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2:56:1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佳节——春节。中国民间这种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社会的“腊祭”演变而来的。先民辛勤劳动一年,在岁末年初之交,便以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之赐予。这就是“腊祭”。“腊祭”期间,人们不干活,聚饮联欢,歌舞戏耍。年复一年,岁皆一岁,“腊祭”从不间断,形成了民间的“春节”习俗。

影和漏水记时的方法,定准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当时的节令官阿衡不学无术,而对万年定准了节令深怀妒心,派人刺杀万年,此事败露后阿衡被处极刑。万年经过多年的潜心观察,精心推算,定准太阳历时已是满头白发。天子为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至今,人们称春节为“年”,过年挂寿星图,据说就是为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这个传说故事,反映了我国先民早期的观象授时的事实,说明我国早在史前就能制定节候了。

春节的称呼 春节又称“过年”或“年”。古文中,“年”是果实谷穗丰收之形象,表示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可见“年”最初是预祝丰收喜庆日子,以后逐渐成为岁的代称。春节在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子时)时到来。过去春节还叫做“元旦”、“正旦”、“正朝”、“新正”、“新春”、“新年”、“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正式以公历记年,于是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元旦,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

春节习俗 扫尘。甲骨文里扫写作“妇”,是女子持帚作洒扫形。我国民间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一说。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拆洗被褥,清洁家具,进行卫生大扫除,清清洁洁迎新春。过“掸尘扫房子”的习俗民间还有一趣闻:

相传时代,五皇大帝派三尸神常住人间以掌握凡人情况,并要他将犯了天条触怒五帝的凡人姓名一一记在墙壁上,等到年三十,派天兵天将下凡抓杀。灶神爷为搭救凡人,嘱咐凡人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天亮之前,将各处墙壁掸得一尘不染,使天兵天将一人也抓不到。此后,每年腊月二十四,民间都要掸尘、扫地、沐浴,干干净净过春节。

这个传说,反映了我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对于驱除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挂年画 年画最早出现于尧舜时代,以门画(门神)起源最早。两汉时已广传于民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夜不能寐,只要一到天黑,就觉寝宫门外有鬼魅呼号,大将秦叔宝、尉迟恭敬请为其夜间把门,自此太宗睡得安安稳稳。后太宗将两位大将之画像贴于宫门驱鬼避邪,是谓门神。民间还有贴钟馗像、四美图等。新中国成立后,年画制作方式多样,形式异彩纷呈,内容多以反映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为主。各地独具风格的年画,已遍及城市乡村。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对。古时有“桃府”、“门贴”之称。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多到一千多字不等。上下两联必须相等,内容上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这实际上是对联。创作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当、平仄相协。如:莺歌花更红,燕舞春又归。

贴剪纸 剪纸也叫“宫花”,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起源于织绣。在我国,剪纸遍及广大农村。江苏的扬州、广东的佛山、潮州、安徽的阜阳等地都以剪纸著称,并风格各异。北方粗壮、浑厚,南方则纤细、秀丽。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物、花鸟、虫画、兽类、戏曲故事、图案花纹等,无所不包。方法有剪有刻。

放鞭炮 放爆竹庆贺春节,也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爆竹的原意为炼惮和驱逐恶鬼。唐代有装硝爆竹,以驱散山岗瘴气,减退当时流行的瘟疫。至宋,便改为纸制和火药的爆竹了。爆竹种类繁多,式样各异。中国人在喜庆的日子里特别喜爱放爆竹以示庆贺。现在春节期间,放烟火的也多,但作为中国的特产,燃放爆竹增添节日气氛的习俗,仍遍布大街小巷。

守岁 西晋周处《冈土记》上说“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是据今最早关于除夕守岁的记载。在这“一夜连双岁,五理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大家围炉而坐,欢聚一堂,回顾已逝的日子,展望希望的未来,充满欢乐祥和。自1984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期春节联欢晚会以来,我国人民在电视节目中欢度春节,迎年守岁的习俗正悄然形成,这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都已有了相当的提高。守岁内容又添新的丰采。

拜年 从正月初一开始,“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访戚友,或止遣子并代贺,谓之拜年”(紫荆《梵天庐丛录》)。拜年,是我国民间流传广泛的春节习俗,也是人们交流思想、联络情感、相互沟通、增强团结、商议工作的一种手段,反映出我国人民尊长谦逊的传统美德。拜年方式多种多样:或登门拜访,或叩拜长者等,现在还时兴贺年片、电话拜年。

包饺子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起于明代于清代。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盛行的一种过年方式。春节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时半夜十二点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饺”谐音,故称“饺子”。有人还将饺子里面包上硬币,吃到的人被认定要交好运。与北方人相反,在正月初一这天,南方人则开始吃汤圆。

