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
大连建市于1899年,至今整整100年。百年春秋,大连有过屈辱与抗争、艰辛与辉煌。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建设,今天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和旅游城市。1999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欣然为大连题词:“百年风雨洗礼北方明珠生辉”。
北方明珠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辖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金州6个区和瓦房店、普兰店、庄河3个市(县级)及长海县,地处东经120°58′~123°31′,北纬38°43′~40°12′。东南面向黄海,西北濒临渤海;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和山东半岛共扼渤海湾,北依东北三省广阔腹地,素有“京津门户”和“东北窗口”之称。全市陆地面积12573.85平方公里,1998年底人口543万。蜿蜒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906公里,有众多的天然良港。盛产对虾、海参、鲍鱼、虾夷扇贝等海产品和苹果、黄桃等水果。金刚石储量占中国的一半,品质可与南非媲美。大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水相映,海滨风光多彩多姿,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大连被视为中国北方的一颗明珠。
近现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大连饱受了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践踏,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给大连留下了累累创伤。在遭受40多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大连人民不屈不挠地进行反抗和斗争,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悲壮的历史篇章。1945年8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大连终于从日寇的铁蹄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全国尚未解放的历史条件下,大连一面恢复经济建设,一面加紧生产军需品支援前线,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粟裕将军曾说:“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连的经济建设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形成了机械、电子、石化、轻工、纺织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和医药等为主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具有当时在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船、内燃机车、石化、轴承等企业,生产出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台内燃机车……创造了许多新的纪录,在全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后,大连的经济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发表后,大连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实施“外向牵动、口岸经济、科教兴市、区域共同发展”四大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3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92年增长1.34倍,年均增长15.2%。人均达到2086美元。1993~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467.2亿元,是1949~1992年44年投资总和的3.2倍。1998年地方财政收入64.35亿元,比1992年增长1.2倍,连续6年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还全部消化了1992年以前的累计赤字。1998年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由1992年的3272元增至8224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2年的2261元增至609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1360元增至3431元。
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在城市建设上,大连市从实际出发,1993年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即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大连成为地盘不太大,人口不太多,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企业效益好,居民生活质量高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为此,大连市坚持:
一是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由于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1998年分别为7.17‰和1.11‰,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03‰和9.53‰。调整外来人口政策,积极吸引各类短缺的专业人才。1994年以来,引进大学学历以上各类专业人才20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1998年市财政预算经费、城市和农村教育费附加支出分别比1993年增长143.95%、161.82%和3.54%。1993~1998年,全市用于中小学建设的投资达11.1亿元,改建校舍面积31.96%。截至1998年末,全市各类学校在校生达90多万人,比1992年增长12.6%,其中13所普通高校在校生5.96万人,比1992年增长49.4%。
