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于美国,后又波及到大西洋两岸,以表现战后失望迷惘为主题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美国女作家格屈露德·斯坦因一次对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就把这句话做为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使“迷惘的一代”成为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许多青年在美国政府的号召下积极参战。但事实与他们的人道主义想法大相径庭。他们只见到遍地血污,满目疮痍,进而感到自己是被欺骗了,于是他们的理想也跟着幻灭。他们亲历了战争造成的灾难,感觉到一种厌战、反战的情绪。这在他们的精神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裂痕。然而他们又苦苦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于是苦闷徬徨、灰心失望起来,不约而同地用玩世不恭的态度,表达他们反对战争,对社会和人生迷惘失望的思想情绪。这一流派是由一些思想相同或相近的文学青年,从“自我”角度出发彻底否定资产阶级传统价值观念,并用文学创作的形式表达他们厌战与反战情绪的一个流派。他们没有自己明确的文学纲领和组织,也没有发表过专门的宣言和声明。
最早表现出“迷惘的一代”文学基本特征的是帕索斯的小说《一个人的开始——一九一七年》(1920)和《三个士兵》(1921)。随后,肯明斯发表了长篇小说《巨大的房间》。菲茨杰拉尔德发表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显示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初步阵容。1926年,海明威发表了《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显示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成就。雷马克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福克纳*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与《萨托里斯》(1929);后期的奥尔丁顿和他的长篇《英雄之死》(1929)也是该派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二十年代是该派文学的繁荣期。三十年代以后,“迷惘的一代”作家、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分化。
“迷惘的一代”文学最主要特征是表现青年一代厌战、反战的思想,以及他们的理想幻灭和对人生前途失望的迷惘情绪。
“迷惘的一代”作家创作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这一流派作家也借鉴意识流的方法来描写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种种不幸,挖掘主人公精神上所遭受的创伤。
“迷惘的一代”文学由于迎合了战后青年一代精神空虚的需求,初起便统治了美国文坛,形成一般不可抗拒的潮流,很快遍及大西洋两岸,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文坛“主导的先声”;其作家亦被誉为是“主导的艺术家”。“迷惘的一代”文学对西方其他流派的影响也十分明显,英国的“愤怒的青年”文学,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文学,德国的“四七社”等都受过“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影响。
-
- 董卓部下一览
-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
-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
-
-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 张仪为什么要戏弄楚王呢?又是怎么戏弄的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