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GLYCYRRHIZAE RADIX

书籍:和汉药百科图鉴Ⅰ 作者:(日) 难波恒雄 朝代:2001-02-01 专题:书籍
【基源】:

为豆科(Leguminosae,マメ科)植物西北甘草GlycyrrhizaglabraL.var.glanduliferaReg.etHerd.(=G.glanduliferaWaldsteinetKitaibel,ナンキンカンゾゥ。药材称西北甘草)及甘草G.uralensisFisch.etDC.(ゥラルカンゾゥ,东北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除此之外在中国入药的还有刺毛甘草G.echinataL.(シナカンゾゥ)、刺果甘草G.pallidifloraMaxim.(ィヌカンゾゥ)等。曾有所谓西班牙甘草,系光果甘草G.glabraL.(カンゾウ)的根,现在作为提取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的原料而大量从伊朗、阿富汗进口。日本进口的中国产甘草分为东北甘草、西北甘草及新疆甘草三大类,汉方处方中使用的主要是东北甘草,西北甘草中品质较次的以及新疆甘草用于提取甘草甜素。新疆甘草的原植物主要是胀果甘草G.inflataBatal,但南疆产者混有G.glabraL.,北疆产者混有G.uralensisFisch.etDC.,此外尚可见到它们的自然杂交种。苏联甘草近年我国不大进口,其基源与西北甘草相同,有时也可见到去掉了栓皮的所谓“去皮甘草”。西北甘草中也有去掉了栓皮的商品。中医还用将甘草的饮片经蜜炙炮制的“炙甘草”。

【产地】:

东北甘草:中国(东北诸省,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西北甘草:中国(新疆)。苏联甘草:原苏联、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

【成分】:

甘草属植物的主要成分为三萜系皂甙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4%~12%,其甜味约是蔗糖的150倍,酸水解则生成甘草次酸[glycyrrheticacid(glycyrrhetinicacid)(Ⅰ)]和2分子的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acid)。但据说G.echinata的根中无该成分。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并已确定了结构的皂甙元有23-羟基甘草次酸[23-hydroxyglycyrrheticacid(Ⅱ)]、24-羟基甘草次酸[24-hhdroxyglycyrrheticacid(Ⅲ)]、11-去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cacid(Ⅳ)]、24-羟基-11-去氧甘草次酸[24-hhdroxy-11-deoxyglycyrrhetcacid(V)]、乌热酸[uralenicacid(Ⅵ)]、美草醇[glycyrrhetol(Ⅶ)]、异甘草次酸[liquiriticacid(Ⅷ)]、欧甘草酸[glabricacid(Ⅸ)]、欧甘草内酯[glabrolide(Ⅹ)]、去氧欧甘草内酯[deoxyglabrolide(Ⅺ)]、异欧甘草内酯[isoglabrolide(Ⅻ)]、21-α-羟基异欧甘草内酯[21-α-hhdroxyisoglabrolide(ⅩⅢ)]、liquiridioicacid(ⅩⅣ)、甘草环氧酸[liquoricacid(ⅩⅤ)]等。此外也含有betulic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以皂甙或游离三萜的形式存在)。

黄酮类成分有二氢黄酮甙类的甘草甙[liquiritin(ⅩⅣ)]及其甙元甘草素[liquiritigenin(ⅩⅦ)],与之对应的异构体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ⅩⅧ)]及其甙元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ⅩⅨ)]。异黄酮类成分有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licoricone,以及glycyrol。近年从G.glabra中分离出了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ⅩⅩ)]、李糖甘草甙rhamnoliquiritin(ⅩⅥ)]、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ⅩⅦ)]、异甘草素-4-β-葡萄糖-β-洋芫荽糖甙[licuraside(ⅩⅩⅢ)]、异鼠李糖甘草甙[rhamnoisoliquiritin(ⅩⅩⅣ)]等。