二是控制基建规模,提高建筑水准。1993年以来,大连市合理地控制基建规模,并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完成一批与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30.48亿元完成引碧入连三期工程,使市区日供水能力由53万吨提高到120万吨(见引碧入连工程)。建成了春海热电厂、煤气新厂(一期工程),完成了大化煤气改造工程,使市区暖气用户率由1992年的67%上升到目前的88.8%,管道煤气用户率由61%上升到76.3%,燃气普及率达到98%。1995~1998年,全市更新公交车辆2073台;1993~1998年,市区新辟公交线16条,新增出租车3300台,加上大规模的路桥建设,增大了交通流量,缩短了行车时间,加快了城市生活的节奏。1993~1997年,住宅建设投资达214亿元,比前5年增长2.9倍。1994年实施安居工程以来,投资24亿元,使2.43万户住房困难户搬进新居。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的6.7平方米提高到1998年的9平方米。同时兴建了教师大厦、科学家公寓、劳模楼等,改善了科教人员和老劳动模范的居住条件。到1998年底,全市有178个住宅小区基本实行了物业管理,有115个小区达到市级以上优秀示范小区标准,其中65个荣获“全国城市优秀示范物业管理小区”称号。完成了市儿童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综合楼、市口腔医院等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解决了市民就医难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中,大连继承历史建筑文脉,注重保护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推广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和谐统一,并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精神,制定严格的城市规划,把每一处建筑都当成精品仔细雕琢。1993年以来,相继建成星海会展中心、长途电信枢纽大楼、广播电视中心、少年儿童图书馆、自然博物馆、建筑艺术馆、棋牌苑和老干部健身俱乐部等一批造型新颖,质量优良的公建设施。新建的居民住宅小区,也大都是坡屋顶,红瓦彩墙,楼群周围配以组团式的花草树木、彩砖步道和造型各异的路灯,充满着海滨风情和现代韵味。
三是控制产业项目,提高环境质量。1993~1998年,大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了环境综合治理。严格禁止重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上马。同时,陆续搬迁了73家位于市中心区的重污染企业,关停了一批小石灰、石材等污染环境的企业;治理了大连湾海域臭水套,完成了凌水河深水排污建设工程;根治了几十年来污水横流、蚊蝇成群,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马栏河和自由河,将其改造成为休闲娱乐的风景区(见马栏河、自由河治理改造工程)。到1998年底,城区实行了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垃圾清运密封压缩化的城市。市区禁止汽车鸣喇叭,严禁机动车使用含铅汽油。整治后,市区环境噪声达标区23个、166平方公里;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综合治理率74.8%;大气环境质量和近海水域水质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大连市先后荣获“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城市长高了、变绿了、变亮了,人更美了
一座城市是一份巨大的资产,大连人把整座城市作为自己经营的对象来看待,认真抓好城市总体布局和具体建设项目,在短短的几年间,使“大连长高了、变绿了、变亮了”,城市资产得到了大幅度增值。
1993年以来,通过吸引和利用外资,完成富丽华大酒店二部、香格里拉大饭店、迈凯乐大连商场、先施秋林大厦、森茂大厦、九州假日饭店、深业大厦、宏誉商业大厦、天伦大厦、希望大厦、瑞士酒店、长江广场、联合大厦、金座广场等一批风格各异的高水准公建设施。这些建筑的诞生,不仅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树立现代化都市形象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城市的形象是一种精神风貌的表现,大连在树立自己形象的过程中,将自然与现代结合,使浓装和淡抹相宜。1994年在市区启动了“盖被子”工程,大修了70多条主次干道;1995年拆围墙,公园和许多沿街的机关单位先后拆掉了2.6万延长米的围墙,建起了造型优美的通透金属围栏,实现还绿于民;1996年扒小房,拆除175个2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的违章临时建筑,建设了一大批园林小品和绿地。1996年开始实施光明工程,至1998年底,市区新安装路灯近万盏,基本消灭了“摸黑路”,新增灯箱牌匾2626处,在776栋建筑物上安装了轮廓灯、泛光灯,使夜晚的大连亮起来,美起来。
绿色象征着生命、希望和未来,大连人明智地选择了一条绿色的发展道路。不惜重金将一批企业从城市中心区迁至郊区,腾出空地植草坪,栽花丛,建成街心游园广场(见企业搬迁改造)。通过全面美化和绿化,市区公共绿地达1461万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69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3平方米,使市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尽情享受绿色的滋养。
大连人认为,一个城市,路比楼重要,广场比路更重要。1993年以来,大连先后改造和新建了仲夏路、胜利路、疏港路、城市快速路——东北路、振兴路,完成市区6座立交(地道)桥新建工程(见城市六桥),并引进世界先进的交通指挥系统,使大连变成一个基本不塞车的城市。更新有轨电车车体,对电车轨道路面进行覆盖,使有轨电车成为大连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997年,贯通了35公里长的滨海路,使滨海路连接棒棰岛、石槽村、老虎滩、秀月峰、燕窝岭、傅家庄、白云山、星海湾8个景区,成为中国最长的海滨旅游观光线路。近几年,在全面改造原有广场的同时,新建广场总面积百万平方米,比1992年扩大2倍。其中有定时播放古今中外名曲的中山广场,鸽子与人共处的人民广场,融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胜利广场,气势恢宏的星海广场,深富寓意的希望广场,通透开阔的机场前广场和即将完工的周水子站前广场、西南广场、华乐广场、华南广场和奥林匹克广场等共30多处广场,这些广场美化了市容,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新建和改造了星海公园、虎滩乐园、劳动公园、中山公园等,改造后的公园,引进新品种花木,增设现代娱乐设施,更具观赏和娱乐价值。有86年历史的老动物园搬家,新建的森林动物园不但面积扩大了十多倍,而且实行动物散养,被国际环境保护专家誉为“高品位的动物园”。同时,加强对自然风景区的建设。被称为北方“小桂林”的庄河冰峪旅游度假区,夏有南国韵味,冬有北国风情;被誉为“神力雕塑公园”的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保存了“世界上最大最美的一块龟裂石”,浓缩了史前时期的地质演化和地球进化史;具有海岛风光的长海县海王九岛风景区,把人们带入神话般的仙境中。大连众多的天然海滨浴场,融碧水、蓝天、阳光、沙滩于一体,使游人流连忘返。
在改造市区面貌的同时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从1996年开始,实施了区市县“五个一”工程,先后建成商业街10条、中心广场和绿地10处、住宅示范小区5处、草坪体育场5座、文明小城镇6个,使农村城镇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还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搞好民宅、供水和道路等建设。“八五”期间,全市农村新建、扩建房屋面积100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38%;新建扩建道路4000公里,其中铺设油面路800公里。
随着城乡面貌的巨变,城乡人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意识普遍增强,爱护公共设施的自觉行为蔚然成风,“爱我大连,共建美好家园”成为全社会强大的凝聚力。
