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
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并以感性为基础,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其特点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过程,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思考作用,抽象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西方思想家中,对于理性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启蒙学者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和人性(即合乎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就是理性。他们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并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据此判定封建社会的一切都是不符合理性的,应该全部消灭,要求建立合乎正义的理性王国,即资产阶级共和国。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也主张合乎人性的理性,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合乎人性、理性,要求建立合乎正义的理性王国,即社会主义社会。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把理性看成是同知性相对立的一种认识能力或认识阶段。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认为知性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理性则力图认识“现象”后面的“自在之物”,即本质,但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而不能达到目的。黑格尔把理性看作是辩证的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并肯定理性能通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但黑格尔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理解理性的。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 《后汉书》称董卓罪恶滔天,百年不遇。违逆天地人伦,人神不安,弄得天下崩溃鼎沸,京城化为尘埃。并悲叹:“呜呼,人之生也难”,“天地之不仁
-
- 董卓的盗窃之道
-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
-
- 兵痞董卓
-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