代大臣晋见皇帝行跪拜礼后,不再站起来,只能跪着回答皇帝的问话,这是中国历代官僚在皇帝面前最卑微的举动。清代规定:满官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汉官则自称“臣”,非满族而自称“奴才”,就是失礼。
皇帝会见群臣,也须守一定的规矩,不同的场合对服装要求不同,礼仪也繁简有别。如会议,皇帝必须端坐,穿朝服,备仪卫,个别被召见大臣,也不能有懈怠的样子。
群官之礼 官场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长。汉代百官见宰相,都行跪拜礼,宰相不必答礼,目受而已。朝堂上,宰相有专席。酒宴上,宰相劝酒群官不能不喝,官员给宰相进酒,宰相可以谢绝。
唐代的宰相上朝,有专用的道路,参加朝廷大典时,高级官员用全副仪仗,提前打着火把至宫城外等候,火炬成列,称为“火城”。宰相的火城未到,清道声先到,其他官员要闻声扑灭自己的火城,不敢与宰相争辉。宰相病休或家中有丧事,有关部门先行在宰相家外搭棚,供百官慰问宰相时在此排班等候。官员拜会宰相,由宰相属官引进,望阶而拜,宰相如不想对此官特别优待,只需端坐受礼。降阶而迎,就是宰相很看重客人的表示。
明、清两代没有丞相职务,但明的首辅和清的军机大臣实际上都贵同宰相。
对宰相以下官员,官场中的人根据各自的品级、职务和加官确定相见时的礼仪。在同级之间,公会时相揖为礼,私金相见,就按其私交程度相机处理。但如果进士出身的官员已升至与录取自己为举人、进士的考官同级,私见时以执弟子礼为多。
宫廷朝会之礼 上古时,君臣相见一律站立,讨论政事时则同坐,文武大臣向君王施礼、拜叩,君王有时也以礼相还。秦汉以后,皇帝威严日渐膨胀,“朕”、“万岁”等为皇帝专有。但汉时,皇帝还给下官赐坐。到宋朝,皇帝为了立天威,乘宰相起立递呈公文之机,密令内侍将相座移去,从此宰相立而论事。到了清朝,大小官员晋见天子,则变成跪见。
-
-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
- 齐恒公守诺还地
- 齐恒公也是个信守承诺的明君,让我们来看看他守诺还地的故事。齐桓公即位后,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曾经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鲁国, 鲁军节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 赵奢,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汉族,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是战国时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