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为何诛杀功臣?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6-24 22:04:36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刘邦称帝后为何诛杀功臣?这其中缘由,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王的地位高于侯。有一个问题,汉初功臣那么多,有哪些人该被封王?难道是仅以军功论?萧何、张良不提,曹参攻下两国、一百二十二县,战功仅次于韩信 ,分封时地位低于彭越、英布等人,这是为何?
原因在于萧何、张良、曹参他们的嫡系身份,刘邦没有封他们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诸侯王,却是迫于无奈。彭越、英布、张耳、臧荼这些人原非刘邦阵营人物,有几人本来就是原先项羽分封的十九国诸侯中的一员。刘邦与项羽争霸最终得胜,实在仰仗于与他们的连横合作。韩信虽可称是刘邦嫡系,但在韩信攻略齐地后,成为仅次于项羽、刘邦的第三大势力。在楚汉相持的形势下,韩信的立场左右着战争的结局,齐、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权要挟刘邦的结果(胜项羽后,刘邦马上收回韩信的兵权)。
盗匪劫掠之后,参与者都要分一杯羹,这是常理。军功阶层或王或侯,也是历朝历代马上得天下后的必然秩序。
异姓诸侯王
这些异姓诸侯王都立于刘邦称帝之前,分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当时,刘邦仅是汉王,尚属于项羽式的霸王,与其他诸王尚“亡上下之分”。异姓诸王有权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为法令而“不用汉法”、“自拊循其民“。即使后来刘邦称帝,诛杀异姓诸侯王,却又另立一批同姓诸侯王,与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没有多少改变。王畿与东方诸侯国的分立,这种郡国并行制,实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汉初,汉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形势才开始扭转。)异姓王难以把控,林立于东方的局面对刘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阳。定都长安,正如张良所说,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机会剪除异己。而另一方面,异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满足于分赃结果,而一人谋叛,则牵动全局,人人自危。事实上,诸王被诛,每人都有谋反的举动。威胁到皇权,又哪有善终的道理,必定是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皇帝虽爱猜忌,但异姓诸侯王之外,汉初功臣多以善终。
-
- 文曲星是什么?为什么要拜文曲星
- 古代民俗中,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除了禄星及由其演变出来的文昌帝君外,还有所谓的魁星或称为“文曲星”,它是文昌帝君的重要随从之一。
-
- 妇女祭祀床公、床母
- 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许是由于妇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
- 曾子杀人是真的吗?曾子为何曾经被传杀人?
-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鲁国也有一个人叫做曾参,也就是重名了,有一天这个人在外面杀了人,被人传到曾子的家乡,所有人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