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社会按世袭职业划分的一种等级制度。种姓是印度梵文“瓦尔那”的汉译。瓦尔那在梵文中,原意是指人的肤色深浅、品质等。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从中亚高原南下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为与被征服者达罗毗荼人区别,自恃肤色较浅白,认为比前者高贵,于是肤色的深浅便成为区别居民社会地位高低的标记。至公元前1000年,社会地位、职业分工和宗教迷信三者纠缠在一起,改变了瓦尔那的意思。最初只有肤色深浅不同的雅利安和达罗毗荼两种瓦尔那,后在雅利安内部又分化为三种瓦尔那,这样,印度社会就发展成四种瓦尔那,即四个种姓。根据《摩奴法典》,这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武士)、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首陀罗(仆役、奴隶),形成种姓制度。据此,人一生下来,就属于他父母的那个种姓,成年后继承父业。前两个等级是高级种姓,享有特权,靠剥削为生。各种姓间不能通婚,不能交往,不能同位而坐,同桌而食。各种姓的法律地位也是不相同的。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姓内又分成许多亚种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全印度约有3500个种姓。在种姓之外,还有被侮辱为“不可接触者”的贱民(屠宰、洗衣等),是最受压迫受歧视的人。种姓制度阻碍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团结。它虽有着深刻的阶级烙印,但不是划分阶级的标准和根据。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曾极力维护这种制度。印度独立后,国会于1950年通过废除种姓制度的法令,但广大农村至今依然存在。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 作者:长空星照 来源:新浪博客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
-
-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鬼谷子的四个徒弟
- 鬼谷子,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鬼谷子只是个代称,就像是现代的“某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是人生中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超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