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

【学名】: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别名】:棉铃实夜蛾、蛀虫、玉米穗虫

【介绍】: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食性杂,已知的寄主植物有200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中有一环纹,中央有褐点。

卵: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络。

幼虫:体长35~50毫米,体色多变,头部黄褐色,气门白色,两根前胸毛(L1、L2)的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体表布满小刺。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

发生特点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发生5代左右,从内蒙古、新疆到云南发生3~7代不等,以蛹在土壤中越冬,世代重叠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始见,第1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4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5代9月上中旬至10月上中旬。第2、第4代为主害代。

棉铃虫食性较杂,以幼虫蛀食花、蕾、果实为主,也可危害嫩茎、叶片和嫩芽。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对杨树枝的清香有趋化性,多于夜间在番茄的果萼、嫩梢、嫩叶及茎上产卵。雌蛾产卵前期2~3天,每头雌蛾可产卵100~200粒,产卵数量取决于幼虫期营养积累状况。初孵幼虫啃食嫩叶尖及幼小花蕾。2~3龄时吐丝下垂转株危害,蛀食蕾、花、果实。花蕾受害后易脱落,果实受害后易腐烂,蛀孔多在果蒂部。幼虫有假死性和自相残杀习性。幼虫共6龄,老熟后入土化蛹。

棉铃虫属喜温性害虫,发生危害的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5~28℃,相对湿度75%~90%,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发期为6~9月。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冬耕、冬灌及田间耕作灭蛹,结合整枝打杈可摘除虫卵。在番茄田中套作甜玉米诱蛾产卵,再集中消灭玉米心叶中的幼虫。②诱杀成虫。采用假植杨树枝,或东方红电子灭蛾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③药剂防治。低龄幼虫始盛期,幼虫尚未蛀入果内前用药。药剂可选用24%美满悬浮剂2000倍液,或1%威克达乳油3000~4000倍液,或奥绿1号悬浮剂800~12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3500~4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500倍液,或Bt乳剂250倍液等,喷雾防治。

棉铃虫幼虫危害茄子

棉铃虫在茄子果实上的危害状

棉铃虫危害辣椒

棉铃虫在辣椒上的危害状

棉铃虫幼虫

棉铃虫成虫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奉楚国之命讨伐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率师抵御,与郑师交战于大棘。华元是宋国的右师,主持朝政,但不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九天玄女:“香”的祖师
九天玄女:“香”的祖师
据传闻,战神九天玄女,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制造香业的祖师和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