确立发展战略,实施优势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人认识到自己在发展经济中具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人才优势,并逐步摸索出一套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大连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大连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大力推进“海上大连”和农业精品工程建设。粮食、水产、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稳步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其中水产养殖品种、海珍品放养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同时,充分利用本地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发展。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036.4亿元(当年价),是1992年的7.1倍,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1993~1998年乡镇企业中有外商投资企业2176家,实际使用外资近11.9亿美元,出口交货值499亿元,出口创汇43亿美元。
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1993年后,大连工业企业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工业企业迅猛发展,成为推动整个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轻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快速上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重组取得成效,建立了大化集团、冰山集团、瓦轴集团、大显集团、盛道集团等一批产品市场广阔,发展前景良好,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还建成了年产500万吨炼油装置和30万吨合成氨装置、1.5万吨天然脂肪酸装置、400万套彩电用电子枪零件生产线及20万吨级船坞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工业项目。199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768.75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8.1%,比1992年增长3.3倍。
大连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海陆交通枢纽和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城市,是中国南北水陆交通要津,进出境的重要门户和通道。90年代以来,大连加快了交通邮电通信建设步伐,形成以大连港和周水子国际机场为主体,具有海运、空运、铁路、公路、管道等多种方式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邮电通信设施,口岸优势更为明显。大连港现有泊位7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和航运往来,辟有国际集装箱航线和国际不定期旅游航线,1998年货物吞吐量突破7515万吨。1993年开始合资兴建的国际深水中转港——大窑湾港一期工程10个泊位有7个投入使用,1999年底前全部竣工。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经过1994年和1999年的改造,候机楼面积达1.8万平方米,已开辟国内外航线73条,与15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54个城市通航,每周航班600余次,1998年旅客吞吐量达211.7万人次。大连铁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造,新建了金窑线、专用线,编组站等,进入90年代以来客货运能力一直保持历史最好水平。公路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得以迅速发展,1992年沈大高速公路通车,特别是1998年竣工通车的黄海大道,全长123.5公里,贯穿于金州区、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庄河市,对沿线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被群众誉为“黄金大道”。大连-旅顺南路改造工程也于1999年8月完工。届时,北起庄河,南至旅顺,全长达180公里的双向四排道高等级公路,推动形成全市南北联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交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运力的大幅度增长。1993~1997年,全市累计完成货运总量10.99亿吨,是前5年货运总量的1.3倍;完成旅客运量5.30亿人次,比前5年增长10%。同一时期,邮电通信设备技术更新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市城乡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邮电业务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末,交换机总容量达140.8万门;市话普及率达到46.1部/百人,城市公用电话普及率达10.9部/千人。
1993年以来,通过吸引外资和多方筹措资金,全市用于商业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累计达250多亿元,新建大型商业项目68个,新增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建成和改造商业街108条,改造商业网点12350处。商业市场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格局。全市现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104处,年交易额6387亿元;粮食、蔬菜、果品、家具、服装、水产品等大型批发市场10个;城乡集贸市场45处,年交易额200亿元以上;便民连锁店和超市达600多个。199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0.7亿元,比1992年增长3倍多。大连商品交易所自1993年成立以来,累计交易额31553亿元,年交易额最高达10338亿元,成为全国大宗谷物期货交易中心之一。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至1998年底,全市有独立的科研机构74家,职工8000多人。各类专业科技人员25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位。1992~1997年5年间,共安排各类科技计划3000多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850项,被国家授专利权1762项,分别荣获国家、省、部、市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685项,其中90%的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全市农业先进技术覆盖面达40%。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由1992年的38%上升到1998年的44%,大连市及下辖10个区(市)县,全部跨入国家科技工作先进行列。
