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江北流民有感(三首选一)
江南塞北路茫茫,一听嗷嗷一断肠。
无限哀鸿飞不尽,月明如水满天霜。
【原诗作者】:周实
【鉴赏】:
1906年,苏北一带发生灾荒。周实作为南社的重要诗人、革命志士,对家乡的灾情极为关注,因有感而作此诗。诗人怀着对苏北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的深刻同情,反映了对清朝黑暗统治的强烈不满,展现了一幅灾民流亡图:江南塞北,前路茫茫,流民遍野,到处哀号。作者虽未从正面描写,但使人感到如同亲见灾民流离道路,呼天不应的悲惨情景。一、二两句写灾民哭喊之声,催人泪下。诗人通过自己的直感,把当时的凄惨景象作了真切的描绘,使读者有未见哀民,先闻哀声之感。“江南塞北路茫茫,一听嗷嗷一断肠”,“茫茫”是当时人民生活的写照,也是社会的缩影,而“嗷嗷”之声,更是使人潸然泪下。“断肠”是诗人痛苦内心的倾诉,当然也包含了诗人的泪水,这泪水写在诗人的诗中,洒进读者的心坎,真情实感,情深意长,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概括性。诗人用第一句壮阔朦胧的景象来烘托悲凉的心情,更为诗中的情感增添了沉重的气氛。三、四两句写灾民之多,如哀鸣的鸿雁一样,络绎不绝。诗人这里用“月明如水”来比喻祖国河山的美好壮丽,然而,在这明月高照,清辉如水的夜晚,满天却像撒下了清霜。“满天霜”,比喻当时环境的恶劣,反映了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之下的劳动人民的困苦处境,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心情。当读了这首诗,谁能对清朝统治者的腐败统治,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不感到愤怒呢!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它是诗人要求诗歌创作“见人心”,“觇世变”,“因时立言”,要反映现实,要有真情实感的主张的具体体现。艺术风格质朴自然,不事雕饰。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通俗浅显。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床母胎记———血管瘤
-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