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解密

刘邦为何不杀吕后?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6-24 22:03:51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吕后杀韩信彭越何等果毅,刘邦难道看不到留着如此危险的吕后对于刘家子孙是什么后果?为什么刘邦不杀吕后?这其中缘由,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刘邦石像

第一,没有理由。

站在上帝角度,我们当然知道刘邦死了以后,吕雉“贵外家,王诸吕以为辅”,但在西汉建立之初,功臣猛将们一大堆,最能威胁皇权的根本不是外戚,而是功臣。他们手握重兵,个人素质较高,又刚刚经历过天下的权力角逐,眼看着刘邦从一穷二白登上帝位,很难说都会心悦诚服,正如英布造反时对刘邦所说——“欲为帝耳”,你刘邦能当皇帝,未必我不能当。哪怕是在刘邦临死之前,这一威胁依然大有人在,“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这种环境下,刘邦不得不借助外戚打压功臣,“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韩信、彭越都是死在吕后手里,这点果断铲除威胁的铁血手腕,恐怕连刘邦都自愧不如,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开了这个先例,汉朝的权力平衡,总是在权臣和外戚之间来回打转。总之,当时对刘氏皇权威胁最大的,是那些一起打天下的诸侯良将们,而吕氏集团不但不算致命威胁,反而是比较可靠的盟友。

第二,吕氏集团的势力。

势力这种东西,一向就是把双刃剑。可以自保,也会引起雄主的忌惮,对刘邦来说,可以全身心信任的人,大概只有无欲无求的张良萧何韩信,前者纵然比后者时间长感情深,但介于背后那一大堆的利益集团,要说没有猜忌是不可能的,连忠心耿耿的萧何都不能幸免,要靠贪腐来自保,吕氏集团的势力就更让刘邦忌惮了。这点和刘邦同学的良心无关,不能说是因为吕后对汉朝建立的功劳,如果功劳是个免死符,那韩信坟头上的草怎么长出来的?吕氏族人在军中任职的至少有十几个,和樊哙等人关系密切甚至有亲戚关系,这股庞大的势力岂能轻易铲除?就算能除,也势必动摇自己的根基,灭了外戚,谁又来牵制功臣?所以后来张良出主意,吕后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也只能感叹“羽翼已成,难动也”。从出主意的人也可以看出,张良为代表的一部分文臣是不赞成废太子,进而除吕氏的,他们的态度也是太子“羽翼”的一部分,事实上,刘邦很清楚他们的理由,天下初定,需要安定团结,伤筋动骨代价太大,他本人也很难下决心。顺便说一下,刘邦的眼光确实比张良陈平还要远些,或者说,作为丈夫,对吕后的为人和野心,他比臣下们了解得更多,韩信和彭越的死,吕家已经没有了最大的敌人,以后是否会作乱,刘邦的担忧大有道理,只是现阶段无法实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第三点,吕后的政治手腕。

戚夫人并无政治手腕,杀吕后,赵王如意、戚夫人无法掌控朝局,刘氏江山必危。刘邦说太子羽翼已成,并非实话,只是托词,真正原因是,他已经没有时间精力为如意布局,他固然爱戚夫人、如意,但并没有昏头。晋献公杀申生、逐夷吾、重耳,可是一旦身死,骊姬、奚齐根本保不住晋君之位。至于吕氏外戚的威胁,是刘盈早死且无后才造成的局面,非刘邦所能逆料。在刘邦心目中,他死后刘氏江山的最佳看护者,恰是吕后。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虽然有一些警惕和不满,但也只能暂时接受吕后作为维护政局安定的责任人,只是到底不放心的刘邦,临死前还给吕后加了一道紧箍咒,杀白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不过大家都知道,后来吕后把持朝政,大封诸吕,这条规定很快就当不存在了。

上一篇:鸿门宴: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下一篇:刘邦称帝后为何诛杀功臣? 声明:刘邦为何不杀吕后?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
秦庄襄王,千古第一大帝嬴政的生父
秦庄襄王,千古第一大帝嬴政的生父
秦孝文王是个悲情君王,等了几十年终于轮到自己当皇帝,却在位仅仅三天,就寂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此之前,先王昭襄王,带领着秦国在一统
晋惠公和庆郑:被评价为一对花样作死的君与臣
晋惠公和庆郑:被评价为一对花样作死的君与臣
背信弃义的晋惠公晋公子夷吾为了夺嫡,许给秦穆公五城来助自己复国,然而秦穆公扶持夷吾当上晋国国君之后晋惠公(也就是夷吾)开始后悔
张仪连横
张仪连横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