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骨科疾病诊断标准

孟氏骨折脱位

孟氏(Monteggia)骨折原系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后来许多学者对这种损伤做了进一步观察和机理研究,使该损伤概念的范围逐渐扩大,将桡骨头各方向脱位合并不同水平的尺骨骨折或尺、桡骨双骨折都列入在内。该损伤可见于各年龄组,但以儿童和少年多见。要充分了解小儿肘部解剖特点及其临床特征。以免对小儿孟氏骨折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延误治疗。

(一)损伤机理

孟氏骨折脱位的机理颇为复杂,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都可能造成各型损伤,其机理也不尽相同。

(二)骨折类型

通常按损伤机理和X线表现,即尺骨骨折成角与桡骨小头移位方向作为分类依据。一般分为前侧型(Ⅰ型),后侧型(Ⅱ型),外侧型(Ⅲ型)和尺桡骨双骨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的特殊类型。

1.前侧型(Ⅰ型或伸展型) 桡骨头向前脱位,尺骨骨折有移位则向掌侧成角,此型多见于儿童。跌倒时,肘关节呈伸展过度伸展,前臂旋后位。外力自肱骨向下传导,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掌心向上传导。尺骨上端,暴力转移至桡骨上端,使桡骨头脱出环状韧带向前外侧脱位,骨折端也随之向掌及桡侧成角移位。直接暴力作用于尺骨侧也可引起此种类型骨折。

2.后侧型(Ⅱ型或屈曲型) 桡骨头向肘后外侧脱位,尺骨骨折如有移位则向背侧成角,此型多见于成年人。当暴力作用时,前臂旋前位置,外力通过肱骨向下方向传导,地面反作用力自手掌向上传导,尺骨近侧可先发生骨折。桡骨头在肘关节屈曲和向后的外力作用下,即造成脱位,骨折端随之向背侧,桡侧成角移位。

3.外侧型(内收型) 骨小头向外侧或前外侧脱位,尺骨青枝骨折有移位则向外侧成角、此型多见幼儿和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暴力作用的瞬间,肘关节呈伸展位,前臂旋前位。由于上下外力传导至肘部,在肘内侧向外侧作用致尺骨鹰嘴发生骨折并向桡侧成角移位。同时引起桡骨头向外侧脱位,该尺骨骨折多且纵行劈裂、折皱或横行劈裂,移位不明显,容易误诊。

4.特殊型 桡骨小头向前脱位,合并尺骨和桡骨中1/3或中上1/3双骨折。成人和儿童都可发生。通常认为此型骨折系肘关节伸展位时引起尺桡骨双骨折,同时造成桡骨前脱位。

(三)诊断

明确的创伤史、疼痛、压痛和清晰的X线片,诊断并无困难,但小儿多不能确切叙述创伤史和准确的疼痛部位,因此临床检查和X线摄片甚为重要。

儿童肘部X线解剖关系是根据关节端骨骺相互对应位置来判断的。在正常条件下桡骨头纵轴延伸线通过肱骨小头中央。否则即表示桡骨头有脱位。应注意观察尺骨于和尺骨近端有无骨折。同样,如尺骨骨折,就应注意桡骨头有无脱位,必要时加摄健侧肘部X线片与此对比。

在儿童,孟氏骨折另一特点是尺骨骨折可1/3,但有相当多的病例发生在尺骨近端鹰嘴部骨折可纵行和横行劈裂,也可皮质呈皱褶状。这种特殊表现可能与儿童骨结构特点有关。当小儿跌倒致伤时,尺骨干较有弹性不发生骨折,鹰嘴部直接受到肱骨下端的撞击而劈裂。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在秦国,甘姓,是一个名门望族。前面故事里提到的甘茂,就是甘姓中的翘楚,他最大的官职,做过秦国的上卿。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