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里
又译为“抗里”、“航里”。其原音为kangli,唐末至宋朝,游牧于蒙古高原西部和阿尔泰山内外,其族臣属于辽,成为“阻卜”的一部,后因不堪于辽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逐渐西迁至巴尔喀什湖西北,但仍有一部分人留居于故土。金国使臣乌古孙仲端(又译“吾古孙中端”)出使蒙古汗国,至中亚求见成吉思汗,曾经途经康里部的故地,见过留居于当地的康里人。在记述行程的《北使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自今蒙古高原的杭爱山)又前四五千里,地甚燠,历城有余,皆非汉名,访其人,云其磨里奚、磨可里、纥里迄斯、乃蛮、航里、瑰古、途马、合鲁诸番族居焉。又几万里,至回纥国之益离城。”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是:“从(杭爱山东头的喀喇和林)西行四五千里,地气暖和,经过一百多座城池,都不是汉名,访问当地的居民,则是蔑尔乞、克烈、吉利吉思、乃蛮、康里、回鹘、都播(又译秃八、途马)、葛逻禄等部族的人居住在这里。又西行近万里,来到回纥(指伊斯兰教徒)国的伊犁城。”蔑尔乞和克烈两部原来游牧于蒙古高原西部,后被成吉思汗征服时,有一部分西逃至巴尔喀什湖一带。乃蛮、都播、吉利吉思游牧于阿尔泰山东麓和西麓,回鹘、葛逻禄游牧于准噶尔盆地。康里在乃蛮、都播和回鹘之间,可见其故土位于今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东北部。乃蛮太阳罕强盛时,留居故土的康里人曾成为乃蛮的属部。成吉思汗击灭乃蛮部时,又有部分康里人与乃蛮人一起西逃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后与蒙古人逐渐融合成哈萨克族。国内外研究哈萨克历史的学者都认为哈萨克族的先民——康里,即是汉晋时期的康居人,隋唐时期的康国人,这是有问题的。隋唐时期的康国人为粟特族,自古从事农业和商业,操东伊朗语。康居和康里自古为游牧民族。康居的语言不知其性质,康里则是突厥语部落。康居从魏晋至元朝都不见于记载,其地先后已属铁勒、突厥、西突厥、突骑施、葛逻禄的牧区,因此,汉晋的康居人如果以后仍居住在巴尔喀什湖一带,也应早已融合于其他民族了。而“康里”这一部族名,则始见于耶律大石西征,定居于叶密力(今新疆额敏县)城时,八拉撒浑的喀喇汗王朝统治者因不堪葛逻禄、康里二部的骚扰,邀请耶律大石入国平乱,并让国于耶律大石,可见第一批康里人西迁,最早也应在辽朝后期。关于哈萨克族的先民“康里”即是汉晋的康居人的观点,仍然需要加以认真的研究和讨论。波斯13-14世纪的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丁的《史集》,根据蒙古汗国统治者收集的档案资料,肯定“康里”人与畏兀儿、哈剌鲁(葛逻禄)一样,是乌古斯可汗(突厥和回鹘传说中的可汗)亲族。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
-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
-
- 邹忌为何能成功污蔑田忌谋反呢?
- 田氏齐国的第一任国君齐威王,在即位之后,文臣任用邹忌,武将任用田忌,一方面在国内进行改革,采纳百官建议,另一方面加强武备,多次击败敌国
-
- “田忌赛马”的智慧是恶智慧吗?
- 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应该看到孙膑的跳出惯性思维,也应该知道这是在钻规则的空子。但在现实社会,要想更好地竞争与合作,田忌
-
- 范雎劝说秦昭王废宣太后
- 范雎做了秦国的客卿。几年以后,他与昭王的关系日益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