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输尿管自下腔静脉后方绕过,再回复到正常部位,又称为环绕腔静脉输尿管,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

(一)流行病学

本病是下腔静脉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数患者直至30~50岁才出现症状。

(二)病因

本病为胚胎时期下腔静脉发育时,没有起源于心脏背侧静脉,而是起源于心脏腹侧静脉所致。

(三)病理生理

本病因为下腔静脉发育异常,输尿管上1/3位于下腔静脉后,可出现输尿管压迫症状,引起输尿管上段积水扩张。也可并发尿路感染或结石。

(四)临床表现

1.可以无症状。

2.疼痛 由于输尿管受下腔静脉的压迫,致上段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可有右腰部胀痛,甚至肾绞痛。

3.血尿 约2/3的患者有肉眼或镜下血尿。

4.继发症状 由于输尿管梗阻,可继发感染和结石。感染时可有发热和膀胱刺激症状,合并结石时可有肾绞痛和血尿。

(五)检查

1.静脉尿路造影 输尿管由后外向前内走行,多于L或L椎体水平向内侧移位呈“S”形,异常走行区输尿管变窄。输尿管上段扩张、肾盂积水。

2.超声检查 显示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和肾盂积水。

3.CT检查 可显示位于下腔静脉后方的输尿管及其与下腔静脉的关系,增强扫描更利于二者的显示。

4.MRU检查 水成像可显示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近端,增强后更能显示二者关系。

5.血管造影 右输尿管逆行插管后行下腔静脉造影,可明确显示二者关系。

(六)诊断标准

1.上尿路梗阻继发感染或结石引起的相应症状。

2.顺行或逆行造影输尿管在第3、4腰椎水平向内侧移位,呈“S”形。

3.B超检查表现为右肾积液,输尿管上段扩张,扩张的输尿管向中线移位。

4.强化CT及MRU可显示输尿管位置、走行及其与下腔静脉的关系,为较好确诊方法。

5.必要时行右输尿管逆行插管后下腔静脉造影。

(七)鉴别诊断

1.肾脏肿瘤 大的右肾肿瘤将输尿管推移向中线,肾脏肿瘤多有肉眼血尿病史,当输尿管有推移征象时,在腹部可以触到肿块。超声检查、CT及MRI能明确肿块位置、大小、性质。尿路造影显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或完全消失,可明确鉴别。

2.肾积水 临床表现与引起肾积水的原因有关。结石有阵发性绞痛伴有血尿,炎症有尿路刺激症状伴发热,泌尿系肿瘤可有腰腹部肿块及血尿。下尿路引起的肾积水,同时有输尿管扩张,但不向中线移位,无“S”形改变。

3.髂动脉后输尿管 髂动脉后输尿管亦引起输尿管梗阻,其梗阻部位位于第5腰椎外侧约5cm处。逆行输尿管插管,同时行下腔静脉插管,摄X线平片。髂动脉后输尿管显示两管不重叠,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则两管相重叠。强化CT及MRU有助于鉴别。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床母胎记———血管瘤
床母胎记———血管瘤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赵氏,名柱 (一作式 ),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公元前250年,秦孝
詹天佑的家世,詹天佑的留学生涯
詹天佑的家世,詹天佑的留学生涯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4月出生于广东南海乡间(今为三水市辖)一个世业茶叶出口生意的家庭。他的祖籍是安徽婴源,由他的祖、父两辈,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