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荫之原

【原作者】:云鹤

【原诗】:

都市的大厦们把阳光分割得支离破碎了。

他喜爱完整的阳光。他渴望有一小片完全属于自己的无荫之原,可让他作阳光的裸浴,可让他在光与热之中嘻笑着、歌唱着。

每次在阳光下,他感到某种的爱在迫压着他,在他每一寸的肤肌上热切地吻着。

每次,他的泪在阳光中幻成美丽的虹。

【鉴赏】: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大自然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事态的严重性在于,它必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成为现代人日益强烈的愿望,《无荫之原》就是这种愿望的形象表现。

诗篇采用第三人称,写出了“他”——人类主体的象征——对阳光的“渴望”以及在阳光下的温馨感受。“他喜爱完整的阳光”,“渴望”“作阳光的裸浴”、“在光与热中嘻笑着、歌唱着”,因为在阳光下“他”能“感到某种爱的迫压”,“他每一寸的肤肌”都象承受着“热切地吻”、以致令“他”激动、陶醉,“他的泪在阳光中幻成美丽的虹。”可是,现实的情景却那样残酷:“都市的大厦们把阳光分割得支离破碎了。”痛惜之情,跃然纸上。

诗篇在现实与愿望之间构成尖锐的对立,从而把人类的命运置于“现代文明——大自然”的槓杆上,让人在震惊中不能不作出严肃的抉择。这就是诗篇迪力之所在,其感召效应怕要超过一篇“绿色和平”宣言。

这篇作品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具有双重的艺术质性。如果把“他”作一个城市人看待,那么,“都市的大厦”、“阳光”,乃至“他”在阳光下的感受、体验,就都是如实的对象;即使那片“无荫之原”,也是主体的一种心理图景而具有写实的性质。但是,作品意旨又不仅仅在于如实呈现现实生活的这一图景,它还有更普泛、更深刻的隐喻指向。因此,不仅“他”是人类主体的象征,“都市的大厦”、“完整的阳光”、“无荫之原”等意象也都分别象征着现代文明和不受掠夺的大自然。因此,这篇作品又是象征的形象建构。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无荫之原》的主题才获得更鲜明、更强烈的现代色彩。这是一篇时代的反省之歌,是现代人的觉醒之歌。随着历史的推移,它将显示愈来愈深刻的警策意义。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要离杀庆忌
要离杀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在伍子青的引荐下结识了侠士专诸,利用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作了吴王,即吴王阖间,但阖间总有一个心病未了,那就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