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六首选一)
长江浩浩日夜东,豪杰落落古今同。
四顾寂寥万籁绝,众山皆小天地空。
【原诗作者】:周实
【鉴赏】:
《登山》是一组抒情小诗,诗见《无尽庵遗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
周实是年轻的南社烈士,柳亚子说:“余观实丹烈士生平,盖缠绵悱恻多情人也。一朝见危受命,慷慨慕义,奋为鬼雄,贤者不可测,亦足为我南社光也。”可说是对周实的为人的一个确评。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多数表现出这样的思想特征:多少带有狭隘的反满革命思想、厉高节抗浮云的气节和感到缺乏同志与知音而产生的孤独情绪。本诗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这种思想情怀。
诗的首句,以长江的不舍昼夜,来表现历史的不断演进、发展。这在古代诗歌中,是常用的手法了。长江和黄河,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同为中国的“母亲河”,它日夜浩荡东流,也象征了我们的时代的变化,民族历史的演进。
第二句紧承上句,既感叹历代豪杰之士的共同命运,又表露出对豪杰之士的品格的赞赏,而且颇以自己也属于豪杰之士而自豪。落落,孤傲不群,与流俗不合的意思。
以上两句,诗人着重在总体的议论,是对古今豪杰之士的人格和遭遇的概括的评说。第三、四句,诗人的笔锋迅速转到眼前的景观以及由此而生的强烈内心感受。站在高山之巅,环顾四周,一片静寂,万籁无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而俯视脚下,众山俯仰如儿孙,天地之间,空无一物。
有人把诗的第四句,理解为表现诗人的豪放心情,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十分确切。诗人在登上山顶之后,主要是两方面的感受:一是静;一是空。而这两方面的感受,都是由豪杰之士匮乏这一认识而发,都表现由眼前之景而引发的一种寂寞孤独之感。当然,在这种心情里也包含了对庸俗低下之辈的轻蔑。
诗在表现手法上并无独特之处,由于情景的交融吻合,给人自然平实的感觉。同时,由于诗人从历史着眼,从天地山川落笔,又造成诗歌一种雄浑博大的风格和气势。
-
-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 “非”带有否定、批判的意思,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荀子把孔子当做圣人看待,从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到道德情操
-
-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