舞狮子 舞狮子本是我国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起源于三国,盛行于北朝。而舞狮子作为春节期间的庆典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一带出现怪兽,人们做成若干头狮子模样,涂上各种色彩,鸣锣击鼓,奋舞群狮,吓跑怪兽。乡民以为竹狮,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征兆。以后每逢春节,就打锣敲鼓舞狮拜年,以示消灾和吉祥。后来成了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

灯 又叫“龙灯舞”(见图)。“舞龙”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在汉代时就已普遍。舞龙成为春节习俗,相传是龙播雨的故事。战国时,金角老龙播错了雨,大雨淹死百姓,被玉帝问罪贬斥,老龙王为将功赎罪,就在每年新春之际,登门拜访百姓,许诺来年风调雨顺,人们据此创造了龙灯舞,以示制服龙王,表达欢快心理,便在春节期间各自舞演,增添节日气氛。

逛花市 花市,又称年宵花市、除夕花市,是广州特有的大型民间节日。从春节前的一个月,人们就纷纷准备,郊外城区到处都是串串鲜花。除夕之夜,花市进入高潮,花市上各色鲜花,争奇斗艳,香气袭人。这是广州人独有的报春第一花,为我国的春节传统佳节又添一支奇葩。

冰灯节 哈尔滨人民的节日。时值农历正月十五,但冰灯作为观赏艺术品,亦有上千年历史。正式定为节日,始于1963年。此间举办冰灯游园会,各式冰灯、冰雕、冰建筑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气象万千。与广州花市争相呼应,成为我国春节南北的两大奇观。两节日期间,常有各处贸易洽谈会举行,又成为我国经济贸易的自然桥梁。

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夜的元宵节又叫“元夕”、“元夜”、“灯节”、“上元节”。源于汉朝。传说,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图谋篡权。吕后死后,高祖托臣周勃陈平等,扫除吕姓,拥刘恒(汉文帝)为主。除吕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我国古代,夜与宵同,正月又叫元宵。从此以后,代代相传,每年正月十五日便成为民间普天同庆的日子。

元宵是一年中的头个满月日,又叫“元夕”、“元夜”。这一天的节目以花灯为主,故又称“灯节”,“上元节”则来源于道教“天宫当令是上元”之说法。道教中有天、地、人三宫大帝,他们轮流当令,三官以天官为大,所以天官当令的上元节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所以人们非常重视这个“天官赐福”的日子。

元宵节一过,从11月的“冬节”以来为时两个月的“春节”或“过年”时间,就算告一段落了。

元宵习俗 民间流传着一个元宵节之夜张灯的神话:传说人们远古时追打凶禽猛兽时,打死了玉帝的一只神鹅,玉帝传旨要在正月十五前后将人间的人畜财产化为灰烬,以解心头之恨。玉帝的丫环与人间凡人便想出了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火花、花炮的办法。玉帝见人间火光四起,响声震天,以为正中了下怀。

放灯习俗始于汉代,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朝时极盛。宋代,元宵放灯付诸于法令。明太祖朱元璋还将放灯时间定为十天,正月初八晚张灯,十七日晚落灯。清代,头年秋天就收养蟋蟀,明灯时置于其中,考究的宫灯中发出唧唧鸣声,别出心裁。

现在的元宵佳节花灯会更加盛大、壮观。各色花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变幻多姿的灯光下,还有踩高跷、小车会、舞狮子,民间、官方文艺团体还有义务演出,大献技艺,为灯会更添欢乐与情趣。

吃元宵 元宵,旧时还称“元子”、“乳糖元子”、“糖元”、“团子”。南方称“汤圆”、“水圆”。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庆节食品,传说中最早始于春秋末期。据说,楚昭王复国泛舟江上,见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剖而食之,瓤红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以庆祝家国团圆,其时正值农历正月十五,流传至今,元宵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幸福。

猜灯谜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又叫灯,比喻其艰难深奥,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故诸灯谜又叫“射灯虎”,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字形式,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灯谜的谜语为基础,发智慧,融会知识。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是当时谋臣策士委婉劝谋之隐语,时称“瘦辞”,六国时盛行猜谜语。宋代始有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时至今日,各地的文化宫等,每当节日及其他活动,尤其是春节期间,都举行猜谜活动。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成为了一种健康的文娱活动项目。

上一篇:中华民俗年节 下一篇:元宵趣事 声明:中国传统节日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刘邦为何不杀吕后?
刘邦为何不杀吕后?
吕后杀韩信、彭越何等果毅,刘邦难道看不到留着如此危险的吕后对于刘家子孙是什么后果?为什么刘邦不杀吕后?这其中缘由,且让我们一探究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兵痞董卓
兵痞董卓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奉楚国之命讨伐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率师抵御,与郑师交战于大棘。华元是宋国的右师,主持朝政,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