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一)概述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34.2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时,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大于34.2μmol/L时出现巩膜、黏膜、皮肤等部位的黄染,即黄疸。出现黄疸的疾病很多,机理各异,主要有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3种。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的是溶血性黄疸。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贫血、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症、蚕豆病、慢性血红蛋白尿症、药物所致溶血等。

一方面,由于红细胞大量的破坏,产生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三)临床表现

黄疸一般为轻度,表现为浅柠檬色发黄,不伴皮肤瘙痒,同时伴有其他原发病的表现。如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头痛、寒战等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常伴贫血、脾脏肿大。

(四)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血中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溶血性黄疸时主要表现为血清TB增加,以UCB增加为主,CB基本正常。由于血中UCB增加,致CB代偿性增加,从胆管排泄至肠道也增加,进而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道内的尿胆原增加则重吸收至肝内的也增加,超过肝脏处理尿胆原的能力时,血中尿胆原就会增加,并从肾脏排出,因此尿中尿胆原增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潜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常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象见红系增生明显等。

(五)鉴别诊断

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应注意鉴别。

1.肝细胞性黄疸

(1)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细胞侵犯破坏肝脏。

(2)恶性血液病化疗损伤肝细胞。

(3)严重溶血、严重贫血时肝脏缺血缺氧。

鉴别要点:

(1)血清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

(2)肝功能异常。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增加。

2.胆汁淤积性黄疸

(1)淋巴瘤等肿大淋巴结压迫胆管。

(2)白血病细胞侵犯阻塞细小胆管。

鉴别要点:

(1)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

(2)粪便中粪胆素减少或消失,致便色变浅或呈灰色。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4)常有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文曲星和长寿星对决
文曲星和长寿星对决
状元出对清朝嘉庆年间,朝廷重臣戴衢亨到四川微服私访,看到一户姓祝的人家在办喜事,十分热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来到对面酒店沽酒,忽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九天玄女为何称为“风水圣姑”?
九天玄女为何称为“风水圣姑”?
九天玄女又叫玄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这位女神后来被道教所信奉,成了道教中著名的女仙。
董仲舒斥孟子
董仲舒斥孟子
董仲舒与孟子的学术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实的。董仲舒画像这天,几只蜜蜂正在董宅后院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董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