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画论辞典

中国画论中骨有两种含义。①是所画人物的骨法,指人的体格状貌,即画人物时不但要画肉体,还要表现肉中的骨格。②是绘画所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的线条,又称骨线。魏晋北朝时,在人物画创作或品评方面已开始注意到人物性格和精神状貌的刻画,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首先提出:“重叠弥论有骨法。”接着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之一的“骨法用笔”。随着绘画艺术向前发展,人们对“骨法”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在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也广泛运用。唐代张怀瓘《画断》:“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唐代杜甫《丹青引》:“弟子韩斡早入室,亦能画穷殊相,韩斡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荆浩《笔法记》:“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又云:“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清代恽格《南田画跋》:“幽情秀骨,思在天外。”清代吴历《墨井画跋》:“梅道人得董巨之风骨气候,带湿点苔,苍苍茫茫,有雄迈之致。”现代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用笔》云:“骨法’又通作‘骨气’,是中国画专用的术语,是指作为画中形象骨干的笔力,同时又作为形象内在意义的基础和形的基本内容说的……”又云:“像这样用力构成的圆或方的线条,及不同样式的点块叫做骨,单指线说就叫做骨线。五代荆浩说,‘生死刚正谓之骨’,没有力或力不够强的线条及点块,是不配叫做骨的。”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和中国画论辞典有关的内容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伯邑考为何不叫姬考 死后单单就变成兔子?
伯邑考为何不叫姬考 死后单单就变成兔子?
今日百科档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伯邑考为何不叫姬考 死后单单就变成兔子?众所周知,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哥哥,这两个人一母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张仪为什么要戏弄楚王呢?又是怎么戏弄的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