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尔
【生卒】:1926—德国文艺理论家、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康士坦茨学派成员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受现象学的影响,尤其是波兰著名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影响。1970年发表的论文《本文的召唤结构》是他在康士坦茨大学所作的讲演,此文奠定了伊瑟尔作为接受美学开拓者的历史地位。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描述本文和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文章,结集为《隐含的读者》(1974)。接着他出版了《阅读过程的现象学研究》和《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1976)等专著,从而使其成为接受美学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代表之一。他在研究文学阅读过程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与文艺心理学相关的观点。他把文学作品分为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第一文本是指还没有与读者发生关系的艺术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第二文本则是指已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被读者阅读,即已进入到阅读过程中的文学作品。他提出第二文本这一概念意在强调一部文学作品自身并不能独立释放出意义,必须借助读者的想象再创作才能使内容具体化;且不同读者都必然会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艺术趣味通过阅读过程带入作品之中,使读者对象化的文学作品必然带有各个读者的主观因素,这样,每一次阅读都使文学文本变成一种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新的艺术品。他提出的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也涉及到文学接受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探索读者接受过程的运动机制时他还提出了“游移视点”的观点,它直接属于文学接受心理的范畴,认为人在面对未来时都有一种求新意识,这是人的一种理想。当一个读者在接触并开始阅读文学本文时,他会产生一系列的期待心理并因文本而逐渐延伸,这样读者的视点会随着本文的展开而移动,并逐渐形成相互联系的视点的复合,最后经过综合、统一而结构成一个新的形象,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感知和赋予对象以观念,逐渐形成的一种想象中的格式塔。这一过程基本上是一种无意识的、被动综合的形象制造过程,它必然与本文中的形象不完全一致,这样,读者将继续展开游移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能动想象,重新解释赋予已发生的事件的意义,矫正原有的期待,以期达到本文与读者两方面的形象一致。他认为这种“一致性构筑”标志着作为审美活动的文学接受过程的完成,这种过程的最终结果即是在读者头脑中形成某种审美意象和观念。他在文学本文方面还提出了“虚构行为”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如传统理论所描述的只反映了现实与虚构的对立,它实质上包含了真实、虚构和想象这样三重事物的组合。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和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有关的内容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齐恒公因宽容成就霸业
- 据传闻齐恒公是因宽容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品质
-
-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 秦国灭掉了韩国后,想一鼓作气再灭掉赵国,就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王翦任统帅从太原直接进逼邯
-
- 孟子谏齐宣王不伐燕国
- 齐国征伐燕国,杀了燕王姬哙。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可又有人对我说可以吞并它。以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攻伐另
-
- 齐宣王拜颜斶
-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