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节令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2:56:10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节气的来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并给每等分取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事实上,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并结合当时的天气及自然景观来命名的。其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大雪、小雪反映降雨降雪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为了便于记忆,有人根据上述节气名称顺序,编写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这首节气歌中,每句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除天字外,其余各字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
立春 阳历二月四日前后,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农谚说:“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这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气温缓慢上升,万物开始萌芽。
雨水 阳历二月十九日前后开始,这时候大部分地区严寒已将过去,雨量逐渐增加,农谚有:“雨水节,接柑桔”、“雨水有雨压病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惊蛰 阳历三月十六日前后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所以叫“惊蛰”。我国华中地区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还是我国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春分 阳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有古籍载:春分时节,阴阳各半,所以昼夜均分并且寒暑平均。这时还是北半球春节的开始,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反青。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芽生叶。农民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谷雨 阳历四月二十日前后开始,意为雨生百谷。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较稳定,降雨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对谷物生长极有帮助,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
立夏 阳历五月五日之前后开始。民间习惯上以为这是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所以农谚说:“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 阳历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小满”即为麦粒开始饱满,但未到成熟。
芒种 阳历六月五日前后开始,农历五日节,即意为有芒之谷可播种,我国华中地区时进入梅雨季节,群众习惯晴时曝晒衣物。农业上多忙于夏收夏种。农谚曰:“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夏至 阳历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到了。气温逐渐上升。夏熟作物生长渐旺。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小暑 阳历七月七日前后开始,暑意为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还未热至极点,这时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谚曰:“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
大暑 阳历七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达到了顶点,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极利于夏熟作物生长,农谚说:“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
立秋 阳历八月八日前后开始。这时已到末伏前后,气温开始下降。我国江南有农谚说:“立秋处暑地起忙,收了早稻种杂粮。”
处暑 阳历八日二十三日前后开始。处暑意为躲藏,“处暑”表示暑气开始消失。这时气温渐降,雨量渐少。江南农谚:“处暑萝卜白露菜。”
白露 阳历九月八日前后开始。因地面水气凝结为色白之露,因此得名。此时天气渐凉,气象谚曰:“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
秋分 阳历九月二十六日前后开始,因此时正值秋季六个月的一半,故名,此时大部地区进入秋收秋种。气象谚:“秋分有雨来年丰。”
寒露 阳历十月八日前后开始,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意为天气渐转冷。农谚:“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
霜降 阳历十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据古籍载:寒露后,气肃露凝结而为霜,故名。此时农作物收割。气象论:“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立冬 阳历十一日七日前后开始,据古籍载:冬,即为冷,立冬三时,不物终成,故为节名。气象论:“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麦。”
小雪 阳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气象论:“小雪现晴天,有雨到年边。”农业上忙于冬耕、冬季造林。
大雪 阳历十二月七日前后开始。古籍载:小雪之后,雪降得更加厉害,故名大雪。农谚:“大雪冬至雪长飞,办好副业多积肥。”
冬至 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从这一日起,寒冷降至,农业上进行防冻、积肥、深耕、灭冬虫等。
小寒 阳历一月六日前后开始,意为冷气积久而为寒,但天气并未寒至极点而谓。农业上保证起冬作物安全过冬。
大寒 阳历一月二十日前后开始。“大寒”,意为寒气之逆极。这是一年中最寒冷之时期。
三伏 伏是隐伏避着之意。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也称头伏、二伏、三伏。是用“干支记日法”推算出来的。初伏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为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农业上,“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小麦”。
小阳春 农历十日,我国民间有过小阳春的传统节令。据古籍说,冬日的太阳,万物生长都归功于它,并因其温暖如春,故名。
“季”与“月”区别称表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床母胎记———血管瘤
-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
- 聂政:史上最顾家的杀手
- 根据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聂政者,轵深井里人。”聂政是郭解的老乡,也是轵地 (今河南省济源境内)人氏,深井相当于轵县的一个乡。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