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

【原作者】:王粲

【原诗】: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舃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衢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帐盘桓以反侧。

【鉴赏】:

思乡,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诗经》的亲缘惋叹,屈赋中不忍离乡与远游求索的剧烈冲突,肇始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绵延不绝的思乡文学。而登高望远,则是思乡诸作中最常见的原型意象。登高远望,打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外现格局,使抒情主体自身的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震动,长期压抑在内心深层的思乡情思随之奔涌勃发,形诸文字,见诸歌咏,成为最能令人心惊骨折的文学珪宝。在这前后相继的思乡文学中,“王粲登楼”几乎成为文人思乡怀归的同义语,不仅王粲的《登楼赋》为人激赏,而且据此敷衍而成的杂剧《王粲登楼》也为人们所熟知喜爱。

细读《登楼赋》,让人击节叹赏的不仅是其深挚缠绵的乡情,而且是作者表达乡情的高超手法,尤其是情景关系的巧妙处理。

睹美景而愉悦,见衰景而悲愁,乃人之常情;但是,王粲此赋却一反常则。首段登楼望远,一派繁花似锦之景历历在目,作者却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二句陡转,花团锦簇之景反摇出无限缱绻的思乡之情。唯其景与情之反差极大,故其震慑人心的力量越显得强大,下文的怀土思归也才有了依托。

这种笔法,并非王粲故弄玄思,而是和王粲的经历息息相关的。王粲生逢汉末,适遇董卓之乱,一迁长安,再迁荆州。依其初衷,南下荆州当是为了与刘表之女完婚,做个乘快婿。未料刘表嫌其家道败落,否决婚事,只得滞留荆州,打发岁月。未得展才的郁愤,加剧了怀土思归的乡情。虽说“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毕竟,得志者的思乡与落魄者的怀归给诗人的感受并非一样。王粲既不得志于世事,其内心之凄怆哀伤可想而知,一但目睹异乡美景,思乡怀归之情便油然而生,汩汩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登楼赋》的末尾再次写景,但这里已不再是情景相悖,而是情景相谐了。萧瑟之秋风,惨淡之天色,狂顾求群之兽,举翼相鸣之鸟,交织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悲秋之景与诗人思乡怀归、壮志难酬之情,相互生发,彼此映衬,相得益彰。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刘邦识萧何
刘邦识萧何
萧何,曾担任过秦朝沛县的狱吏,后来帮助刘邦起兵反秦,表现出一定的才能,因而深得刘邦的信任。事实上,萧何也确有过人之处。影视中的刘邦
妇女祭祀床公、床母
妇女祭祀床公、床母
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许是由于妇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
齐恒公见鬼
齐恒公见鬼
齐恒公真的见过鬼吗?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嘞。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有一次在沼泽地里打猎,由齐相管仲亲自为其驾车。突然间,桓公看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秦国灭掉了韩国后,想一鼓作气再灭掉赵国,就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王翦任统帅从太原直接进逼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