【药理作用】:

glycyrrhizin的分解产物glucuronicacid可在肝脏与有害物质结合形成葡萄糖醛酸化物(glucuronide)而具有解毒作用。glycyrrhizin还有抗过敏作用,被用于皮肤科领域。近年还发现甘草浸膏、glycyrrhizin及其分解产物glycyrrhetinicacid有抗炎症作用及副肾皮质激素样作用,glycyrrhizin的衍生物biogastrone(carbenoxolone)有抗溃疡作用。也有报道不含glycyrrhizin的甘草浸膏也有抗溃疡作用,主成分可能是甘草皮部中的异黄酮甙以及具有相似结构的物质。1951年报道甘草浸膏对阿狄森氏病有效,其机理是glycyrrhizin可阻碍生体内皮质激素(corticoid)不活化过程中的△4-3-ketone部分的还原。甘草的镇痉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已阐明了其作用方式为罂粟碱(papaverine)样的向肌肉性作用。此外,还有报道甘草浸膏有镇咳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

【性味】:

甘,平。

【功效】:

甘草性平可补脾胃之不足,泻心火。而炮制后的炙甘草则性温,能补三焦元气,散寒邪。味甘能缓急,调和诸药,故与热性药共用可缓和其热性,与寒性药共用缓其寒性,与寒热相混之药物共用可使药性平和。如“附子理中汤”中,甘草可缓生姜、附子之热性,“调胃承气汤”中甘草可缓和芒硝、大黄之寒性,而“小柴胡汤”中,甘草使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趋于平和。

【用途】:

作缓和、缓急、镇咳、镇痛、祛痰药,用于肌肉急剧紧张所致疼痛等,可缓急;又用于胃痉挛、胃痛、咽喉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此外,大量用作生产glycyrrhizin的原料(主要用新疆、伊朗、阿富汗产的甘草),也作点心、酱油等的调味料。

【处方例】:

甘草粉蜜汤(《金匮要略》:甘草、米粉、蜂蜜);甘草汤(42);炙甘草汤(126);甘草附子汤(《伤寒论》:甘草、术、桂枝、附子):四君子汤(118);二陈汤(227);附子理中汤(《直指方》:人参、甘草、术、干姜、附子):调胃承气汤(197);小柴胡汤(142)。

Glycyrrhiza uralensis 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光果甘草

神农本草经》上品中收载。《名医别录》中又名“国老”。陶弘景云:“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甘草是中医处方中最常用之品,也是日本进口量最大的生药,年间6~8000吨。只是用作酱油及其他食品的调味料的量远远超过其药用量。不仅在中国,在欧洲古代甘草即为人们所知,Theophrastus、Dioscorides等的著作中也有关于甘草的记载。约在奈良时代,甘草就随着唐朝文化一起传入了日本,现在正仓院中仍保存有当时的生药样品。活的甘草植株大约是在室町时代带入日本的,据《物类品骘》记载:“甲裴产者苗长二、三尺,叶似紫藤叶而略小,有微毛,根紫红色,肉黄色,味甘。此物甲裴国山梨郡山于曾村伊兵卫、同郡下右盛村伊兵卫园中有,其始出地不详,或云出甲裴深山中,或云是武田信玄自汉土获得并种植而存续至今,谁是谁非不得而知。但奉亨保阿部将翁轩台之命带至甲裴国则是事实,今东都及骏府宫园中即有之”;此外,在大永5年(1525)的药种捐赠册中也有关于甲州种植甘草的记载。现甲州盐山市的高野家(甘草宅地)中还保存有当时的甘草,确实是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et DC.(ゥラルカンゾウ)的根。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神话中八仙的由来与传说 八仙是怎样排名的?
神话中八仙的由来与传说 八仙是怎样排名的?
“八仙”乃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锺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然而这个排名及八仙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九天玄女:助黄帝胜蚩尤
九天玄女:助黄帝胜蚩尤
九天玄女几乎要成为一个战神了。她第一次出现就是在黄帝和蚩尤的恶战中,春秋时又化身越女传授剑法给越国战士,在《水浒传》中又是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