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钓于濮水
【原诗】: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鉴赏】:
《庄子》一书多用寓言,然而也有少数地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庄子的某些生活经历的状况。《秋小》篇的这一段,还有《列御寇》篇都讲到有人聘他为官的事,这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记载颇相符合。《史记》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大概不是虚言。
这一段写庄子拒聘,很能表现庄子的气韵风神,一位孤傲洒脱、闲云野鹤似的哲人形象跃然纸上。文中写庄子动作的仅有两句:“庄子钓于濮水”、“庄子持竿不顾”,这两句却能以少总多,把人物写得气旺神足,这是因为它们极富于启发联想的作用。它可以令人凭着自己丰富的想像活画出一个超然独立,神情萧散蔑弃尘俗,视卿相之位如敝屣的垂钓者。当然,这种动作描写之所以启发人的联想,极富于表现力,还因为它与庄子的语言是互相配合,神通脉注的。庄子回答楚国大夫时“持竿不顾”表现了他在思想境界上的超越,他以居高临下、俯视尘寰的心态讲话。他讲话的方式也极好地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态,他根本不正面回答使者的问题,应聘还是不应聘?为什么不肯应聘等等,他都不讲,只是似乎很随便地讲一个比喻,口气冷冷的、怪怪的,使人初听起来不得要领,待到明白过来又无可奈何。这正表现了他“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的态度,对于代表权势的楚王使者颇有一种调侃的意味。然而,这种看似諔诡的言辞却蕴含着极丰富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庄子的一种人生理想与人格追求。他把别人视为荣耀的做官比成用巾笥包裹起来藏于庙堂之上的徒有躯壳没有生命的神色,贵则贵矣,然而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活泼的生命。不做官,虽然贫践,但如“曳尾涂中”的乌龟一样可以自在逍遥。这表现了庄子对物欲束缚的深恶痛绝,对超越物欲束缚,实现回归自然人生理想的追求。庄子的这一理想当然是不可能实现了,但他对统治阶级极力追求的富贵荣华的鄙视却闪现着一种人格的光辉,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
- 王昭君之死
-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磷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九天玄女:“香”的祖师
- 据传闻,战神九天玄女,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制造香业的祖师和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