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伦理道德辞典

人性

也称人的本性或本质,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而特有的本质规定性。对于人性的理解,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思想家,总是这样或那样地把人性说成是先天的、共同的、超阶级和超历史的固定不变的属性。资产阶级的伦理学家更是把“自私”说成是人的本性,为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性的存在,并主张不仅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而且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了的人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9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在阶级社会则主要由阶级关系决定,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人的社会性和人的阶级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有着不同的内涵。人的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人的阶级性只是社会历史发展中一个时期内的特殊现象。二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人类社会中,根本不可能有抽象的人性,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人性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的,原始社会的人性不带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性打上了阶级烙印。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性的阶级烙印才会消失。三是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在教育和自我锻炼中,不断发展变化、逐步形成的。任何一个人,从道德品质上说,没有先天善恶,而是后天形成的,必然是能改变的。阶级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同时就是人类人性的一次重大变化。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74页)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成吉思汗后人在明朝:学汉文当名将立“西陲第一功”
成吉思汗后人在明朝:学汉文当名将立“西陲第一功”
恪纳牙生一子,名达里麻答思,承袭父职,继承父风,学习汉族文化,同凉州汉族人民关系日益融洽,生活习俗亦无两样,遂确定以首字“达”为自己及
甘罗斗丞相
甘罗斗丞相
甘罗从小聪明,才智过人,说话精练。一天,父亲从外回来,问他:“你刚才做了些什么事?”甘罗回答道:“堂前扫地,笼内捉鸡。”父亲不耐烦,指责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
詹天佑球艺了得,还是游泳健将
詹天佑球艺了得,还是游泳健将
我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是闻名世界的铁道专家。他还是一位在大风大雨里畅游的游泳健将。詹天佑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珠江三角
蔡泽说范雎
蔡泽说范雎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 年),河东郡郡守王稽因为通敌被处死。应(ying)侯范雎(ju)是由于王稽的举荐才做了丞相,因此他闷闷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