在对外开放中走向世界
对外开放是大连经济发展的发动机。1993年,大连加大了对外招商的力度,当年组织300多人的招商团赴香港招商获得重大成果,签订合同外资15.8亿美元。之后,不断扩大对外招商领域,由亚洲国家扩展到欧美国家,每年合同外资均达到20亿美元以上。截至1998年底,来大连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64个,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549家、合同外资159.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7.3亿美元,分别是1992年前总和的4.3倍和3.1倍。大连还有外资金融机构26家,其中,营业性外资银行分行10家,外资银行存贷款总额在中国北方城市中名列前茅,成为国际结算中心之一。
对外经贸快速发展,1993~1997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自营出口总额151.8亿美元,是1993年以前7年的3.4倍,年均递增16.5%。全市出口商品供货额由1992年的10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48.9亿元,年均递增26.8%。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供货值由34.2亿元增加到167.5亿元,年均递增36%。
发挥窗口作用,大力兴办展览业,是大连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的重要举措。1997年,可设71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星海会展中心落成,为扩大展览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993~1998年,全市共举办汽车、建材、电子、医疗卫生器材等各种展会220多个,实现成交额782亿元。
对外开放先导区在招商引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成立以来的15年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80多亿元,有1199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区落户,其中投产、试产的企业达600余家,世界排名前500强的跨国大公司中已有39家进区投资。1998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0.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43亿元,完成税收16.4亿元,出口创汇13.4亿美元。
大连保税区是东北地区惟一由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境内关外特点的经济区,自1992年5月设立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7亿元,截至1998年底,批准项目累计1600多项,完成进出口货物总值10.61亿美元。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至1998年底,已注册企业154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1993年至1998年底,引进外商投资企业累计316家,合同外资7.38亿美元,引进产业化项目36项,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9亿元。
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是东北地区惟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自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至1998年底,累计引进项目84项,合同外资7.2亿美元。兴建了以金石高尔夫俱乐部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中心,以中国国际游艇俱乐部为主要内容的蓝色中心,以金石国际狩猎俱乐部为主要内容的银色中心。配有外事公寓、度假村、国际会议中心、外商俱乐部、蜡像馆、赏石馆等旅游设施,年均接待海内外游客60多万人。
“让大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大连”,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共识。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大连创办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大型活动,以扩大对外交流与交往。大连国际服装节从1988到1998年连续举办了十届,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黑格、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以及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等政要都曾来大连参加过这一活动。每届服装节期间,大连接待海内外宾客达10万人次之多。1997年开始举办烟花爆竹迎春会,以其浓厚的民间喜庆特色一炮打响,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1998年又开始举办“冬季旅游购物在大连”活动,吸引了农民包乘大客车和海外游客乘包机来大连旅游购物。还有一年一度的大连赏槐会、大连国际马拉松比赛,都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宾客。这些大型活动不仅成为大连连接世界的舞台,而且为大连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1998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4亿元,其中海外旅游者20.6万人次,旅游创汇1.53亿美元。大连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大连素有“田径之乡”和“足球城”之称,几十年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体育运动健将。大连籍竞技运动员在全国和世界大赛中,先后有14人16次获得世界冠军,11人21次破世界纪录。闻名世界体坛的“马家军”田径队和泳坛名将陈妍等,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大连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里程中,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面向21世纪,大连人民决心继续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发展步伐,在新世纪初期,把大连建成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稳定、市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
-
-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
-
-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 苏秦合纵
- 苏秦,东周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他学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