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菌核病

【介绍】:

甘蓝菌核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沿海各省发生很普遍,尤以甘蓝、白菜、油菜受害最重。菌核病寄主范围很广,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能侵害豆科、茄科等多科植物。

危害症状

甘蓝菌核病危害茎基部、叶片、叶球及留种种荚等,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以结球期受害较多。幼苗受害时,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腐烂或猝倒。叶片、叶柄及叶球受害时,受害部位初始产生不明显的水渍状,后病部组织软腐,并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及黑色菌核。茎部受害,主要在茎基部和分杈处,引起组织腐烂而中空,剥开可见白色棉絮状菌丝及黑色菌核。种荚受害,产生白色菌丝和小菌核,籽粒不饱满,留种产量低。

发生特点

该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随同种子调运可远距离传播。在翌春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孢子弹射散发,借助雨水、气流进行传播。病菌先从花瓣或伤口叶片侵入,被侵染花瓣凋落在植株上容易引起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最高为30℃,最低为0℃,最适为20℃。孢子萌发温度最高为35℃,最低为0℃,最适为5~10℃。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85%以上发育良好,低于70%病害扩展明显受阻。

南方甘蓝菌核病多在2~5月和10~12月盛发,春季以危害春甘蓝和留种菜株为主,秋、冬季以危害秋甘蓝和大白菜为主。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及连作的田块发病较重,春季低温多雨、梅雨期间多雨、晚秋季冷空气频繁、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种子处理。可用10%盐水选种消毒,除去上浮水面的菌核,然后用清水将种子洗净。②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植株,带出田外深埋,深耕土层,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③加强管理。注意留种植株的及时防治,做到无病株留种。提倡水旱轮作,高畦栽培,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液,或5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甘蓝菌核病早期症状,呈水浸状,扩大后为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絮状菌丝

天气干燥时病情受到抑制

甘蓝叶片及叶柄受害

甘蓝叶球及茎受害,病部湿腐,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与黑色菌核

甘蓝菌核病后期症状

甘蓝菌核病末期症状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解密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向突厥称臣?
解密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向突厥称臣?
百科档注: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中说:“独唐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太宗又为此事谋主,后来史臣颇讳饰之,
苏秦合纵
苏秦合纵
苏秦,东周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他学有所
范雎受袍
范雎受袍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描绘的历史故事题材中,范雎受袍是艺术家所喜欢表现的,因情节有趣。画面表现为二人站立,中间放袍一人弯腰授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