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书籍:新编世界近代史辞典 作者:程向东 朝代:1990-10-01 专题:书籍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为公元前6-5世纪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释迦牟尼(公元前565——483)是佛教徒送给他的尊号,意为释迦族的隐修者。他童年受婆罗门教的熏染,29岁出家求道,经过7年修行,创立佛教学说,并收容门徒,传教达40余年。佛教是印度古代社会人们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产物,主张在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认为人生只要修行即可解脱苦难而成为佛。佛教的经典是《佛经》,有经、律、论之分,合称“三藏”(共795部、3313卷)。第一部分是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第二部分是经藏,是佛陀的说教集。第三部分是论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戒律”被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另外还规定饮食要有节制;不观赏舞蹈、音乐、戏剧;不佩戴饰物;等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基础是苦,苦的根源又是无明,即不了解。“四圣谛”(即四真理):“苦谛”视人生的生老病死皆为苦;“集谛”阐明人生苦难的原因是欲望;“灭谛”说明只有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根除苦因,断除苦果;“道谛”说明自我修道是达到“涅槃”境界(即不生、不灭、永远超脱的最高理想境界)的必经途径。它以解脱苦难为人生目标,要人们“清静无为”,逃避现实,放弃斗争,并宣扬“善恶报应”的“轮回转生”思想,它提倡的“众生平等”,只不过是主张在信仰上不排除低级种姓的人。当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发展。至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即被宣布为国教。约在1世纪时,佛教分裂为大乘(有运载之意)教和小乘教。二者仅在如何修行成道上有所不同。小乘教认为人的修行全靠自身苦修,求得自身解脱;大乘教特别是其中的净土宗则认为人只要诚心信仰菩萨,菩萨即可“普渡一切众生,使成佛道”。前3世纪,佛教开始由印度向南北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南路是从南印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傣族地区,属小乘教;北路是从印北传入我国汉、藏、蒙等族地区以及朝、日、越等国,属大乘教。而印度本土的佛教,却从9世纪后逐渐被印度教排斥,趋于衰落,至13世纪终于消失。但东南亚各国至今佛教仍然盛行。佛教(主要是大乘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即1世纪中期(亦有主张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之后,经魏、晋、北朝,到隋、唐达到全盛时期。

上一篇:印度土邦 下一篇:种姓制度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赵奢,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汉族,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是战国时赵国
苏秦张仪巧遇鬼谷子
苏秦张仪巧遇鬼谷子
战国时,在青溪鬼谷这个地方,居住着一位隐士,真实的姓名谁也不知道,人称鬼谷子。相传他常去云梦山采不死药,不知是吃药对了门路,还是练功
詹天佑球艺了得,还是游泳健将
詹天佑球艺了得,还是游泳健将
我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是闻名世界的铁道专家。他还是一位在大风大雨里畅游的游泳健将。詹天佑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珠江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